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萍将军传略(三)

赵连军探史 2024-12-29 08:47:19

1942年,张爱萍在苏北抗日根据地。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月中旬,张爱萍受命任中共江浙省委军委书记。8月,张爱萍带领抗日军政大学学员余立金、彭林、吴克华赴上海组织游击队,对日军开展游击战争。期间,上海战地服务团团长张劲夫利用服务团的优势,在国民党滇军卢汉部发展中共组织和左派力量,张爱萍派省委军委成员余立金去协助张劲夫工作。国民党特务头子戴笠的特别行动队在上海隐蔽活动,张爱萍又派省委军委成员曾广泰到戴笠的一个支队里去工作,以加强共产党的力量。松江有个地方民团,张爱萍就派彭林打进去改编民团,发展自己。在上海快失守时,又派吴克华到奔牛县组织游击队。这样,内外结合,远近并举,一支似无却有、似小却大的武装力量在江浙崛起。

1937年,张爱萍在上海。

11月中旬上海沦陷后,中共江浙省委不得不撤离上海。张爱萍到南京向中共代表团请示工作时,发现国民党政府机关及其军队已撤离,其枪支、装备散落各处。他原想把这些枪支集中起来就地打游击,不料中共代表团命令他撤到武汉。12月,张爱萍到达武汉八路军办事处,被分到参谋处友军工作组任参谋。周恩来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是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白崇禧组织的抱冰堂训练班讲课。接着又派他作为自己的代表到徐州,动员国民党军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组织鲁南台儿庄会战。台儿庄大捷后,周恩来又派张爱萍到浙江金华国民党军第三游击支队做抗日统一战线工作。

张爱萍在浙江第三游击支队

1938年9月,张爱萍调任中共豫皖省委书记。这时,抗日战争将进入相持阶段。在新四军游击支队讨论发展方向时,张爱萍主张以豫东为根据地向津浦铁路东敌后发展,另一种意见则是向西发展。为了统一认识,张爱萍亲自到路东化装侦察,终于统一了向路东发展的意见。1939年初夏,张爱萍同新四军游击支队地方工作队队长刘玉柱赶赴路东,与先期而至的中共皖东北特委书记杨纯及打入国民党军第五战区第五游击区司令部的中共地下党员江上青一起,以国民党安徽省第五行政区专员兼第五游击区司令盛子谨为统战对象,成立了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张爱萍任处长,刘玉柱任副处长,组织领导开辟皖东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之后,张爱萍又建议并协助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的金明以办事处为基础,成立中共苏皖区委。他力主金明任书记,自己则不在区委兼任何职务,但积极配合。经中共苏皖区委和张爱萍积极努力,皖东北的抗日武装迅速发展。1940年4月,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正式宣布成立,张爱萍任第四总队长兼政治委员,统一指挥皖东北地区所有抗日地方武装。

1939年7月,豫皖苏省委书记张爱萍先后率干部和游击支队第一团进入皖东北,成立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分理处,张爱萍任主任。图为张爱萍(左一)与刘瑞龙(左二)、刘玉柱(左三)、金明(左四)在皖东北合影。

8月底,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与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三支队,张爱萍任司令员,韦国清任政治委员。9月3日,张爱萍率部东进苏北,增援渡江北上的新四军陈毅所部。张爱萍和韦国清对部队进行了自上而下的肃清游击习气、建设正规化军队的教育,大大提高了部斗力,接连取得奇袭翰林庄、梁岔伏击、攻克高邮及占领宿(县)沭(阳)(东)海等地的胜利,在盐阜区建立了新政权。

1940年3月,新四军第六支队四总队部分领导合影。左一为张爱萍,左三为刘瑞龙,左四为张振球。

1941年1月上旬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军委于1月20日发布命令,决定重建新四军军部。根据中央军委命令,新四军军部决定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第三支队改编为第三师第九旅,所属第七、第八、第九团依次改编为第二十五、第二十六、第二十七团,张爱萍任第九旅旅长,韦国清任政治委员。

新四军部队发起进攻(张爱萍摄)

1月下旬,张爱萍奉命率领第二十五、第二十七两个团回师皖东北,以扫除重新盘踞淮北抗日根据地的日伪顽军。2月11日,张爱萍指挥部队以“挖心”战术攻打青阳镇。他随突击营攻进镇内,逐墙进行突破,后又赶到在镇内西北方向发起进攻的第二十五团。敌火力猛烈,把主攻部队压在一堵高墙后面。张爱萍同副团长沙风登上一个小炮楼,居高临下查清日伪军的火力点。小炮楼临街的一面有个长方形的了望孔,有一块砖头堵着。张爱萍连续几次抽掉砖头察看敌情,发现右下侧有个火力点,正待要枪射击时,沙风猛地把他拉开了。与此同时,一颗子弹自孔外射入,打到后边的墙上。沙风不无后怕地连连敦促:“你赶快下去,赶快下去!”张爱萍像没有听见,从警卫员手中接过20响的快慢机,猛地推开砖头,向他发现的目标猛烈扫射。被压在大墙后面的部队终于冲了过去。攻下青阳镇后,张爱萍指挥部队又向其他日伪军据点发起攻势,仅用40天时间就全部恢复了皖东北抗日根据地。

