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 年 10 月 20 日夜,郑洞国所统率的十万国民党军,被解放军围困在长春市内已近半年。城中缺粮少食,饥荒肆虐,士兵们饥肠辘辘,士气低落。
蒋介石要求郑洞国部自行从长春突围。面对城外解放军构筑的坚固防线,郑洞国深知,城内这支被饥荒削弱了战斗力的部队,若贸然突围,无疑是以卵击石,几乎所有国军将领都认定,没有援军配合的单独突围,只是白白送死。
但不突围又能如何?城中粮食几近枯竭,不用解放军攻城,饥饿便足以将他们拖垮。在这绝境之中,郑洞国陷入了两难的抉择。
就在郑洞国陷入痛苦的抉择之时,他的部下们却在悄然行动。
首先是曾泽生率领的非黄埔系第 60 军,在困境中认清了局势,毅然宣布起义。10 月 17 日,曾泽生率领部队浩浩荡荡地出城,投向了解放军的阵营,这一行动,打破了长春城内原本微妙的平衡 。
紧接着,兵团副参谋长杨友梅、新 7 军代理军长史说、参谋长龙国钧等人,也意识到继续追随国民党已毫无前途。在郑洞国不知情的情况下,他们暗中与城外的解放军建立了联系,表明了起义的意向,并与解放军详尽地议定了行动的各项细节,商榷了起义的时机与手段。
然而,郑洞国却依旧坚守着对 “党国” 的忠诚,在最后关头,仍不愿放弃自己的立场,坚决不同意起义。面对这种情况,杨友梅、史说等人并未放弃,他们深知郑洞国的为人与处境,也珍惜与郑洞国的袍泽之情。经过深思熟虑,他们与解放军共同商议,制定了一个巧妙的计划,希望既能让郑洞国顺应大势,又能保全他的颜面 。
10 月 21 日清晨,天色尚未完全破晓,外面突然枪声大作,打破了清晨的宁静。郑洞国猛地惊醒,察觉到解放军已逼近司令部入口。此刻,他满心绝望却意志坚定,拒绝沦为解放军的俘虏。
他下意识地伸手去摸腰间的手枪,想要以自杀来结束这一切,以死来捍卫自己的忠诚 。
然而,他的手却摸了个空,手枪不知何时已经不见了踪影。他急切地转身,向身边的卫士索要手枪,可还没等他开口,几个卫士便一拥而上,死死地抱住了他。
与此同时,他在政府担任处长的侄子也冲了进来,大声哭喊着,请求他不要走上绝路 。
就在这时,杨友梅及数位将领急步入室。杨友梅望向郑洞国,目光中情绪交织,缓缓言道:“桂兄(郑洞国)……事已到最后关头,请您出去主持大计吧!”
说罢,不等郑洞国回应,便示意卫士将他强行拥出了大楼。
当郑洞国被簇拥着走出大楼的那一刻,他看到四周早已被解放军层层包围。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了这里,解放军战士们严阵以待,目光坚定。郑洞国知道,一切都已经结束了,起义之事,木已成舟,他已无力回天,只能无奈地默认了这一事实 。
起义后的郑洞国,内心依旧被复杂的情绪所笼罩。他向接见并宴请他的肖劲光、肖华提出了三条请求:其一,不要让他去广播、登报,他不想让自己的起义行为被大肆宣扬;其二,不出席公开宴会,他试图远离公众的视线;其三,不想做什么事了,只想做个老百姓,他实在不愿再卷入政治与军事的纷争,更不愿与曾经的故旧兵戎相见 。
毛泽东得知后,对郑洞国的请求表示理解,他在致东北局的电文中指出:
“郑洞国为黄埔高级军官,此次又率部投降”,“应给以礼遇”。
肖劲光、肖华也爽快地答应了郑洞国的要求 。
然而,即便得到了这样的回应,郑洞国的内心却仍旧无法平静。当时,原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及山东省政府主席王耀武、原国民党 96 军军长陈金城、原国民党 12 军军长霍守义等,在被俘或起义后,都先后应解放军的要求,参加了对淮海战场国民党军队的广播讲话。在这些广播中,他们指责蒋介石与国民党,号召国民党官兵投向共产党。
郑洞国却无法认同这种做法,他对蒋介石和 “党国” 的忠诚虽已在现实面前动摇,但多年的追随与信仰,让他难以割舍那份情感。他唯恐自己也陷入这样的境地,成为指责旧主的一员,内心满是不安与挣扎 。
长春起义后,郑洞国的内心满是迷茫与困惑,他迫切地想要探寻国民党失败的根源,以及未来的方向。就在这时,他要来了一部当时的东北版《毛泽东选集》,期望能从中找到答案 。
当他翻开《毛泽东选集》,毛泽东对时局鞭辟入里的分析,特别是对国民党与人民之间矛盾的深刻剖析,以及对国民党失败原因的精准解读。
他惊叹于毛泽东的深刻见解与宏大视野,不禁感叹:“毛主席会有这么大的学问!”
从那时起,这部《毛泽东选集》便成为了他的精神指引,他一直将其随身携带,视若珍宝,珍藏至去世 。
1950 年 8 月,郑洞国前往上海治病休养。走在上海的街头,他看到的是一个焕然一新的城市。曾经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上海街头充斥着混乱与腐朽,经济凋敝,民生艰难。而如今,在人民政府的管理下,街道整洁有序,商店里商品琳琅满目,人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整个城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
这一切都让郑洞国深受触动,他在自传中感慨地写道:“在事实面前,我真是叹服了。”
1954 年 9 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隆重召开。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提议:郑洞国担任国防委员会委员。
会议结束后,毛泽东特意邀请郑洞国参加家宴。当郑洞国踏入宴会现场,心中满是忐忑与期待。他深知,此次与毛泽东的会面,将是他人生中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
毛泽东一见到郑洞国,便快步迎上前去,热情地伸出手,脸上洋溢着亲切的笑容,说道:“郑洞国,好响亮的名字哟!”
这简单的一句话,瞬间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让郑洞国原本紧张的心情放松了许多 。
入座后,毛泽东亲自站起来,为郑洞国点燃了香烟。这一举动看似寻常,却饱含深意,让郑洞国深受感动。他未曾想到,身为国家领袖的毛泽东,竟如此和蔼可亲,毫无架子,对自己这个曾经的国民党将领给予了这般礼遇 。
在轻松的氛围中,郑洞国鼓起勇气,向毛泽东提出了心中一直以来的疑惑:“主席,你的马列主义为什么学得那么好?”
毛泽东听后,微微沉思了片刻,然后语重心长地说道:“一个人的思想总是发展的,立场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立场转变了,自觉地放下架子,拜人民为师,这就灵了,学马列主义也就容易学好了。”
毛泽东的话语朴实而深刻,让郑洞国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
自那次与毛泽东的会面后,郑洞国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他始终铭记着毛泽东 “拜人民为师” 的谆谆教诲,将其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1991 年 1 月 27 日,郑洞国在北京病逝,享年 88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