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委员会向部分赴美的工作人员发放一次性手机和基本款笔记本电脑。这项措施的初衷是为了防止间谍活动的风险,确保欧盟成员国的机密信息不被泄露。以往,这种做法通常只适用于赴中国的人员,毕竟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间谍风险较高的国家。然而,现在,连美国也被欧盟视为潜在的安全威胁,这无疑暴露了欧盟与美国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

据四位知情人士透露,计划在下周前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春季会议的欧盟委员和高级官员,已经收到了新的安全指引。根据这些指引,赴美人员将不得携带原有的标准IT设备,而是必须使用经过特别挑选的设备。这个举措与此前前往乌克兰和中国的情况类似,主要是因为担心这些国家(尤其是俄罗斯和中国)可能对欧盟的信息系统进行监控。这意味着,美国已经成为欧盟安全考虑的一个重要风险源。
在这背后,显然欧盟和美国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尤其是在特朗普重新担任美国总统之后,这种变化愈发明显。特朗普曾公开指责欧盟的成立目的就是为了“压榨美国”,并且他实施了一系列关税政策,其中包括对欧盟出口商品征收20%的所谓互惠关税。尽管后续特朗普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关税,但欧盟与美国的关系已经陷入了恶化的局面。
不仅仅是贸易方面的问题,特朗普政府还在多个领域采取了对欧盟不友好的政策。例如,他暂停了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迫使乌克兰交出资产控制权,同时威胁要撤销欧洲的安全保障。这一系列举动让欧洲大陆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安全问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了欧洲国家的重新武装行动。在这种情况下,欧盟官员在谈及跨大西洋联盟时,已经公开表示:“跨大西洋联盟已经终结。”

与此同时,布鲁塞尔和华盛顿在许多敏感领域的谈判也开始变得更加紧张,双方在信息收集、贸易战以及科技领域等问题上针锋相对。例如,欧盟贸易专员马罗什·谢夫乔维奇近日与美国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举行会谈,试图解决不断升级的贸易战问题。由于美国对钢铁和铝征收的关税,欧盟一度推迟了对美国商品的报复措施,但显然,这种贸易紧张局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缓解。
此外,美国还对欧盟在监管其科技公司、言论自由以及选举操控等问题上提出批评。例如,美国指责欧盟过于严格地监管其科技公司,甚至有指控称欧盟在操纵选举,如罗马尼亚的总统候选人因其在TikTok上的支持率飙升而遭到排除,这引发了争议。显然,欧盟与美国在这些敏感问题上的分歧加剧,进一步凸显了两者之间的裂痕。
具体到这次欧盟委员会向赴美员工发放一次性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的事件,有关人士透露,这项新措施不仅是出于对间谍活动的担忧,还涉及到美国的安全风险。事实上,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有权在入境时扣押访客的手机和电脑,甚至检查其中的内容。这就意味着,欧盟的官员和工作人员在赴美时,面临着潜在的隐私泄露风险。事实上,今年早些时候,一名法国研究人员就因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对美国研究政策的“个人观点”,而被拒绝入境并被遣返回法国。这种情况让欧盟更加警惕美国可能对其人员和信息进行不当监控。

欧盟对此作出的回应是,所有前往美国的工作人员在入境时需要关闭手机,并将其放入特制的保护套中,以防止无人看管时被监控。此外,欧盟官员还被告知,确保他们持有的是外交通行证,而不是国内通行证。这些措施的实施表明,欧盟对美国的信任已经大打折扣,甚至采取了类似对待中国和俄罗斯的安全防范措施。
从这些事态的演变来看,欧盟和美国之间的关系显然处于一个转折点。过去几十年里,跨大西洋联盟一直是全球政治和经济的重要支柱,但如今,这一联盟的未来变得扑朔迷离。欧盟的这种举措,既是对美国安全风险的回应,也反映了欧盟对自身独立性的日益重视。欧盟显然不再将美国视为唯一的盟友,而是开始审视与俄罗斯和中国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定义自身在全球政治中的地位。
当然,对于美国来说,这种欧盟的做法也凸显了其在全球事务中的战略困境。美国虽然在全球军事和经济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但其国内政策和外交策略的不确定性,使得盟友的信任逐渐动摇。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时期,许多欧洲国家对美国的信任下降,欧盟开始寻求更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欧盟和美国之间的关系未来如何发展,仍然充满变数。对于欧盟来说,如何在大国博弈中保持独立、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利益,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而对于美国而言,如何恢复与欧洲盟友的信任,修复跨大西洋关系,显然是其未来外交政策的一大挑战。

ps :欧盟向赴美员工发放一次性手机和基本款笔记本电脑的举措,正是两者关系恶化的一个缩影。欧盟对美国的信任已经大不如前,这种变化将深刻影响未来国际格局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