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2 日,美国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全面征收 "对等关税" 后仅 48 小时,中国政府于 4 月 4 日祭出七项精准反制措施。这场经贸博弈的快速升级,既展现出中国维护国家利益的坚定决心,也预示着全球供应链将面临新一轮震荡。
此次反制以加征关税为起点,覆盖所有美国进口商品。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告明确,自 4 月 10 日起对美输华商品统一加征 34% 关税,较美方税率高出 4 个百分点。该政策有效规避了 "转口贸易" 漏洞,对美农产品、化工品等优势产业形成直接冲击。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首次将中重稀土纳入出口管制清单,这类战略资源涉及半导体、新能源等关键领域,直接影响美国高科技产业链稳定性。
反制措施的系统性特征显著。除关税手段外,商务部将 16 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名单,涵盖航空技术、精密仪器等敏感领域。不可靠实体清单新增 11 家美企,限制其在华经营资质。针对医疗设备领域,中国同步启动 CT 球管产业竞争力调查及反倾销调查,直指美印相关企业市场地位。海关总署则暂停 6 家美企输华资质,涉及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
这些措施具有明显的政治指向性。受关税影响最大的农业州多属共和党传统票仓,而稀土管制则冲击民主党支持者集中的科技产业。中国在反制节奏把握上尤为精准,既选择美总统选举关键周期施压,又为后续谈判预留政策窗口 —— 关税正式生效前留有 6 天缓冲期,部分措施执行日期延至 5 月中旬。
国际社会对此高度关注。欧盟贸易专员公开表示担忧 "对抗性措施损害多边体系",东盟秘书处则警告可能引发区域性产业链重构。市场反应立竿见影,纽约期货市场大豆价格单日下挫 7.2%,特斯拉等依赖稀土资源的美企股价普遍下跌超 5%。
此次交锋标志着中美经贸博弈进入新阶段。中国反制措施既保持法律层面的合规性,援引《关税法》《出口管制法》等国内法及国际法原则,又在战略层面形成多维度打击。分析人士指出,这种系统性反制既为后续谈判积累筹码,也考验着美国政治决策层的承受能力。全球两大经济体间的这场较量,或将重塑未来国际贸易规则的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