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十一式轻机枪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较多的一种机枪。为便于贴腮瞄准,该枪枪托向右弯曲,故在中国俗称“歪把子”机枪。
大正十一式轻机枪,俗称“歪把子”
大正十一式轻机枪以日本大正天皇11年即1922年命名,该枪也是日本第一支大规模生产的轻机枪,也是日本陆军装备的第一把制式轻机枪,设计者为日本著名的枪械设计师南部麒次郎中将。
日本著名的枪械设计师南部麒次郎中将
在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的战斗经验使得日本人相信机枪可以为前进的步兵提供掩护火力。
日俄战争中,日军吃尽了机枪的苦头
而在1915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双方军队互筑战壕,争夺土地,陷入僵局,两军步兵多次冲向敌方阵地,被铁丝网封锁,被“重机枪”扫射,当时的欧美军事大国,亟需要一种新武器来支援进攻中的步兵,从而引发了新一轮军备竞赛和军事思想变革的风潮,并都相继开发出可以伴随步兵前进的“轻机枪”。
一战法国的哈奇开斯轻机枪,大正十一式轻机枪的的“爸爸”
1919年,日本陆军根据这些国家的趋势认识到了对“轻机枪”的需求,并开始了研发,此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陆地作战也从连级(中队)规模转变为排级(小队)规模,所带来的结果便是“轻机枪”被要求为排级(小队)单位提供火力支援,并且还要以排(小队)规模作战,为此,”轻机枪“要求体积更小,重量更轻,且更容易维护和获取弹药,同时还要价格便宜,并能够大量装备。
而由此产生的大正十一式轻机枪便成了日军小部队攻击与渗透战术的必备装备。
另外,随着这款武器的采用,日本还在陆军中创建了一个名为“轻机枪”的分类,并将之前已经装备部队的“三年式机枪”归类为“重机枪”,因此更名为“三年式重机枪”。
加装三脚架的大正十一式轻机枪
下面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大正十一式轻机枪:
大正十一式轻机枪(英文:Type 11 Light Machine Gun,日文:十一年式軽机関铳),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一种6.5毫米口径轻机枪。该机枪以法国的哈奇开斯机枪为主要参考和模仿对象,采用活塞长行程自动方式,口径6.5毫米,该枪全枪长1100毫米,枪管长443毫米,全枪重量10.2千克,弹仓容量30发,使用6.5×50毫米38式减装弹,枪口初速736米/秒,理论射速500发/分,战斗射速120发/分,其标尺射程为1500米。
大正十一式轻机枪的设计图
分解后的大正十一式轻机枪
同时由于其瞄准基线偏于枪面右侧,为了避免使用者在瞄准时过于向右歪脖子,所以将本来就十分细长的枪颈向右弯曲,以使枪托的位置能满足抵肩枪瞄准,这也便是这就是“歪把子”的由来。
大正十一式轻机枪是的枪管上布满了大量的螺旋散热片,这样的设计初衷是通过增加散热面积,来提高散热效率,提高持续射击能力。因为大正十一式轻机枪的枪管不能更换,所以不得不采用这样的方式来进行弥补。
该机枪的拉机柄位于机匣左侧,且拉机柄的外形很大,方便四指拉动;另外,由于该款机枪的枪托要向右侧弯曲一定角度,所以弯曲部分采用了钢铁材料,而右手握持的部分还特意加工出防滑纹路,以此提高了摩擦力;枪托主体外形则显得非常粗壮,枪托的底板为钢铁材料制成,顶部有较大的向后延伸部分,增加与射手肩部的接触面积,以提高射手的控制能力。
大正十一式轻机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供弹机构了,该供弹机构采用漏斗式弹匣设计,该枪使用的弹药口径为6.5毫米“三八式弹夹”,这与当时日军的主力步枪三八式步枪所使用的弹药完全兼容,这种三八型弹药的弹夹上装有五发子弹,该枪的子弹是通过将每个弹夹的三八型子弹推叠到安装在枪机部分左侧的装弹架中,并使用安装在装弹架上的压力杆来装弹的;即通过用带有手柄的强力弹簧盖从上方向下按压来完成供弹,最多可容纳6个弹夹(共可装载30发子弹)。
6.5毫米“三八式弹夹”
