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腊月携着凛冽的寒风与浓厚的年味儿翩然而至。古往今来,腊月在国人心中始终占据着独特的位置,它既是旧岁的尾声,又是新春的前奏,其间所蕴含的诸多节日,犹如繁星点点,镶嵌在时光的苍穹之上,熠熠生辉。
它们见证了历史的更迭,凝聚着祖祖辈辈的情感与祈愿,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您知道,腊月里到底有多少个节?今天一次全读懂,来涨知识了!
腊月初一:咬灾节。咬灾节是起源于民间对平安健康的祈愿。在这一天,人们通过吃爆米花、炒花生、炒豆子等食物,寓意着崩走灾难,迎来幸福。
腊月初一,家家户户都会准备这些特定的食物,全家人一起食用,以此祈求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平安健康,无灾无病。此外,还有“腊月初一蹦一蹦,全家老小不得病”的民谚流传。
腊月初二:祭百神。祭百神的习俗可以追溯到隋朝,人们希望通过祭祀神灵来祈求平安健康、五谷丰登。在腊月初二这一天,天上的神仙被认为会下凡,因此老百姓会拿出供品来祭拜各路神仙。
在腊月初二,民间有备冬衣的习俗,因为此时天气寒冷,需要提前做好过冬的准备。此外,家家户户还会开始打扫房屋,以辞旧迎新,迎接新年的到来。在一些地区,还有吃清蒸鱼、汤圆等食物的习俗,寓意着吉祥如意、年年有余。
腊月初三:接玉皇。接玉皇的习俗与玉皇大帝的传说有关。传说玉皇大帝会在这一天到凡间来视察,因此人们会举行盛大的仪式来迎接他的降临。
在腊月初三,人们会提前打扫室内外,慎言慎行,以博取玉皇的欢悦,期许他能保佑天下苍生,带给人们幸福和安康。
腊月初四:尾牙祭。尾牙祭是过去商家们为了感谢伙计们的帮忙而设立的节日。在临近春节前,商家们会搞一顿好吃的,或者是拿出礼品、礼金来犒劳员工。
尾牙祭也是一种暗示,如果老板对伙计不满意,或者是经营不善明年不打算做了,都会在腊月初四这一天通过尾牙祭的方式解雇伙计。
腊月初五:五豆节。五豆节起源于秦朝,当时秦始皇抓天下男丁来修筑长城,大部分人饿死了。为了祈求消病除灾、吉祥如意,并保佑后世子孙丰衣足食,人们会在这一天用至少五种不同的豆子熬制成粥。在腊月初五,家家户户都会熬制五豆粥,以此祈求来年的平安和丰收。
腊月初六:吾惜节(部分民族节日)。吾惜节是普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将每年的腊月初六或初七视为除夕,初八视为新年岁首。
在腊月初六,普米族人们会在门前户外遍插青松,寓意四季常青、兴旺发达。晚上全家人会围着火塘吃团圆饭,守岁等。
腊月初七:驱傩节。驱傩节是古代人们为了驱邪消灾而设立的节日。
在古代医疗条件较差的情况下,人们认为很多疾病都是邪祟在作怪,因此在腊月初七这一天举行傩仪、傩歌、傩舞等形式来祈祷来年免受疾患之苦。然而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和观念的进步,这一习俗已经逐渐被淡忘。
腊月初八:腊八节。腊八节是腊月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汉族民间猎杀禽兽举行大祭活动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的风俗。后来逐渐演变为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喝腊八粥的习俗。
在腊八节这一天,人们会熬制腊八粥来食用。腊八粥通常由多种食材熬制而成,寓意着五谷丰登、吉祥如意。此外,一些地方还会用腊八粥来喂家禽家畜,寓意家畜兴旺;寺庙则会在这天举行大型的腊八施粥活动来救助饥民和乞丐。
腊月初九:夫妻节。夫妻节是民间为了庆祝夫妻和睦、恩爱长久而设立的节日。因为腊月初九是第一个逢九的日子,而在民间“九”是吉祥数字,寓意着长长久久。在腊月初九这一天,人们会向伴侣表达感激之情和美好祝愿,共同庆祝夫妻节的到来。
腊月初十:冬舂米。冬舂米是民间为了准备过年而进行的传统活动。因为过去没有碾米机,所以家家户户需要在腊月初十这一天舂米,为过年时做准备。
腊月十一:刨汤节。刨汤节是我国西南和南部地区(如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重庆等省份)的民间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村民们会聚集在一起,杀年猪,吃刨汤,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
在刨汤节期间,村民们会举行祭祀活动,以祭奠先祖、祈求平安。此外,吃刨汤也是刨汤节的重要习俗之一,村民们会就地取材,现杀现吃,图个新鲜和热闹。
腊月十二:百福日、蚕花娘娘诞。腊月十二被称为百福日,人们会在这一天祈福祝愿,希望百福临门。这一节日与道教有关,取其“百福”的美好寓意。在百福日这天,家家户户会主动买一些窗花,贴在自家窗户、房门等处,以迎接福气的到来。
腊月十二还是蚕花娘娘(蚕花奶奶、蚕花姑娘)的诞辰。蚕花娘娘是蚕业发达地区的祭祀对象,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拜她,祈求蚕业丰收。蚕花娘娘的信仰源于古代对蚕神的崇拜。在浙江湖州等地的清明庙会期间,人们会祭拜蚕花娘娘,为蚕宝宝祈求消灾祛病、丰收吉祥。
腊月十四:被称为“滥水节”。是专门修整家中排水设施的日子。在此期间,人们可以进行“起阳沟”、“填阶沿”、“打阳尘”等一系列动土、清扫活动。此外,还是民间传说中“四大天王”下界巡视的日子。
腊月十五:被称为祈福节或平安节。人们会在这一天祈福,希望旧一年的圆满结束,也代表着来年可以心想事成、圆满快乐。同时,还会吃饺子、汤圆等食品来祈福。
