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之旅中重拾生活的勇气,电影《奔跑吧,麋鹿》不仅适合孩子看,更是给父母最好的礼物。在这部关于家庭、关于生态、关于心理健康的电影里,透露出的一种对于成长和生命的思考,让人看罢感慨不已。
在心灵中迷路的孩子
《奔跑吧,麋鹿》讲述了一个叫刘欣如的小女孩在经历了一场惨烈的车祸之后,侥幸活了下来。但她对于父亲的遇难一直耿耿于怀,“创伤后应激障碍”不仅仅会发生在上过战场的老兵身上,像刘欣如这样10岁的孩子同样饱受苦楚。
汽车的颠簸会让她想起车祸的恐惧,老师的摔倒会让她无助到崩溃,她将自己与外界封闭起来,妈妈的主动交流,在她看来根本就是鸡同鸭讲的互相不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心灵里迷路的孩子,在医生的建议下,踏上了寻求康复的自然之旅,一对备受摧残的母女进入了国家麋鹿保护区。
麋鹿中的“丢丢”从未迷路
《奔跑吧,麋鹿》的疗愈过程是一场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救赎。美丽的老师、阳光的摄影师、慈祥的守园人……小女孩遇见了一个又一个善良的人,也遇到了拯救自己人生的麋鹿丢丢。
麋鹿丢丢也曾被抛弃,在孤独中徘徊的它最终克服了重重障碍,成为了新一代鹿王。也许小女孩还没到反思生活、用哲学思考生命的年纪,但是在冥冥之中丢丢与她相互依存又互相治愈。
无论是人生还是鹿生,那些丢失自己的灵魂,只要走在找回自己的路上,他们就没有迷路。从这个角度看,丢丢早已不再是一头麋鹿那么简单,它既是女孩刘欣如的治愈“良药”,也更像是个隐喻,指引着屏幕前迷失的观众找回自己。
一部电影中的哲思
我们在营销号的短视频里,总能看到那些天选之子,他们富甲一方、他们才能出众、他们无忧无虑。但是这样的人生还是人生么?这些不过是将人们对于幸福的期望,通过夸大的手段呈现出来,让我们艳羡而忽略了这些人的挣扎。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就像《奔跑吧,麋鹿》中刘欣如那样,即便是最亲近的妈妈,也无法理解她到底在想什么。如果没有遇到丢丢,童年的伤或许要通过一生去治愈,幸运的是刘欣如的妈妈没有放弃这个不可理喻的孩子,将她带到了麋鹿保护区;同样值得庆幸的是,刘欣如自己也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在与丢丢的相处中走出了生活的阴霾。
那奔跑的麋鹿,那晨昏的欢歌,能够让每个伤痛的人放下枷锁。这部电影的哲思就在于面对,感受爱,感受被爱,感受人生,感受生活。我想,之所以导演选择了麋鹿这个意向,不单是因为麋鹿有着神兽的象征寓意,也在于它顶着“迷路”的名头却依然能够跑出自己的路。
细细想来,在30多年前的《大气层消失》之后,《奔跑吧,麋鹿》算得上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将儿童主题和生态主题结合在一起的电影。在生活中有些迷路的人生都可以到电影院看看这部关于麋鹿的电影,无论是迷路的孩子还是迷路的父母,都能够从中找到奔跑的力量,这大概是这部影片最让人惊喜的部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