而在这种特殊的供弹方式下,日军便不再需要单独的盒装弹匣、弹带或弹板等,并可以使用与步兵相同的三八式弹夹作为供弹装置,而不需要额外的供应系统。
实事求是讲,该枪的这种供弹系统在当时是革命性的,且当时任何国家的武器都没有这种设计。
不过该枪之所以采用如此独特的供弹系统,最主要原因还是以当时日本国内的武器生产能力难以供应大量弹药和一次性盒装弹匣,毕竟日本虽然晋升为新型工业化国家,但最终还是弹丸小国,其国力十分有限,生产力不足。
大正十一式轻机枪是通过枪管底部气室喷射气体的力量向上推动发动机的连杆和枪机,被推下的连杆和气缸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再次向前移动,重复抛壳、装弹和击发的过程,这一系列操作的速度和强度可以通过气室的射击气体的量来调节。而设计这个的目的不是为了调整射击速度,而是为了在射击过程中因污垢而导致射击故障时,通过调整射击气体的量来稳定操作使其更强。
大正十一式轻机枪的首次使用时在臭名昭著的“九一八”事变期间,至此,这把枪的问题也就暴露出来了;由于该枪的供弹系统采用了漏斗式弹匣,弹匣内部是暴露在外的,从外部进入的灰尘和污垢可能会粘附在弹药上,此外,由于弹药上涂有润滑油,当将这种弹药送入弹膛时,被油膜覆盖的灰尘和污垢会积聚在机枪的工作区域,从而导致该枪故障的发生;特别是在东北战场,尘土飞扬,使得这把枪经常性出现故障。
另外,由于该枪被定位为排级(小队)支援武器,因此在战斗中频繁出现故障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日军为此还成立了专门的特遣部队,并派出了故障排除小组前往前线,为了保障该机枪的供弹流畅问题还特意在供弹具右侧加装了油壶、油刷,但是由于十一式轻机枪的结构过于复杂,以上举措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此外,除因沙子和灰尘进入机枪内部而导致故障外,该枪还经常因弹壳弹射不良而遭受撞击,这种故障是由于发射时膨胀的子弹粘在弹膛上并破裂成碎片,导致下一颗子弹被送入弹膛并被卡住而导致的,这是因为该枪所使用的6.5毫米口径三八型弹药筒的外壳与其他国家相比较薄,作为针对这种弹壳破裂的对策,该枪的弹药只能使用“三八式减装弹”,这个问题后来也出现在了它的接替者九六式轻机枪上,并一直到改进膛室后才得以解决……
而且,大正十一式轻机枪的零件非常多,在战场环境下进行拆解、维护和保养十分困难,其个性化的漏斗状的供弹具竟然由50个零件构成!其结构异常复杂,特别是更换枪管费时费事程序复杂,对作战影响尤其显著。
诺门罕战役中,被缴获的大正十一式防空型机枪
与此同时,大正十一式轻机枪还存在连续射击容易过热、两脚架过长,使得射手暴露面积太大,不以利隐蔽且对射手的保护性太差等诸多问题……
因此,在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上,我们似乎看到了当时日本军界占上风的“大陆军主义”甚至“大步兵主义”,由于采用了极为繁琐负责的供弹方式,该机枪的一系列设计与操作都围绕该供弹方式去研究、改进和持续进行,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教条和刻板,尽管实现了基于战斗弹药的统一和容易补充的主导思想,但也牺牲了一挺轻机枪在战斗使用方面的整体性能,可谓得不偿失。
直至1943年停产时,大正十一式轻机枪共计生产了约29000挺,以至于在抗日战场的几乎各个角落都可以见到它的身影。并且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侵华日军装备的大正十一式轻机枪也曾被中国八路军、新四军及敌后游击队大量缴获使用,虽然大正十一式轻机枪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始终比不了我军使用的捷克式轻机枪,但在那个缺少武器装备的年代里,由于没有完整的军工体系,这样的武器,对于我军来说也算如获至宝,十分珍贵了……
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战士缴获的“歪把子”机枪
在敌后战场,广大民兵组织也使用大正十一式轻机枪对日寇进行打击
正在对“歪把子”轻机枪的供弹系统进行维护的八路军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