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遵义会议,凯丰当众讽刺毛泽东不会打仗,最终结局如何?

正如历史说 2025-01-05 02:03:56

众所周知,遵义会议是红军得一个重要转折点,当年毛主席就是在这场会议之后,站出来主持大局,力挽狂澜,带领党中央走向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但我们不知道的是,毛主席在这场会议上赢得并不轻松,许多人都曾向他发难,其中一个叫凯丰的同志,甚至当场讽刺毛主席根本不会打仗,只会纸上谈兵,惊得众人面面相觑,毕竟只是路线上的分歧,大家都是战场上搏杀出来的战友,何故还要人身攻击呢?

这个凯丰究竟是何许人?为何会口出狂言?毛主席后来又是如何回应他的呢?

忠诚的革命战士

凯丰原名“何克全”,早年间还在上学的时候就接受了进步思想,认为革命才能改变中国的现状。

后来考入大学,凯丰更是积极参与革命事业,利用报刊、农会等形式宣传革命思想,后来组织见凯丰颇有才干,且行事果断,便对其加以培养。

彼时凯丰也没有想到,自己些许才华竟能在革命事业上展现出重大作用,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革命的宗旨与正确性,他几乎是不遗余力。

当年他被任命为武昌中山大学党支部书记时,也不过才20岁,足见他本人能力出众。

1927年4月12日,大革命失败,国民党疯狂捕杀共产党员,无数革命同志遭到迫害,当时很多党内人士都感到害怕,可年仅21岁的凯丰却丝毫不惧,他安慰众人,革命本来就伴随着风险的,当初入党时大家就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如今不过是遇到点困难,就被敌人吓得腿软,那不用敌人费心了,我自己就败了。

小小年纪,能有这样的见解,凯丰比之同期人员,已经是不凡,组织上也对其颇为满意,所以才会在后来安排凯丰前往上海。

其实接到前往上海这个任务时,凯丰心里还有些打鼓,毕竟当时上海最是风声鹤唳,此时前往上海,可是非常危险的。

但危险就不去了吗?这不是凯丰的性格,他只会觉得,组织一定是有什么重要的任务下达给他,所以非去不可。

带着疑问来到上海后,凯丰和许多优秀的同志碰到了一起,大家都带着满肚子的疑问,直到所有人都到齐了,他们才知道,原来经过这次失败,党组织痛定思痛,决定派一些党内优秀的同志去苏联学习,待他们回来时,好继续领导众人革命。

这对于凯丰等人来说,是一个极好的镀金机会,凯丰也觉得荣幸之至,也就是这一次苏联之行,他才结识了同在苏联镀金的博古等人。

在苏联学习整整三年,凯丰与博古很是谈得来,两人虽是同期党内成员,博古甚至还比他小一岁,但博古的见地和学识显然高于凯丰。

后来凯丰也曾说,在苏联时,博古在他们一群人中,显得很是不同,他眼神里有光,一副风华少年模样,只可惜,后来变得固执了些。

的确,凯丰曾是非常崇拜和信任博古的,有了苏联同窗学习的深厚友谊,回国后凯丰也一直跟随着博古在一起工作。

而博古也因为共同留苏的原因,对凯丰格外信任。

但革命不能讲关系,凯丰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才导致后来他差点犯下严重的错误。

凯丰等人留苏回国时,国内的革命形势已然非常严峻,年轻的博古因为留苏表现突出,被临时委任为组织负责人,这个时候博古不过才24岁,可以说才华有余,经验却不足。

力挽狂澜

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逐渐发展至十万人,已经小有声势,彼时蒋介石刚刚结束军阀混战,腾出了手,他不愿坐视红军壮大,立刻就开始对工农红军展开围剿。

博古等人临危受命,成为工农红军的领导人,但彼时他们刚刚从苏联回来,对国内的形势还不太清楚,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制定了错误的战斗方针,导致中央红军最后被迫退出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后,工农红军损失惨重,导致党内很多同志心生不满,要求纠正之前的会议,制定新的正确路线。

毛主席当年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支持并发起了遵义会议。

会议之初,博古等人在阐述问题时,极力将问题归结于敌人太过强大,工农红军作战经验不足等问题,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一切是因为自己制定的策略有问题。

待这些人发言完毕后,毛主席站了出来,提出了反对意见,并且他早已经将博古等人的错误问题总结了出来,并在会议上一一阐述。

毛主席在讲话时,有人表示赞同,也有人表示不赞同,尤其是讲到战术问题时,凯丰当时就忍不了,站起来反驳,大概意思就是,毛泽东不过就是读了些孙子兵法,看了点三国演义,书本中的那些古老的战术早就用不上了,现如今也不过是纸上谈兵这点本事。

凯丰念在与博古相处多年的情谊,看不惯老友被指责,站出来帮了腔,当时大部分人都站毛主席的主张,他能在这个时候站出来支持博古等人,也算是有情义的人。

但他的话实在太难听,若换做旁人,恐怕就吵起来了,但毛主席并没有,而是反问他:你读过孙子兵法吗?兵法有几章?

