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德院士出生在吉林省长春市,他打小就生长在一个贫苦家庭当中,家里的条件着实艰苦。也正因如此,他的求学之路走得那叫一个磕磕绊绊,满是艰难险阻。
就说初中,学校离家足足有十公里远。为了能省点儿住校的伙食费,贲德每天天还没亮就得爬起来,然后就往学校跑。
那乡间的小路,一下雨就坑坑洼洼,一双布鞋没跑几天就被磨破了。贲德干脆就光着脚跑,等快到学校,才把鞋穿上。
东北的冬天很冷,寒风刺骨,贲德硬是这么一直坚持着。时间长了,他的双脚磨出了厚厚的老茧。
也正是这艰苦的求学过程,让贲德养成了坚韧的品格。他在课堂上全神贯注地听讲,下了课也不闲着,认真复习功课、写作业。
晚上躺在炕上,还会在脑袋里过一遍白天学的东西,把课文默默地背一背。就靠着这股刻苦劲儿,贲德在高中的时候,几乎所有课程都能拿到满分五分的好成绩。
到了1957年,贲德顺利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无线电工程系的雷达专业,这算是给他以后搞雷达研究打下了稳稳的基础。
1962年那会儿,贲德被分配到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咱们在雷达研究这个领域,基本上可以说是啥都没有,完全就是一片空白的状态。
所以,一切都得从零开始,靠着大家一点点去摸索、去研究才行。
可贲德没被这些困难吓住,毅然决然地投身到远程预警相控阵雷达的研制工作当中去了。
这研制工作不是那么好干的,困难那是一个接着一个。相控阵雷达在60年代初的时候,在世界上那也是刚出现的新技术,咱国内几乎就找不到啥相关的资料。
贲德没办法,只能去看英文文献来学习,可他那时候英语基础几乎是零。为了能看懂这些英文资料,贲德争分夺秒背单词、学语法,就连吃饭排队、去卫生间的工夫都舍不得浪费。
就这么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他还真就把英语给拿下了,能在英文文献里找到有用的资料了。
工作环境也是相当艰苦。贲德去了北方的一个大山深处,那地方山又高,周围还荒凉。住的地方,就是部队的营房,连床都没有,只能把砖头摞起来,上面再铺块板子就当床睡了。
经过整整八年的艰苦奋战,贲德和他的团队终于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部超远程相控阵预警雷达。这部代号叫“7010”的雷达,有将近万个“电子眼”,它们不停地扫描着那遥远又广阔的天际,一下就把我国的监控视野给延伸出去好几千公里。
这款雷达研制成功,让我们成了继老美和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给我国的国 防事业立了大功。
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国国 防工业在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这块儿遇到了难题。国外对这项技术封锁得很严,安装的时候得隔着墙进行,使用教程也被弄得特别简单,就剩下按按钮的说明。
可是咱中国的天空也得有自己的“千里眼”,贲德就带着团队向国 家立下了军令状。
从最基础的理论和算法开始,他们研究了上百个课题。他们把脉冲多普勒的原理搞清楚了,还提出了适合我国国 情的研制思路,然后就开始搞整机设计。
在雷达进行飞行试验的时候,贲德都已经过了五十岁了,可他根本不顾那恶劣的测试条件,争着要登机上天。
为了测试精度,他有时候一天得登机两次,也没半句怨言。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身体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不适症状,体重从123斤一下子就降到了108斤,可他还是守在岗位上。
到了1989年,贲德院士带领着整个团队一路披荆斩棘,克服了数不清的艰难困苦,最终成功地把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给研制出来啦。
这成果一下就把国外那些对咱的技术封锁给打破了,而且凭借着这一重大突破,咱们国家的雷达技术“噌”的一下就跻身到世界先进行列当中,真的是太让人骄傲了!
打这以后,靠着贲德的研制成果,我国的机载火控雷达技术不断往前发展。从给歼 - 8II、歼 - 10A、歼 - 11B、歼 - 15等战机都装上了“千里眼”,到歼 - 10B、歼 - 10C、歼 - 20陆续装备上无源/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我国的雷达技术在世界舞台上那可是大放异彩。
贲德院士说:世界上有的雷达我们都有了,而我们的8000公里外也能看清用。他的一辈子,书写了中国雷达事业的传奇故事,他的成就好比是一座明亮的灯塔,给后面的人照亮了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