平定洪泽湖匪患后的张爱萍

皖东北抗日根据地边上的洪泽湖为土匪和反动势力所盘踞,抗战期间,这些土匪头子勾结日伪军,凭借较为精良的武器装备,常驾驶钢板划子(一种船头竖块防弹钢板的木制战船)到洪泽湖周边我抗日根据地骚扰,对我根据地造成严重威胁。3月间,张爱萍奉命率九旅部队在兄弟部队配合下执行剿匪任务。战前,张爱萍根据水上战术要求和各类船只特点,对部队进行编组训练,战斗队形按照突击船队、钳制船队和后勤船队的队形组成,由“主力舰”(实为木船,下同)、“炮舰”、“通讯舰”和“救生舰”组成钳制队,从正面攻击并吸引敌人,由二、三级“主力舰”、“驱逐舰”和“通讯舰”组成的突击队从左右两翼出击,由“救护舰”、“运输舰”组成的后勤舰队殿后,与突击队保持一定的距离。指挥所设在钳制船队上。联络信号白天用旗语,夜间用包着红布的手电筒。5月2日拂晓时分剿匪作战开始,张爱萍亲率九旅二十五团三营及警卫营的主舰队,向顽匪的驻地发起攻击,指挥“炮舰”用四根长竹篙前后左右将“炮舰”固定起来,火力向敌船猛烈开火。战至5日,彻底平定了洪泽湖上的匪患,胜利夺取了建军以来第一个陆军水上战斗——平定洪泽湖的胜利。洪泽湖的解放,使淮南、淮北抗日根据地连成了一片,使之成为淮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和新四军四师的可靠基地。

1941年11月18日,陈毅代军长在泗阳县新行圩子宣布新四军第四师九旅干部调整命令。左三起:张震球、彭雪枫、张震寰、韦国清、陈毅、冯定、张云逸、张爱萍、康志强。

11月,张爱萍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三师副师长。1942年1月,张爱萍在参加中共中央华中局党委扩大会议时,认识了担任大会速写工作的李又兰。李又兰的外秀内惠、德才俱佳,令张爱萍一见钟情。而张爱萍的非凡气质和善解人意,也使李又兰深为感动。两人经过一段时间相处,经新四军军长陈毅批准,缔结良缘。

张爱萍与李又兰(自拍于新四军第四师师部淮北半城杜巷)

12月,日伪军出动2万余人对苏北盐阜地区进行“扫荡”。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决定:军部、师部转移;盐阜区反“扫荡”实行党政军统一领导,由张爱萍兼任盐阜区地委书记、新四军第三师八旅旅长和政治委员及盐阜军分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统一指挥盐阜地区反“扫荡”斗争。张爱萍针对盐阜地区一片平原、处处水网的特点,采取了“敌进我进”的战术原则,即在日伪军开始“扫荡”时,以宽大正面的防御战术阻击日伪军;日伪军前进时,则分散对日伪军两翼包抄,转至日伪军侧后,追击日伪军,咬住不放;如日伪军反击时,则再迂回日伪军侧,包抄袭击日伪军,紧紧盯住,不断袭扰,以疲惫日伪军;当日伪军大举“扫荡”时,日伪军兵力大大减弱,则乘虚转进日伪军区域隐蔽待机,并相机给兵力薄弱的日伪军据点以打击,抄其“老窝”,以牵制“扫荡”之日伪军,日伪军势必撤回救援,这样就缩短了日伪军在根据地“扫荡”的时间;当日伪军在根据地设立新的据点后开始回撤时,则分路转回原根据地,对新建据点日伪军进行反击,捣其“新巢”。经过历时63天艰苦而巧妙的战斗,粉碎了日伪军“扫荡”,收复了全部失地。

1944年,黄克诚和张爱萍(右)在一起。

1944年9月11日,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彭雪枫在西进战斗中牺牲。9月13日,中共中央决定调张爱萍为第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张爱萍到任后,率领全师指战员开展对日军反“扫荡”、反“蚕食”杀敌竞赛活动,先后拔掉30余个日伪军据点,解放睢南、宿南地区及睢宁县。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遵照毛泽东、朱德总司令指示精神,张爱萍除继续组织部队攻打日伪军占领的城市及据点外,还特别加强了占领交通线及其沿线城市的力量,集中兵力、集中时间破击日伪军交通线,并把重点放在津浦铁路徐(州)蚌(埠)段上。破击这段铁路,不仅切断了龟缩在徐州的日军之退路和援路,而且切断了日伪军南北交通。在他带领下,第四师及军区部队先后拔除了时村集、永安集、灰古集、孙瞳集、濉溪口、后马家等日伪军据点,迫使双沟伪军全部投降,攻克了曹村、夹沟、桃山、四堡、符离集等9个车站;收复了泗县、宿迁、泗阳、灵璧、萧县、永城、五河等县城。

1945年,新四军第四师与淮北军区在津浦路东召开军事建设会议时,主席团合影。左起:谢胜坤、王学武、赖毅、张震球、韦国清、邓子恢、张太生、陈锐霆、康志强、张爱萍。

(说明:本文图片部分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两弹一星”历史研究分会编《张爱萍生平事迹》。)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