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际海洋上各国军舰频繁穿梭于公海,演练与巡航成为各自展示军力与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手段。就在此背景下,中国海军近日在南太平洋的国际公海——塔斯曼海进行了两次实弹射击演练,参与舰只包括拥有万吨级排水量的055型驱逐舰遵义舰、054A型护卫舰衡阳舰以及903A型综合补给舰微山湖舰等。这一系列演习活动,本质上是中国维护国家安全与海上航行自由的一次正常军事行动,却意外成为澳大利亚方面炮制“炮舰外交”论调的焦点。
澳大利亚国防部长理查德·马尔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正通过蓝水海军力量将其影响力扩展至太平洋地区,并借此对其盟友施压。然而,从国际法和历史经验来看,任何国家在公海进行军事演习,均是在国际法框架内行使合法权利。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明确规定,公海是各国共享的资源,只要遵守国际规则,任何国家都可以在那里展开正常的军事训练与演练。事实上,美国等西方大国也经常在离其海岸线仅数十海里的公海区域进行类似行动,且从未遭到如此指责。
回顾近几十年的海上历史,西方国家自大航海时代以来便频繁利用公海展示其海军力量,似乎对自己的行为充满自信。而如今,面对拥有全球第二大海军规模的中国,澳大利亚似乎在心理上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据相关数据统计,中国海军近年来在远洋训练和实战演习的频率及规模都有显著增长,其综合作战能力在很多领域已接近甚至部分超过了美国的海军力量。而澳大利亚海军的规模与现代化水平,与中国形成了鲜明对比,从舰艇数量到装备先进性,无不显露出一定的差距。
不可否认,军力投射与演习行为本无针对性,目的在于提高作战水平和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然而,当一支由大型驱逐舰、护卫舰以及补给舰组成的舰队进入澳大利亚东南部附近的国际水域时,对于一些国家而言,这无疑是一种战略信号。澳大利亚方面或许出于对区域安全形势的担忧,不免将这一正常军事行动解读为对其影响力的试探。然而,这种解读忽视了国际海洋自由航行的基本原则,也反映出部分国家对自身实力的不自信和对地区平衡的敏感心态。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军事演习本身是一种战略常态,既是对自身战备水平的一种检验,也是对外传递和平与自信的信息。中国海军在塔斯曼海的演练,正是基于此种考虑,并无意针对任何特定国家。相比之下,当同样的演习发生在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附近时,舆论与官方反应却少有如此激烈的措辞。澳大利亚之所以如此焦虑,或许正反映了其在区域内力量对比中的相对劣势以及对未来安全环境的不确定预期。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当前国际政治格局正处于深刻调整之中,传统大国间的博弈不断升级,而一些中小国家则在这场博弈中显得步履蹒跚。澳大利亚的急躁反应,不仅暴露出其在地缘政治中的战略焦虑,也揭示了对自身军事能力与国际影响力的不自信。事实上,若能以更加平和、客观的态度看待各国在公海进行的合法军演,无疑有助于缓解地区紧张局势,推动国际安全合作。
总的来说,中国海军此次在国际公海的实弹射击演练,完全是在国际法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一次常规训练,旨在提升作战能力和维护国家利益。而澳大利亚方面的指责,更多地反映了其在面对不断崛起的大国军力时的心理压力和战略焦虑。正如古语所言:“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如果各国能够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处理相互关系,真正做到互信互利,国际海洋必将成为和平、合作与共赢的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