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本事你去注册自己版本的相声啊!郑好回应闫宗海。

王雅琪说 2025-04-03 10:49:02
有本事你去注册自己版本的相声啊!郑好回应闫宗海。传统曲艺版权之争:从德云社案例看文化创新的边界

最近德云社演员郑好在直播间的一番言论,让原本就备受关注的曲艺作品版权问题再次成为舆论焦点。这场由郭德纲注册改编相声作品引发的争议,恰似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传统文化传承与当代版权保护的复杂关系。

在2025年4月1日的直播中,郑好面对网友关于"前大弟子质疑郭德纲垄断传统相声"的提问,给出了颇具火药味的回应:"老郭注册的是自己改编的版本,传统段子谁都能说,但改编后的作品受法律保护。"这番表态立即在相声界激起千层浪,有从业者直言"这是要把传统艺术装进私人口袋",也有法律界人士指出这恰恰体现了知识产权意识的觉醒。

相声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模式历来遵循"口传心授"的行业传统。老艺人们常说"宁送一锭金,不传一句春",这种门户之见虽然保证了技艺的纯粹性,却也制约了艺术的创新发展。郭德纲团队自2018年起系统注册改编作品的行为,本质上是对传统师徒制传承体系的现代化突围。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2024年公布的典型案例显示,某青年相声演员因使用他人改编的《报菜名》版本商演,被判赔偿12万元。这个案例印证了郑好的说法:传统段子的基础框架属于公共文化财产,但具体改编版本可以形成独立著作权。就像《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越剧、川剧等不同剧种都能演绎,但每个剧种的音乐设计、台词编排都享有单独版权。

德云社的法务团队被业界戏称为"曲艺界最强法务部",其2020-2024年处理的版权纠纷案件胜诉率高达92%。这种主动维权的姿态,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曲艺界"江湖事江湖了"的传统解决方式。天津某相声社团负责人透露:"现在年轻演员创作新段子,第一反应都是先做版权登记,这在五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但这种转变也伴随着争议。2023年某网络平台推出的"相声二创大赛"被迫中止,就因为涉及大量改编作品的权属问题。中国曲艺家协会最新调研显示,78%的从业者支持保护原创改编,但62%的人认为现行版权制度未能充分考虑曲艺表演的即兴特性。这种矛盾在直播间体现得尤为明显——主播们即兴发挥的"砸挂"表演,常常游走在侵权边缘。

这场版权之争给整个曲艺行业带来深刻启示。上海戏剧学院非遗保护研究中心2024年的研究报告指出,传统艺术现代化需要建立"双轨制"保护体系: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手段保存传统版本,另一方面鼓励符合当代审美的创新改编。北京某文化公司开发的"曲艺版权区块链平台"试点项目,正是尝试用技术手段解决传统段子溯源难题。

更值得关注的是观众认知的转变。某视频网站数据显示,标注"原创改编"的相声作品点击量比未标注的高出47%,打赏金额更是相差3.6倍。这说明市场正在用真金白银投票,支持那些既尊重传统又勇于创新的创作者。正如某网友在郑好直播间的留言:"老段子就像食材,大师傅炒出新味道就该得奖章。"

这场由德云社引发的版权讨论,本质上是中国传统艺术走向现代化必须经历的阵痛。当"江湖规矩"碰撞"法律条文",当"师徒情分"遭遇"契约精神",我们既要警惕将传统文化锁进保险柜的保守思维,也要防止过度商业化消解艺术本质。或许正如郑好在直播中那个耐人寻味的比喻:"注册版权不是砌围墙,而是立路灯——既照亮自己的路,也不妨碍别人前行。"

未来的曲艺创新之路,可能需要建立更精细的版权分级制度,区分传统框架与创新元素的不同保护强度。同时借鉴音乐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建立行业性的改编授权平台。唯有在传承与创新、保护与共享之间找到动态平衡,才能让百年相声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毕竟,文化传承从来不是零和游戏,而是需要代代艺人共同书写的开放篇章。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