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响原创 · 作者|何文
如果要问未来最具确定性的趋势有哪些,“养老”肯定能算其中之一。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8亿人,占总人口的19.8%,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98亿人,占总人口的14.9%,已进入中度老龄化。近期,高层会议提出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业界也在持续热议“银发经济”。
趋势是明确的,但“养老”是个非常与时俱进的领域——家庭结构在变,“4-2-1”成为主流,养儿防老模式难以持续;因为工作在城市,孩子和老人长期异地也很常见;老人的需求在变,过去更多强调基本需求,如今也会想要有更多精神上的愉悦和独立;社会资源也在变,资金、地产、医疗等资源都在丰富,关键在于找到整合资源的好方法,创造出好的养老方案。
所谓的“好的养老方案”,应该是贴合需求且具有可持续性的。在这方面,业界并没有太多现成的积累,必须深入需求端和供给端,才能推演出好方案的模样。
“错位”的需求和供给谈论任何一个趋势,从需求端的情况讲起总不会错。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叠加人均寿命增长,居民的养老观念渐渐从“生存”转向了“生活”。这意味着,老年人需要的不仅是养老金的积累,还有优质的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需求将呈现明显的差异化、精细化。
根据大家保险集团与尼尔森IQ联合发布的《2023年中国商业养老服务供需洞察的白皮书》,老年人的理想养老生活“三大件”是健康、亲情友情、自由。绝大多数老人认为拥有健康身体、维持自理状态是必选项;44%的受访老人希望子女常来看望,62%的老人希望与老友常联系;一半以上的老人希望来去自如,有更大的活动半径。
图源:《2023年中国商业养老服务供需洞察的白皮书》
将上述洞察“翻译”到现实场景中,我们可以描绘出理想养老生活的实际图景:老年人希望离子女近,离熟悉的圈子近,离优质的医疗资源近,同时保留独立的空间。因此,住进“离家不离城”、交通便利的养老机构是个合适的选项。
需求很清晰,但养老产业在国内毕竟处于发展阶段,供给端存在不少痛点。在近期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保险养老融合与发展论坛(上海站)上,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锁凌燕指出,养老产业的供给缺口很明显,养老服务机构的床位空缺和一床难求的共存局面,也侧面说明养老服务体系供给侧的质量与结构有待调整。
此外,养老服务人才也存在稀缺状况,在一项针对271家养老服务机构的调查中,约75%的机构存在人力资源供给不足问题。
供给端准备不足的同时,在基于新需求,落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方面,目前行业也还处于探索阶段。而要答好“可持续”这道题,服务提供者的资质、能力和初心都必须经得住考验。
“可持续”的破题关键这里我们想把目光聚焦到保险企业的探索。早在一系列政策发布前,一些头部保险公司已经结合自身优势和资源,开始布局养老产业。
从资金特性、资源积累以及转型诉求来看,险企在布局养老产业上有天然的优势。
资金特性方面,险资规模大、成本低、期限长、追求长期稳定收益,相较其他资金更适合投入到长线项目中。养老属于跨周期、高质量、回报较为稳定的产业,两者有着良好的契合度。而在资源方面,保险公司往往拥有丰富的医疗资源,积累了大量医疗机构合作关系,是养老生态中的关键“连接者”。
险企本身也在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如果仅仅是做好财富管理功能,那么保险难以在和银行、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的比较中突出优势。险企必须为财富管理嫁接更多服务,回归到最核心的“保障”属性上。这既是商业上的需要,也对应着老年群体的福祉和社会价值的创造。
简言之,“保险+养老”是一种新型长寿风险管理模式。目前,部分保险企业已经基于自身能力在养老领域做了不少布局,如集“投资商、开发商、运营商”角色为一体自建养老社区,但该模式偏“重”,对险企的资金实力、后期运营能力有极高要求。
无论是作为行业观察者还是消费者,在选择养老社区时都应该把“可持续”作为核心指标。养老社区对应的是“长线的服务”,不是短期交易。硬件设施与软件服务再完备,如果住不满,其商业模式便无法验证。
