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有时会犯错或变得懒惰,这时乌龟就会抓住机会。”
本月初,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在一次非公开会议上透露,位于戈壁沙漠的钍基熔盐核反应堆已成功运行。据报道,该团队去年6月已实现“满功率运行”,最近又成功在反应堆通电状态下重新装载了燃料——这在世界尚属首次。
知识科普:当前人工产生核裂变反应最常见的材料就是铀元素。不管是原子弹还是现在各国使用的核电站,使用的基本都是铀235。
因此钍基熔盐核反应堆是核能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世界核协会表示,钍是一种比铀更容易获取但更难武器化的替代品。该协会指出,“钍基熔盐核反应堆燃料是用于非法制造爆炸装置的裂变材料的劣质来源。”
钍基熔盐核反应堆是一个两兆瓦的研究装置,设计使用熔盐作为燃料载体和冷却剂。理论上,熔盐反应堆(MSR)发生熔毁时的风险远低于水基系统,因为熔盐可以在更低的压力下承载更大的热能。
国际一份关于钍基熔盐核反应堆(MSR)的报告指出,“使用熔盐堆的一个潜在优势在于燃料易于冻结”,因此“一旦容器或管道破裂……燃料就会扩散,从而增加其冷却几何形状,直到达到冻结状态,并最终被限制在该位置和形状内。” 简单来说,想象一下熔岩在空气冷却后缓慢地从山上滚落,重新变成岩石。
奇怪的是,钍基熔盐核反应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它们就在美国盛行一时,当时美国冷战战士投入近10亿美元研发核动力隐形轰炸机。美国国会早在1961年就叫停了钍燃料飞机的研究,而铀燃料几乎成为了黄金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军事潜力。
尽管被认为已经过时,但美国的钍基熔盐核反应堆研究后来被公开,并成为中科院团队工作的基础。
该项目首席科学家徐宏杰说:
“美国把研究成果公之于众,等待合适的继任者,”
“兔子有时会犯错,或者变得懒惰。这时候,乌龟就抓住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