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有着大好前途为何选择走上了绝路?
2016 年 2 月 24 日,西安中学的一位“传奇学生”以自杀的方式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个被誉为"天才少年"的高三学生,16岁便凭借自己独特见解,出版一部30万字的历史著作:《当道家统治中国》。
该本著作一经推出,直接火爆全网,就连资深历史学专家都认为他是“史学奇才”,前途不可估量。
但就是这样一个天才人物,在决定自杀前,留下了一张遗书称:“他的一生看透了两件事”,随后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年仅18岁的生命。

那天晚上,林嘉文罕见地主动要求吃饺子,母亲欣喜地为他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在她的记忆里,儿子已经很久没有主动提出过任何要求了。
饭桌上,林嘉文难得地和父母聊起了家常,他谈起小时候的趣事,说起学校里的见闻,甚至还开了几个玩笑。
这让父母感到欣慰,以为儿子终于从学习的压力中解脱出来了。
他们看着儿子的笑容,心里暖洋洋的,仿佛回到了林嘉文还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的时候。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这是林嘉文在用自己的方式告别,在他平静的外表下,内心早已做出了无法挽回的决定。

吃完饭后,林嘉文回到自己的房间,他轻轻关上门,仿佛要将外界的一切隔绝。
房间里,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历史书籍,墙上贴着他的两本著作的封面。
这个曾经让他感到自豪的房间,此刻却显得如此陌生。
他打开电脑,开始写自己的遗书。
在遗书中,他详细叙述了自己的想法和选择自杀的原因。
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个18岁少年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烦请得知我去世消息的人,如果你们不理解我,那就请给予我基本的尊重..."林嘉文在遗书中这样写道。
"未来对我太没吸引力了,我早已经看透了自己未来的道路,也早认识到了我能努力做到的一切。"
写完遗书后,林嘉文站在窗台前,在夜风中摇摇晃晃。

他最后一次回望自己的房间,那里堆满了他钟爱的历史书籍,墙上贴着他的两本著作的封面。
然后,他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短暂而又极具色彩的人生。
第二天早上,当林嘉文的父母发现儿子不见了的时候,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天才儿子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他们。
林嘉文的离去,震惊了整个学校,也震惊了整个社会。
人们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如此优秀的少年,会选择在人生的黄金时期结束自己的生命。

事实上,林嘉文的心理健康早已亮起红灯。
随着《当道家统治中国》和《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两本历史著作的出版,16岁的林嘉文一夜成名。
这个年纪的少年本该沉浸在青春的烂漫中,却因为过人的才华被推到了聚光灯下。
媒体争相报道他的故事,各大报纸和电视台竞相采访这位"史学奇才"、"天才少年"。
林嘉文的照片和名字频繁出现在各种新闻报道中,他的生活瞬间被公众的目光所包围。
学校里的同学们也开始用崇拜的眼光看他,有些人甚至改口叫他"老师",这种称呼让林嘉文感到既困惑又不安,他觉得自己并不值得这样的尊称。

这种突如其来的名声,对于一个还在上高中的少年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林嘉文发现,自己的生活完全变了样。
以前,他可以专注于自己喜欢的历史研究,可以和同学们一起玩耍、讨论。
但现在,他感觉自己被推到了一个孤立的位置。
课间休息时,林嘉文常常独自一人坐在教室里,周围的同学们虽然想接近他,却又不知如何开口。
他们不再把他当成普通朋友,而是用仰望的眼光看他。
有时,林嘉文会听到身后传来窃窃私语:"看,那就是写书的林嘉文。"这种目光和议论让他感到不自在,他开始怀念那个可以和同学们无忧无虑聊天的日子。

林嘉文开始感到深深的孤独,他渴望有人能和他平等地交流,但周围似乎只剩下了崇拜者。
与此同时,质疑的声音也开始出现。
有人怀疑他的作品是否真的是自己写的,认为一个高中生不可能写出如此深奥的历史著作;还有人认为这只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炒作,是出版社为了销量而炮制的噱头。
这些质疑的声音如同一根根尖刺,刺痛着林嘉文敏感的心。
面对这些负面的评论,林嘉文感到无力应对,他想为自己辩解,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学校里的氛围也变得奇怪起来。

老师们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为学校争光,他们常常在课堂上点名表扬林嘉文,这让他感到更加不自在。
同学们则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似乎在等着看这个"天才"能考出多高的分数。
这种种压力,让林嘉文感到喘不过气来,他开始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价值是否真的就在于那两本书。
有时,他会望着书架上自己的著作发呆,思考着如果没有写这两本书,自己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他渴望回到从前那个单纯研究历史的自己,但现实却不允许他这样做。

在这个艰难的时期,他遇到了一个能够真正理解他的人——历史学家罗炳梁。
罗炳梁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他在林嘉文的书中看到了一个年轻天才的潜力。
罗炳梁很快成为了林嘉文的好友和精神导师,他给予林嘉文莫大的支持和鼓励,不仅在学术上指导他,更在精神上给予他慰藉。
两人常常就历史问题展开深入讨论,有时一聊就是几个小时。
在这些讨论中,林嘉文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被理解和欣赏。

在与罗炳梁的交往中,林嘉文渐渐找回了自信,也重新燃起了对历史研究的热情,他开始计划新的著作,希望能够在学术上有更大的突破。
但就在他刚刚重拾希望的时候,噩耗传来。
2016年2月,罗炳梁因患癌症去世。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将林嘉文刚刚建立起来的希望彻底击碎。
罗炳梁的离世,对林嘉文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他失去了唯一一个能够真正理解他、支持他的人。
林嘉文感到,自己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孤独的世界,而这次,内心的孤独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点。

失去好友的打击,加上即将到来的高考压力,让林嘉文的心理状态急剧恶化,他开始对生活失去兴趣,对未来感到绝望。
林嘉文开始变得沉默寡言,整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他的父母和老师都注意到了他的异常,试图与他交流,但他却总是避而不谈。
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林嘉文的内心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他开始质疑自己的选择,质疑自己的未来。
那个曾经对历史充满热情的少年,却被名声和期望所困,陷入了一个看不到出口的迷宫,最终选择了如此悲伤的结局。

林嘉文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不能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他们。
我们需要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学习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过度的期望和压力,可能会扼杀孩子的天性和创造力,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来源:
北京晨报:《岁史学奇才生命止于抑郁 曾出版两本专著》
钱江晚报:《18岁史学奇才自杀身亡 专家称其水平超过博士生》
百度百科:林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