腊月十六:被称为“尾牙祭”或“尾牙日”。这一天主要是祭拜土地公的日子,人们会供奉土地公,祈求新的一年财源广进、家宅平安。同时,也会准备美食如润饼、刈包、鸡肉等来庆祝。
腊月二十三(小年)。小年通常指扫尘、祭灶的日子,被视为“忙年”的开始。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忙碌起来,为新年做最后的准备。在北方地区,人们会在这一天祭灶王爷,并准备丰盛的祭品来敬献。
小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对灶神的崇拜。在民间传说中,灶王爷会在这天前往天庭向玉帝禀报各家各户的善恶行径。为了博得灶王爷的青睐并多说好话,人们会在这一天准备祭品来敬献。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北方地区逐渐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并祭灶王爷。
在北方地区,人们会在小年这一天祭灶王爷并准备饺子等祭品。而在南方地区,小年则通常在腊月二十四。此外,还有吃粘糕、沐浴等习俗以祈求来年好运和健康。
腊月二十四(除尘日/扫尘日)。这一天是除尘扫房的日子,人们会彻底打扫房屋、清除尘埃和蜘蛛网等。同时,也是开始准备迎接新年的日子。
腊月二十四除尘的习俗源于古代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未来希望的寄托。古人深信通过彻底打扫房屋可以扫除家中的“穷气”、“晦气”以及疾病,从而确保来年家人能过上兴旺红火的生活。
腊月二十五,接玉皇、照田蚕。腊月二十五的除尘扫房习俗是对腊月二十四的延续和深化。而接玉皇和照田蚕等习俗则源于古代对神灵的崇拜和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人们会继续打扫房屋和庭院以迎接新年的到来。同时,也会举行接玉皇和照田蚕等民俗活动以祈求神灵保佑和农业丰收。此外,还有“二十五糊窗户”的说法,即在这一天开始装饰窗户迎接新春。
腊月二十六,打牙祭。在古代,人们每月会进行两次祭祀土地公公的活动,称之为“牙祭”。这是因为土地公公被认为能保佑五谷丰登、家宅平安,所以人们通过祭祀来祈求他的庇护。
腊月二十六作为一年中的最后一次打牙祭,被称之为“尾牙节”。这一天,人们会特别重视,因为它不仅是对过去一年丰收的庆祝,也是对未来一年美好生活的期盼。
在古代,由于生产条件有限,人们平时很少能吃到肉等荤腥食物。因此,每当打牙祭时,人们就能享受到这些平时难得一见的美食,所以又把这个能吃到肉的日子称为“打牙祭”。
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人们会宰杀自家的家禽并前往集市采购年货和礼品等。同时,也是进行洗浴和洗衣活动的日子以迎接新春的到来。
家家户户都会宰杀家禽并前往集市采购年货和礼品等以备过年时享用。同时,也会进行洗浴和洗衣活动以祈求来年健康和平安并增添节日气氛。在京城等地还有“二十七洗疚疾”的谚语以寓意驱除一年的疾病与晦气。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人们会开始准备主食过年并贴年画、春联和窗花等以增添节日气氛。家家户户都会开始准备主食过年如打糕、蒸馍等。
同时,也会贴年画、春联和窗花等以增添节日气氛并祈求神灵保佑和家人幸福安康。在山东、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的地区以及安徽省宿松与太湖交界之处的地方还有在腊月二十八过年的习俗。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人们会前往祖坟祭祀祖先并准备丰盛的祭品以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和幸福。同时,也是进行年节筹备的最后阶段。家家户户都会前往祖坟祭祀祖先并准备丰盛的祭品如猪肉、鸡肉、鱼肉等以及水果、糕点等。
同时,也会进行年节筹备的最后阶段如包饺子、贴春联等以备迎接新年的到来。在这一天还有一些禁忌如禁止与人发生摩擦、出口出手伤人以及不能说不吉利的话等。
腊月三十(除夕)。除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农历全年的最后一天。这一天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包饺子、吃年夜饭、放爆竹、守岁等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除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对岁末年初的庆祝活动以及对神灵的信仰和崇拜。人们认为通过庆祝活动可以驱除一年的晦气和疾病并祈求来年平安和幸福。
在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庆祝活动如包饺子、吃年夜饭等。同时,也会放爆竹以驱赶邪恶和疾病并祈求来年平安和幸福。守岁也是除夕的重要习俗之一人们会熬夜等待新年的到来并祈求神灵保佑和家人幸福安康。此外,还有祭祖、贴门神、给压岁钱等习俗以增添节日气氛并祈求好运和幸福。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让我们携手同行,于古韵今风间寻觅智慧之光。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去其糟粕,让千年积淀在新时代绽放异彩,传承不息。在此,月下词诚邀诸君,共赴文化之旅,探幽揽胜。望君常顾,于此间,我们一起,聆听历史的低吟,续写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