传奇名将王孝杰出将入相,捍卫边疆,因后援不继被契丹所败堕谷而死

史海撷英 2025-04-23 21:22:58

在武周政权建立初期,朝廷内部酷吏横行,众多名将相继陨落,边疆地区战事频发。契丹部落趁势而起,发动叛乱。时任边将的王孝杰在与吐蕃军队交战时不幸被俘,因其容貌酷似吐蕃赞普之父而侥幸保全性命。返回中原后,他驻守边陲,屡建战功,不久便晋升为宰相,实现了从将领到宰辅的仕途巅峰。

在东峡石谷战役中,他担任先锋与契丹军队展开激战,却因同僚临阵脱逃而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最终坠崖殉国。王孝杰的阵亡令武则天深受震动,促使她的执政重心从朝廷内部纷争转向边疆防御。经过一系列战略部署,边境地区得以恢复稳定。

王孝杰这一历史人物,其人生轨迹堪称传奇。他最初在边疆地区崭露头角,最终却实现了从将领到宰相的跨越式发展。这位历史人物的经历,生动展现了中国古代“出将入相”这一特殊现象。

王孝杰籍贯陕西临潼,具体出生年份已不可考。仪凤二年(677年),他投身军旅。次年九月,作为前军副总管,随同工部尚书刘审礼执行军事任务,在宰相李敬玄的指挥下,参与了唐军与吐蕃在青海湖地区的战役。在深入敌方腹地过程中,因地形不利,部队被困于低洼地带,遭遇吐蕃军队的全面包围。李敬玄生性胆小,且毫无军事才能,面对战事竟选择按兵不动,导致前锋部队全军覆灭。刘审礼与王孝杰在战役中失利后被俘,刘审礼最终死于吐蕃,而王孝杰则被押送至逻些城(今西藏拉萨)。“仪凤中,刘审礼讨吐蕃,孝杰以副总管战大非川,为虏执,赞普见之,曰‘貌类吾父’,故不死,归之。武后时,为右鹰扬卫将军。”

武则天上位之后,开始了休养生息的指令,这个办法确实让国内的农业、工业得到了恢复,但武则天下令减少边塞的边防力量,让契丹、吐蕃都有了可乘之机,在边塞作乱频率更高。

武曌

武则天在军事指挥方面显露出明显的不足。尽管她频繁向前线派遣军队,但却未能解决一个关键问题:缺乏统一的指挥体系。这种军事部署方式暴露了她战略思维上的缺陷,表明她并不擅长统筹全局的作战指挥。

长寿元年(692年),时任西州都督的唐休璟向朝廷提出收复“安西四镇”的建议,该地区包括龟兹、于阗、疏勒和碎叶等重要战略要地。这一提议获得武则天女皇的认可。朝廷随即任命王孝杰出任武威军总管一职,并令其与左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协同作战,共同率领军队对吐蕃发起军事进攻。“冬十月,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大破吐蕃,复龟兹、于阗、疏勒、 碎叶镇。”这一地区自失陷以来已历经十二年光阴,而这时的中原也已经从唐朝变成了武周。收复安西四镇后,武则天对王孝杰大加赞赏:“昔贞观中具缓得此蕃城,其后西陲不守,并陷吐蕃。今既尽复于旧,边境自然无事。孝杰建斯功效,竭此款诚,遂能裹足徒行,身与士卒齐力。如此忠肯,深是可嘉”。

延载元年(694年)正月,突厥可汗阿史那骨笃禄因病去世,其弟阿史那默啜继承汗位,正式确立为新的可汗。

永淳元年(682年),突厥首领阿史那骨笃禄在内蒙古武川县境内的黑沙城发动叛乱,频繁侵扰唐朝边境地区。随着默啜继任可汗之位,他延续了其兄长的军事策略,持续对位于今宁夏吴忠市一带的灵州发动进攻。

在唐太宗、高宗两朝持续数十年的军事压制下,突厥势力显著衰落,长期臣服于大唐。然而随着吐蕃的崛起,部分突厥部落开始萌生异心。开耀元年(681年),阿史那伏念起兵反唐,被名将裴行俭平定,后者许诺保全其性命。但唐高宗采纳宰相裴炎的建议,处决了阿史那伏念及五十四名战俘,这一决定激化了突厥人的反抗情绪,促使他们转而投靠吐蕃,与唐朝形成对抗之势。

延载元年(694年)二月初,武周军队在边境地区展开军事行动。王孝杰率部在青海湖附近的冷泉及西宁以西的大岭区域,成功击溃了由吐蕃将领勃论赞刃和突厥可汗阿史那俀子率领的联军。

吐蕃疆域图

勃论赞刃作为禄东赞的第五子,曾任吐蕃宰相,因战败而遭处决;阿史那俀子则是吐蕃为突厥人设立的可汗。

在四月份这个时间节点,王孝杰被提拔为宰相职务,“进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清源县男。”这标志着他实现了从将领到丞相的仕途巅峰。然而,或许是由于将全部好运耗尽,从这一刻起,王孝杰的仕途开始呈现衰退趋势。

