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结石病医院肝胆外科病房里,52岁的赵先生看着取出的十余颗胆结石标本,终于卸下了压在心头三年的大石。这个曾让多家医院望而却步的"三高合并重度肥胖"患者,在肝胆外科主任何明刚的妙手回春下,成功保住了功能完好的胆囊。

无症状结石突袭 三年隐患终爆发
三年前体检发现的胆结石,因无疼痛症状被赵先生忽视。今年初春,右上腹持续胀痛伴随恶心呕吐突然发作,就近医院就诊后虽暂时缓解,但医生"可能需切除胆囊"的诊疗建议让他辗转难眠。"胆囊毕竟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能保一定要保!"怀揣着强烈保胆愿望的赵先生,慕名来到以保胆取石技术闻名的四川结石病医院。
经系统检查显示:胆囊内多发结石(最大直径2.5cm)伴慢性胆囊炎,同时合并BMI38.6的重度肥胖、高血压(2级)和2型糖尿病。面对复杂的病情,何明刚主任团队却给出了好消息:"胆囊收缩功能检测显示其胆囊功能保存良好,符合保胆取石指征。"

△赵先生的检查影像
三重挑战下的“生命保卫战”
"患者BMI指数高达38.6,颈短腹壁厚,这给腹腔镜操作和麻醉管理带来巨大挑战。"何明刚主任指出,肥胖患者手术面临三大难关:
麻醉风险:颈围增大会导致气管插管困难,脂肪堆积影响药物代谢,需精准控制麻醉深度;术野暴露:肥厚的腹壁使腹腔镜操作空间受限;代谢负担:高血糖、高血压可能影响伤口愈合,增加感染风险;为此,何明刚主任立即组织了全院多学科会诊,并针对赵先生的具体情况展开讨论,制定符合他病情的治疗方案。最后,医院麻醉团队采用可视化插管技术,精确计算药物剂量;何明刚主任凭借着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在高清腹腔镜下,精准定位胆囊,运用胆道镜经微小切口进入胆囊,将赵先生胆囊内十余颗直径约0.2-2.5cm的结石逐一取出,同时最大程度保留胆囊功能。

术后警示:肥胖人群需筑牢三重防线
何明刚主任提醒,对于BMI≥30的肥胖人群,胆结石发病率是正常人群的3倍,体内过量的胆固醇不仅会堆积在脂肪细胞,更易在胆汁中析出结晶。必须建立立体化防控体系:
一级预防
每年肝胆彩超筛查;控制BMI增长,每月减重不超过5%;每日脂肪摄入≤50g,增加膳食纤维;二级干预
出现右上腹隐痛、餐后腹胀立即就诊;胆固醇结晶阶段是保胆黄金期;
三级管理
保胆术后每年复查胆囊功能;根据结石成分分析结果,建立个性化饮食档案;配合药物调节胆汁酸代谢;最后,何明刚主任强调:胆结石只有早发现早干预,才能把握保胆主动权。久拖不治只会让胆囊损害更加严重,最后失去功能或病变,从而遗憾切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