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棕熊正从 “森林隐士” 演变为威胁居民安全的 “入侵物种”。随着气候变迁与人类活动的叠加影响,这场人熊冲突正升级为一场亟待解决的生态危机。
在堪察加半岛,晚餐时分的餐厅外常出现不速之客 —— 饥肠辘辘的棕熊。由于四月森林仍被积雪覆盖,传统食物来源(如浆果、啮齿类动物)尚未恢复,这些冬眠后苏醒的 “森林之王” 不得不冒险闯入人类居住区。居民埃尔维拉・新索库拉透露:“我们不敢让孩子单独出门,甚至自己外出都提心吊胆,悲剧可能随时发生。” 雪地上清晰的熊掌印,成为悬在居民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马加丹地区的猎人每天驾驶雪地摩托穿越数十公里森林,利用无人机监测熊群动向。异常的是,这些熊苏醒时间比往年提前,而鲑鱼尚未洄游至河流,导致它们陷入 “断粮危机”。当局划定的定居点周边卫生区,正成为人熊对峙的前沿阵地。检查员罗曼・塞米兹海诺夫表示:“我们追踪熊群动向,一旦它们逼近城市,必须采取紧急措施。”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的国家公园更是严阵以待,准备宣布为期一个月的 “禁入令”。公园副主任伊万・基里洛夫警告:“刚结束冬眠的熊极具攻击性,饥饿让它们变得危险。”
科学家发现,过去两年棕熊的行为模式发生显著变化。马加丹地区自然资源与生态学副部长埃琳娜・斯洛博尼亚克指出:“熊对定居点越来越适应,不再畏惧人类,甚至出现‘大胆个体’。” 这种 “去野性化” 的根源,正是人类活动制造的生态陷阱。
自发形成的垃圾填埋场成为熊群的 “能量补给站”。腐烂食物的气味能吸引数公里外的熊,而早春森林的食物匮乏与泰加林作物歉收,进一步迫使它们依赖人类废弃物。猎人米哈伊尔・克雷奇曼解释:“熊将垃圾场视为‘专属粮仓’,当人类靠近时,保护领地的本能会引发攻击。”

科雷马公路上的 “乞食熊群” 更凸显了问题的复杂性。过往司机出于同情投喂熊,形成固定的 “食物链”。生物科学博士尼古拉・多库恰耶夫警示:“幼熊被人类喂养时看似可爱,但两三年后,它们会将人类视为‘食物来源’,甚至把人当作猎物。” 这种错误的互动模式,正在打破人熊之间最后的安全屏障。
气候变暖导致远东地区冬季缩短,熊的冬眠周期被打乱,苏醒后却面临更长的食物短缺期。与此同时,人类扩张不断压缩熊的栖息地,垃圾管理不善、道路建设(如科雷马公路)形成的 “熊类通道”,进一步加剧了人熊接触频率。

目前,当局陷入 “两难困境”:麻醉放归的熊往往短时间内重返人类社区,而射杀 “问题熊” 虽能快速止损,却可能引发种群生态连锁反应。更严峻的是,只要垃圾填埋场存在、人类投喂行为不停止,新的 “问题熊” 就会不断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