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协主席陈戌源出事了,随后他的一些“劣迹”列被各路媒体发掘出来,例如向各俱乐部收取高达17亿元的引援调节费,这笔费用被证实属于向企业违规收费;对归化政策的态度模棱两可,甚至打压归化球员,导致归化政策宣告失败;疫情期间向各俱乐部强制推行中性名,导致一批俱乐部扛不住经济压力,宣布解散;另外媒体还曝出在国足出征西亚期间,陈戌源晚上找人一起打牌。
这算是中国足坛反腐道路上的又一个大事件。很多人认为陈戌源是有错,但不能将所有的脏水全部泼他一个人身上。就好像村里逮住一个小偷后,村里这几年的偷鸡摸狗的事都算在他都算到他一个人的头上。很多人认为大多俱乐部解散的罪魁祸首是陈戌源强制推行中性名造成的,其实并不是,主要原因还是金元足球泡沫破裂加上疫情原因,大多足球俱乐部的母公司无力承担球队的运营,只能宣告破产解散,重庆和贵州就是典型的例子。
陈戌源的前任是蔡振华,打乒乓球专业出身,当蔡振华担任中国足协主席的时候,没有多少人看好,毕竟是外行人领导内行人。蔡振华本身就是把足协当做跳板,在任期间没有参与多少事情,但推动了归化外籍球员政策的设想并最终实施是蔡振华的一大功绩,最终却被陈主席搅黄了。
后来陈戌源从上海上港集团出来担任中国足协主席,算是专业人士干专业事了。2019年底,陈戌源担任足协主席期间,推行各级联赛俱乐部中性名改革,要在2021赛季开始前完成,否则中国足协将不予注册资格。
长期来看,推行中性名是有利于中国足球健康发展的,欧美一些拥有百年历史的俱乐部一直都使用中性名,例如切尔西、马德里竞技、曼联、拜仁慕尼黑等等,不像中国俱乐部很多都是房地产投资商冠名,投资商因各种原因撤资后,又不得不更换球队名称,有球迷戏称中国的职业联赛就是“地产联赛”。
中国足协推行中性名的初衷是好的,可以让球迷对俱乐部形成文化认同,促进俱乐部良性发展,但中国足协强制推行中性名改革导致很多俱乐部无力支撑,最终走向破产的结局。
足球大环境很难推行中性名企业想通过投资中国足球赚钱不亚于白日做梦,之所以有多数房地产公司投资足球是为了让母公司获得大额的免税,以及在购买地皮上面有很大的政策倾斜,或者还有一些与当地体育部门之间的利益输送关系吧。
所以这些房地产公司才愿意投资足球,门票、冠名权、广告等这些收入对于母公司来说只是九牛一毛,纯粹是赔本赚吆喝,这也是来钱快的互联网企业不愿意投资足球的原因。结果中国足协推行中性名,这些房地产企业连最起码的球队冠名权都失去了,谁还愿意陪你玩啊。
疫情加重了各家俱乐部的经济负担当陈戌源坚持推行中性名政策时,正赶上疫情严重的时候,他也不清楚疫情什么时候结束,只能硬着头皮实施。俱乐部没有了门票和广告收入,导致多数企业生存困难,俱乐部背后的金主很难再持续性投资,中性名实施后投资企业连名称都被抹掉,烂摊子想甩手都没有企业接盘,一些中小俱乐部最终只能走向欠薪或者解散的结局。
所以,陈戌源对一些中小俱乐部破产解散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陈戌源当初能够缓上一缓,推迟几年再施行中性名,也许各家俱乐部还能挺过寒冬。
大多足球俱乐部的母公司无力承担球队的运营?错!母公司不行,可以换别的行业来,反正就是做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