围绕“可持续”,险企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如用轻资产租赁模式取代买地建社区,配合精细化管理,险企的养老社区既能降低每位入住老人获取服务的成本,也能让更多资源集中在最重要的“服务”上。此外,积极结合内外部资源、小样本试点、强化杠杆运营能力确保需求都能得到承接,均是破题“可持续”的重要举措。
大家保险的实践在这方面,从2019年开始探索“城心医养”模式的大家保险,已经积累了不少经得起验证、可复用的能力。
城心医养模式指的是:在城市核心区租赁物业,将其适老化改造成养老社区。这样的轻资产模式一张床位的成本,仅为重资产养老机构的一半。社区还可以依托周边的公立医院资源,解决老年人和家属最关心的就近就医问题。
相比自建医院的做法,依托公立医院资源可以获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自建医院一般只能做到二级或三级的水平,而城市核心区周边的医院通常能达到三甲及以上水平。
除了在财务上更可持续,城心医养模式也贴合上文提到的老年人需求。老年群体并不希望过上“桃花源”般与世隔绝的生活,住在城市核心区能让他们有足够的安全感和自由空间,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得到满足。
为了让差异化的城心医养模式能够持续落地,大家保险采取“轻资产租赁为主、小样本试点先行、快回流促平衡”的布局策略,并在物业改造能力、服务运营能力、销售能力上持续发力。
老旧物业会伴随很多问题,在产权、结构改造、消防、政策、大楼使用性质等方面都需要险企做好工作。在服务品质上,大家保险以加拿大CCRC(持续照料退休社区)为主逻辑,充分结合起了外部条件和内部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全面、连续、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服务环境。
以大家保险在北京的落地为例,北京朝阳生活社区位于北京三环边,附近就是繁华商圈,十分钟生活圈内又包含了全国农展馆、朝阳公园、东枫国际体育园等三大园林,附近还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老人的各类需求都能获得满足。
在此基础上,大家保险还为社区搭建起护理培训体系、通过与相关院校合作等方式引入护理人才,组织起高学历、高素质、年轻化的专业护理团队,以“0压疮、0卧床、0束缚”为目标,为老人提供有品质、有尊严的专业护理服务。此外,社区还会推出认知症照护、安宁疗护等特色服务,满足不同老人的护理需求。
销售能力同样是是确保城心医养模式在商业上可持续的重点。目前,在“了解客户养老需求、现场带看、促成签约”链路上,大家保险已经在北京市场有了成熟打法。随着城心医养模式在全国其他城市的铺开,大家保险将进一步把这套打法进行标准化输出,为各地提供配套有效的经济销售作业方法。
大家的家·北京友谊城心社区 图源:大家保险官网
一系列的投入,让大家保险的城心医养模式在财务模型、服务内容和对保险的赋能效应上均有可圈可点之处。已有的成绩是最好的证明。
截至目前,大家保险集团旗下专业养老品牌大家的家已在全国11个城市布局13个城心医养社区、6个旅居疗养社区,并在北京布局3个居家安养照护中心,服务网络初具规模。截至2023年10月底,大家的家北京朝阳城心社区入住率已逾95%,北京已开业的两个社区平均入住率达90%,远超全国养老机构入住率50%的平均水平。
按照大家保险预测,按20年的长周期来算,城心医养社区内部收益率能达到3.5%左右,属于中等收益标准的投资品种。
大家的家·北京朝阳城心社区 图源:大家保险官网
上述成绩验证了城心医养模式在商业逻辑、服务质量、社会价值上的可持续性。今年11月,大家的家·上海静安城心社区正式落地。上海的长辈及其家属对养老社区往往有高标准严要求,城心社区的顺利落地本身,已经是综合实力的证明。
更重要的是,经过多年投入,大家保险在城心医养模式上渐渐跑出了成熟模型,这样的模型值得在更多城市落地。正如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副秘书长伍国良所说,“我们相信,随着机构养老的不断发展,城心社区将成为未来养老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结语“变是最大的不变”、“机遇和挑战并存”,这些话语在商业世界总是应验。人口结构的变化催生了“银发经济”,为正处于转型期的保险行业带来了高契合度的机遇。
只不过,作为典型的长周期、重服务产业,“养老”需要险企持续探索,同时保持强大的决心和定力。目前,大家保险已经用实践交出了阶段性答卷,这份围绕“可持续”书写的答卷将为行业带来参考,也将为老年群体及其家庭带来更多好的养老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