在万岁登封元年(696年),契丹力挫武周军,令武则天暴怒,之后,武则天重整旗鼓,准备再对契丹进行反击,在挑选将领的时候,她依然选择了王孝杰。于是,神功元年(697年),王孝杰再一次披挂上阵,向契丹进军。

当王孝杰带领军队到了东硖石谷的时候,和契丹的孙万荣相遇,由于对地形不熟悉,王孝杰嘱咐副将苏宏晖在峡谷入口处把守,以免有埋伏,而王孝杰带领少数精兵深入峡谷开路。“孝杰军至东峡石谷遇贼,道隘,虏甚众,孝杰率精锐之士为先锋,且战且前,及出谷,布方阵以捍贼。后军总管苏宏晖畏贼众,弃甲而遁。孝杰既无后继,为贼所乘,营中溃乱,孝杰堕谷而死,兵士为贼所杀及奔践而死殆尽。时张说为节度管记,驰奏其事。则天问孝杰败亡之状,说曰:‘孝杰忠勇敢死,乃诚奉国,深入寇境,以少御众,但为后援不至,所以致败 。’于是追赠孝杰夏官尚书,封耿国公。拜其子无择为朝散大夫。遣使斩宏晖以徇。使未至幽州,而宏晖已立功赎罪,竟免诛。”

王孝杰

孙万荣将兵力全部集中在峡谷出口,对王孝杰进行了死亡式攻击,王孝杰在拼死抵抗之际,向苏宏晖发出了求救信号,可是胆小的苏宏晖却私自带领余下部将逃离,王孝杰最后寡不敌众,为了不想再受被掳之耻辱,王孝杰跳崖自尽,东硖石谷战役,王孝杰败得十分冤枉,也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在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期间,其对外军事行动主要依据两个基本准则:唐朝采取克制的对外军事策略,其首要原则是不主动侵略无罪之国。仅当外族或藩属国侵犯边境、违反唐朝制度时,朝廷才会发动军事行动。在战争中,唐朝军队严格执行不杀害投降者的政策。对于被俘的异族首领,朝廷采取两种处理方式:或授予其在中央政府担任要职,或允许其返回原籍继续统治。

在边境事务处理上,朝廷始终秉持审慎态度,严禁边防将领与地方官员制造事端。对于边境居民,坚持采取和平安抚政策,杜绝任何形式的欺压行为。这种稳健的边防策略体现了朝廷维护边疆稳定的坚定立场。

唐代边疆将领多由杰出人才担任。以柴绍、李世勣、郭孝恪、李大亮等开国功臣为例,他们均长期驻守边关。这些将领不仅具备出色的军事才能,能够有效抵御外敌入侵,同时在地方治理方面也表现出色。通过他们的妥善管理,周边少数民族心悦诚服,从而为大唐边境地区带来了持续稳定的和平局面。

李治登基之初,大体上沿袭了既有的治国方略。为实现先皇遗志,他调集全国精锐部队,历时约二十年,最终彻底消灭了高句丽势力。这一军事行动不仅实现了太宗未竟的事业,也彰显了新君的治国能力与军事韬略。

唐朝形势图

战略重心的转移引发了双重后果:其一是西部地区防御力量削弱,为吐蕃扩张提供了可乘之机;其二是其他边境地区被迫任用能力平庸的将领和官员驻守,致使边防地区逐渐陷入冲突与纠纷的困境。

武则天执政期间,边境局势进一步恶化。大量品行不端、居心不良之人借机前往边疆谋求晋升。为获取功名与官职,这些人刻意制造冲突,导致边境地区民不聊生,动荡不安,叛乱事件频频发生。

相较于军事征伐,武则天更热衷于文学创作。在其执政时期,她将太宗与高宗时期的对外扩张战略转变为以防御为主、适时反击的策略。这一调整使得战略防线在确保核心区域安全的前提下,呈现出适度收缩的态势。

在其统治初期,为了巩固帝位,她大力提拔酷吏并推行告密制度。这一政策直接导致了程务挺、黑齿常之、王方翼等正值壮年的杰出将领被冤杀。这种自断臂膀的做法使得唐朝军事人才出现断层,军队战斗力显著衰退,在与外部势力的交锋中逐渐失去优势。但她具备卓越的识人才能与独特的用人眼光。对于获得她信任的臣子,她给予充分授权,绝不干涉具体事务的执行。王孝杰的阵亡促使她将注意力转向军事力量的强化及国际环境的优化。在此背景下,娄师德、魏元忠、狄仁杰、姚元崇、郭元振等贤能之士陆续得到重用。他们通过推进外交关系的改善、开展文化交流等多元化措施,有效巩固了边境防务,成功阻止了局势的进一步恶化。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