毛主席从始至终都保持着平静的心态,这倒显得凯丰太无理取闹。

会议开到最后,毛主席在党内大部分同志的支持下,拿到了红军的最高指挥权,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毛主席重新制定了战略方针,扭转了差点被团灭的局势。

当然,这是后话,会议结束时,凯丰对毛主席的方针依然是不服气的,真正让他改变看法的是后来的局势。

根据毛主席等人新的战略方针,红军开始向北挺进,12月渡过了乌江,把国民党的军队远远地甩在了身后,让红军有了片刻的喘息之机。

这一路上凯丰等人都沉默不语,当时他还以为,自己经过这次失败,算是彻底没了话语权,所以干脆不说话。

实际上党内与他们意见不同的同志们并没有冷落他们,反而在很多重要的问题上征求他们的意见。

在讨论选举中央领导人之前,周恩来还特地找到博古,说了一些实话。

这些话凯丰还是后来才知道的,大意是,周恩来觉得,自己和博古等人一样,都是从国外镀金回来的,出身好,但是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并不能依靠国外的意见,还是得靠毛泽东这样的懂中国的人,红军一路走来,大家心里都很清楚,每次遇到问题都是老毛站出来解决问题,老毛看似野路子,但却总能抓住问题症结所在,他的能力不在书本上,也不在别人的经验上,而是基于对中国的了解,对敌人的了解。

这番话算是彻底点醒了博古一干人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弄权吗?那他们和蒋介石有什么区别?

后来博古还主动找到凯丰,让他别再纠结了,局势已定,组织不能再横生枝节。

但那时候凯丰心里也有问题,毕竟他在遵义会议上公然顶撞过毛泽东,他也不是没有担心过会被穿小鞋。

可事实也证明,他想太多了。

老毛是会打仗的

自遵义会议上,公然讽刺毛泽东不会打仗后,凯丰就一直心有余悸,可毛泽东却全然没有放在心上,一心只想着如何突围,而他接下来的一系列神操作,也让凯丰佩服的五体投地。

面对敌强我弱的局面,毛泽东意识到不能硬碰硬,于是提出了“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灵活战术,直接扭转了红军一路惨败的局势。

后来红军计划向北渡江,与红四方面会师,可遭到了蒋介石的围追堵截,毛泽东又立马改变战术,运用巧妙的战术与敌人周旋。

其实毛泽东的战术就是“欺骗”,当时蒋介石的队伍将红军团团围住,表面上看完全没有出路,但周恩来也说了,毛泽东是最了解中国的人,他不但了解中国的地理,还了解在中国对抗了多年的敌人。

毛泽东知道如何利用当前的地理形势,也知道如何利用自己人少的优势,他更清楚国民党不过是一盘散沙,蒋介石看似铁板一块,其实能倚仗的也只有那几支嫡系部队。

根据自己了解到的情况,毛泽东如一个艺术家一般,将部队调至各要塞,但他不打,只佯装逃跑,让敌人无数次扑空,疲于奔命,最终激怒蒋介石,让其露出了破绽。

这样的打仗方式,凯丰闻所未闻,因为在他的经验来看,现代战争拼的都是先进武器和人力、物力,这样新奇的作战方式,让人眼前一亮。

整整一个多月的战斗,四次渡过同一条河,每次都能让敌人吃亏,这简直就是奇迹。

这桩奇迹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是极其经典的,后来有不少军事专家模拟毛泽东的四渡赤水,但不管模拟多少次,结局都是失败,根本不知道毛泽东到底是如何办到的。

也是因为这一次奇迹,让凯丰彻底改变了对毛泽东的看法,也为自己在遵义会议上对毛泽东的羞辱感到愧疚。

后来凯丰也找到毛泽东聊起过此事,想要为自己的无知道歉,可毛泽东早就忘记那回事了,反倒安慰凯丰,不要将过去的事情放在心上,革命道路还很长,要向前看。

事实上也是,毛主席为革命坐过的冷板凳何止这些,凯丰当日所言在毛主席心中根本构不成任何伤害或者威胁,一个真正强大的人,不会因为几句话就产生情绪。

后来凯丰每次想到这个事情都会自嘲,觉得自己当时真的太幼稚,但他也能知错就改,在接下来的革命生涯,一如既往地勤勤恳恳,并不会因为自己支持的人被下了权,而对革命目的产生怀疑。

新中国建立之后,凯丰还被委以重任,担任沈阳市委书记。

朝鲜战争时期,他竭尽全力抓生产,抓建设,为抗美援朝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凯丰唯一遗憾的是,自己的一生太亏欠家人,留给家人的时间太少,也没有给他们创造太好的生活条件。

在沈阳市委书记期间,凯丰的女儿曾有意调到父亲身边工作,按照凯丰当时手中握着的权力,这个事情是很容易办到的,但他却决绝了,还将女儿教育了一番,要求他们自己养活自己,自己养活自己的孩子。

凯丰这么说并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严格遵守党内规章制度,不愿意去做那个破坏规矩的人。

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现如今的局面,他们这一帮子老革命是最清楚的,这么好的局面,他不想去破坏,哪怕是在人看不见的地方,他也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底线。

这大概就是真正的共产党人吧,与国民党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不弄权,没有个人主义,一切都是为了革命,为了那个万众一心的目标。

就如周总理对博古所说,如果革命能胜利,他们这些人,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1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