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本田在东京红牛活动及F1日本站前夕,以一场充满科技与速度感的动态展演,向全球揭幕了其划时代的0系列电动SUV预量产版。四届F1世界冠军马克斯·维斯塔潘亲自驾驶伪装测试车驶上赛道,标志着本田彻底告别过往电气化试错阶段,开启完全自主研发的纯电新篇章。
这款代号Honda 0 SUV的车型,是本田“归零重启”战略的核心产物。自2024年1月宣布0系列计划以来,本田摒弃了与通用汽车的合作模式及中国市场特供路线,转而构建独立技术体系。
早前,其楔形轿车概念车0 Saloon与SUV原型车首次同台亮相。此次东京展示的预量产版本,进一步印证了设计语言的高度延续性,车身于伪装贴膜之下……像素点阵前灯、极锐角挡风玻璃及隐藏式门把手等元素均忠实复刻概念车,仅将电子摄像头后视镜替换为传统物理镜面,轮毂涂装也从双色改为纯黑,强化量产可行性。
本田0系列以“Thin”、“Light”、“Wise”为创作灵感,一举颠覆了电动车仍依附在传统燃油车形态上的束缚:
1. 空气动力学极致优化:4.8米车身长度搭配五门掀背结构,前挡风玻璃倾角达到罕见锐度,车尾采用高耸造型与窄幅后窗,风阻系数较同类车型降低15%。
2. 非对称结构创新:第五车门覆盖车顶1/5区域,融入额外观察窗,设计灵感源自第二代Insight混合动力车,兼顾实用性与视觉冲击。
3. 品牌标识焕新:前脸像素灯组中央镶嵌全新扁平化“H”徽标,象征本田电动化时代的品牌重塑。
内饰方面,虽未正式公开,但从维斯塔潘驾驶画面可窥见极简风格:取消电子后视镜显示屏,改用传统方向盘,仪表台延续概念车的扁平化设计,搭配“游戏玩家家用套装”式双踏板及多屏交互界面,凸显自动驾驶主导的未来座舱理念。
本田0系列的技术架构围绕“软硬件深度自研”展开,构建三大核心竞争力:
1. 线控转向系统(Steer-by-Wire):取消机械连接,通过电信号传递转向指令,实现精准操控与自动驾驶模式的无缝切换,官方宣称将带来“媲美F1赛车的响应速度”。
2. ASIMO OS操作系统,得名于本田经典机器人。该系统整合了L3级自动驾驶、高级驾驶辅助与车载娱乐功能,并且支持OTA持续升级。
3. 车身姿态控制技术:源自机器人研发经验,通过三轴陀螺仪与电机协同,实时调整底盘动态,兼顾弯道稳定性与复杂路况通过性。
为支撑上述技术,本田与瑞萨电子联合开发高性能系统芯片,目标算力达每秒2000万亿次(TOPS),功耗效率提升20倍,为2026年量产的L3全场景自动驾驶铺平道路。
四、量产规划与市场战略:全球布局下的雄心根据本田披露的时间表:
2026年上半年:0 SUV于美国俄亥俄州工厂投产,主攻北美市场,起售价预计4.5万美元。
2026年下半年:楔形轿车0 Saloon跟进量产,定位高端轿跑,售价或超越雅阁。
2030年前:推出7款0系列车型,覆盖从入门级(3万美元)到旗舰级全细分市场,并逐步渗透日本、欧洲、亚洲等区域。
值得关注的是,本田同步构建能源生态:在北美采用特斯拉NACS充电标准,与Emporia合作开发双向充电技术,并通过ChargeScape平台实现车网互联(V2G),使车辆成为“移动储能单元”。
本田0系列的推出,被视为日系品牌对抗特斯拉及中国新势力的关键布局:
技术差异化:线控转向与姿态控制系统形成独特操控标签,区别于主流电动车的“加速性能内卷”。
生态闭环:从芯片研发到能源管理,本田试图掌控全产业链话语权,避免沦为电池供应商的“代工厂”。
情怀营销:借力F1冠军维斯塔潘与经典车型Prelude的联动,唤醒用户对本田燃油时代性能基因的记忆,同时吸引Z世代科技爱好者。
分析师指出,若0系列能如期实现300英里续航与L3自动驾驶落地,或将重塑20万-30万元级电动市场的竞争格局。然而,其高昂的研发成本与尚未验证的AI系统可靠性,仍是潜在风险。
从东京赛道疾驰的伪装车,到俄亥俄州工厂的产线调试,本田0系列承载着这家老牌车企的转型决心。当电动化浪潮席卷全球,本田选择以“归零”姿态重构技术护城河——这不仅是一场产品革新,更是一次关乎生存模式的战略突围。2026年量产大幕拉开之际,市场将见证这场豪赌的最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