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这个社交媒体盛行的年代,微信头像虽然只是一个小图标,
但有时也能侧面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处事方式,甚至某些深藏的心理状态。
当然,我们不能单凭头像去判断一个人好坏,
但如果对方的行为和头像背后的气场始终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那确实需要留个心眼。
尤其是以下三类头像风格,常被某些人反复使用,而他们的为人处世,往往也容易让人感到距离感强、不够坦诚或情绪难以靠近。
01
始终使用陌生图片头像,给人一种强烈防备感。
有些人微信头像总是模糊不清,看不出真实身份。
有时候是风景照,有时候是网络图,甚至一用好几年都不换。这样的头像,其实并不少见。
当然,每个人有权选择保留隐私,但如果长时间和你交往,却始终没有任何关于他本人的信息露出,
包括头像、朋友圈、介绍,甚至连称呼都模糊不清,那种“始终不让你靠近”的状态,难免会让人心里不踏实。
这种时候,我们无需去质疑对方的动机,但确实可以适当拉开距离。
成熟的人际关系,讲究的是彼此坦诚,哪怕只是基本的信任感,也比完全封闭来得更安心。
02
长期使用强烈情绪色彩的头像,易造成误解。
现实中,有一种情况,是头像本身就传递出强烈情绪,
比如极端的文字标语、过于夸张的表情,或者令人压迫感强的视觉符号。
这类头像可能只是表达情绪,也可能是一时的心境体现。
但如果头像长期处于这种风格,可能说明这个人情绪波动较大,或内心存在某种未处理的情绪张力。
与这样的人相处,有时需要更多耐心,也要给自己设好边界。
我们不是要排斥这样的人,而是在接触时多一分理性:是否能相互理解?是否适合深入来往?
毕竟,过于情绪化的关系,容易把人拖入情绪漩涡,对双方都不是好事。
03
总在频繁更换头像,缺乏稳定感。
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头像换得特别频繁,几乎几天一个样,有时候是动物图案,有时候是哲理文字,或者是时下流行的网络热图。
这未必是坏事,但若一个人行为处处都透露出缺乏稳定性,
比如头像总变、言语反复、观点模糊,那就需要我们在交往中保持一点距离感,别太快信任,别太快投入。
因为一个没有稳定性的人,哪怕没有恶意,也可能让人无所适从,最后关系变得难以维系。
尤其是年龄越大,越讲究情绪的稳定、沟通的节奏感。
其实,头像并不能定义一个人,但却是我们了解他人的一个入口。
尤其当头像背后的行为方式让人反复感到“不舒服”“猜不透”“难以信任”时,与其勉强靠近,不如适度观察、慢慢接触。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谁非得讨好谁,关键是选择适合自己、相处舒服的人。
微信头像不只是图片,也是一种信号。我们看的是图,防的是心。
不是排斥,是保护自己。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