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造假超10亿!”
曾经的龙头药业,掌管我国注射剂市场半壁江山的普利制药,却在今年三月份被爆出造假营收超10个亿,估计是要彻底凉凉了。
作为曾经的“明星药企”,普利制药曾占据国内注射剂市场的半壁江山。
实控人范敏华凭借95亿元身家,跻身福布斯榜单。
为何这样一个龙头药企,要铤而走险,靠数据造假,骗取投资呢?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医药标杆”人设崩塌·】——»
答案很简单:圈钱!
普利制药是创业板明星企业,2017年上市后股价一路狂飙,最高涨到56.2元/股,市值一度超百亿。
不仅如此,它还手握100多项专利,8款儿童药被列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甚至与浙江大学、中科院合作研发新药,俨然一副“中国医药创新标杆”的姿态。

董事长范敏华更是风光无限,多次登上胡润全球富豪榜,被誉为“医药界女强人”。
公司口号更是豪气冲天:“让中国老百姓都用上出口品质的健康药!”
然而,这一切都是虚假繁荣!

证监会调查发现,2021-2022年,普利制药通过虚构销售订单、伪造财务数据,虚增营收10.31亿、利润6.95亿,造假金额占这两年总利润的76.72%。
更离谱的是,公司竟同时使用“用友”“SAP”“浪潮”三套财务系统,数据对不上就硬凑,甚至连监事会主席都知情却装聋作哑。
那这样一家明星企业,又为何会走上这样一条道路呢?

«——【·惊天造假·】——»
原来,普利制药自2017年上市后,一直靠的都是融资维持扩张。
2020年定向增发募资5.4亿,2021年发行可转债再融8.5亿,2023年财报显示,公司在“国际高端生产线”上的投入已超14亿。
然而,这些烧钱项目并未带来预期回报。

2023年公司营收暴跌19.43%,净利润缩水70.88%,扣非净利润甚至巨亏1256亿。
与此同时,债务压力如山:截至2024年9月,普利制药总负债27亿,资产负债率高达55%,而账上现金仅剩3亿,面对即将到期的8亿债务,根本无力偿还。
随着业绩下滑和财务困境的加剧,普利制药的管理层为了维持公司的市场形象和股价,竟走上了财务造假的不归路。

2021年至2022年期间,普利制药通过多种手段进行财务造假,虚增营业收入和利润,试图掩盖公司真实的经营状况。
在这一系列造假行为中,伪造销售业务单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公司的总会计师朱显华,在财务总监罗佟凝的安排下,具体实施虚假销售业务的单据编制。
更是凭空“创造”2021年的4.36亿、2022年的4.56亿营收。
这些伪造的销售业务单涉及多个品种的成品药和原料药,从产品名称、数量到销售价格,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编造,以使其看起来真实可信。
通过这些虚假单据,公司虚假确认药品销售收入和利润,让财报数据变得“好看”起来。

除了伪造销售业务单,公司还将其开展的不具有控制权的乙酰碘化物、碘化物和酵母抽提物贸易业务按总额法核算。
正常情况下,对于不具有控制权的贸易业务,应该按照净额法核算,即只确认买卖差价作为收入。

但普利制药却违规采用“总额法”,将整个交易金额都确认为营业收入,导致2021年多计营业收入7799.73万元,2022年多计营业收入5925.97万元。
这种错误的核算方法,进一步夸大了公司的营收规模,误导了投资者和市场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判断。
可造假的“遮羞布”终究会被撕破。

«——【·3.4万股民惨遭“闷杀”·】——»
2024年4月,海南证监局在例行检查中发现普利制药2021-2022年报数据异常,随后公司自查“会计差错”,2023年7月被迫调减此前两年净利润2.39亿。
但监管层并未止步于此——证监会深入调查后,发现真实造假金额远超公司“认错”规模,最终坐实10.29亿虚增营收、6.69亿虚增利润的惊天大案。

2025年3月,证监会挥下重拳:普利制药被罚1000万,范敏华个人罚500万加10年市场禁入,财务总监罗佟凝罚400万加8年禁入,其余高管合计再罚920万。
同时,深交所同步启动强制退市程序,3月24日起股票停牌,这家曾经的“医药大白马”正式进入退市倒计时。

讽刺的是,当“韭菜”们还没反应过来,高管们已悄悄套现离场。
范敏华夫妇已悄然套现离场,机构投资者也纷纷撤资,只留下3.4万散户“站岗”。
如今ST普利股价仅剩2.37元,较历史高点56.2元暴跌96%,市值蒸发超200亿。

愤怒的股民也是发出质问:“造假退市了,那我们的损失谁来赔?”
对此,证监会表示将支持投资者通过诉讼索赔,但能挽回多少仍是未知数。

«——【·普利制药只是冰山一角?·】——»
近年来,A股医药板块财务造假频发——ST康美、紫鑫药业、辅仁药业……这些公司往往通过虚增收入、隐瞒关联交易等手段制造繁荣假象,最终坑惨投资者。

专家指出,普利制药案暴露出的“造假-圈钱-退市”套利模式值得警惕:
企业先虚增业绩拉高股价融资,实控人高位减持,待东窗事发时早已金蝉脱壳。
更可怕的是,即便2025年创业板新规加大惩处力度,仍有人铤而走险,说明违法成本依然偏低。

最后,这场闹剧给市场留下深刻教训:投资者切勿迷信“高增长神话”,尤其是业绩突然暴增却无合理商业逻辑的企业;
监管需进一步强化“长牙带刺”的追责体系,不仅罚公司,更要让造假主谋承担刑责;
此外,中介机构不能“装睡”,审计机构若早发现财务异常,本可避免更大损失。

正如金融专家吴晓求疾呼:“财务造假要罚到他牢底坐穿!”
否则,类似普利制药的“杀猪盘”还会不断重演,最终透支整个资本市场的信誉。

回望普利制药的兴衰,从“医药明星”到“造假退市”,不过短短八年。
范敏华曾凭借胆识打造商业帝国,却因贪婪毁于一旦。
这个故事再次验证了资本市场最朴素的真理:靠欺骗筑起的高楼,终会崩塌;唯有诚信经营,才能基业长青。
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记住一点就够了——财报再漂亮,也得先看看是不是“美颜”过度!
那么,你认为这样的处罚够狠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