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少年感",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会想到流量明星的"油腻营业"。然而在我看来,真正的少年感就是保持青春活力,永远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她就像破土的春苗,浑身散发着蓬勃的朝气。
你还记得那首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九九艳阳天》吗?每次听到这首歌,我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就是廖有梁在《柳堡的故事》中的样子。
副班长李进那身旧军装,清澈的眼神,灿烂的笑容,就像一棵生命力旺盛的小白杨,深深地扎根在了万千观众的心田。
你可能会说,现在的小鲜肉不也是清秀帅气吗?但实际上,他们的少年感更多是经过精心包装的,只是停留在表面。
廖有梁的帅气并不需要过分夸张的发型或者时尚潮流的装扮来衬托,一件简简单单的白衬衫就能让他的气宇轩昂展露无遗,而一身旧军装更是将他战士朴实和俊朗的风采展现得恰到好处。
他的表演最能打动人心。在和陶玉玲搭戏时,他自然生动的青涩表情和害羞反应几乎让人看不出表演的痕迹。
正是因为这份真实,反而令观众更加心动。
在1964年,27岁的廖有梁在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中扮演新兵童阿男。尽管他的年龄稍大,但观众对他的表现给予了热烈的接受。
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他身上那种如小松树般挺拔、似向日葵般阳光的特质,使得人们完全忽略了他的年龄界限。
那个年代,人们常说"看军官就看王心刚,看战士就看廖有梁"。这并非粉丝炒作,而是观众的肺腑之言。
反观现在的一些年轻演员,动不动就要卖"少年感"人设,他们的表情过于浮夸、台词做作,过度包装,哪里还有半点真诚?而那时候的演员们,则简单而纯粹,笑时大笑,哭时大哭,把角色演得栩栩如生,自然而然就有了少年感。
因此,我想说,真正的少年感并非仅仅是化妆或人设的包装,更重要的是源自内心的纯真和朝气。就像廖有梁给我们留下的一样,他的形象不仅是在银幕上,更是那个时代的美好印记。
提到演艺圈的父子档,成龙和房祖名是大家心中的首选。但在我看来,最让人唏嘘不已的父子组合,应该是导演孙瑜和他的儿子孙栋光。
这对父子的故事,使我想起了旧时光里最动人的一幕。
年仅7岁的孙栋光,在这个应该捧着书包上学的年纪,却已经站在摄影机前,主演了赵丹主演的电影《武训传》,饰演小武训一角。
那双灵动的大眼睛继承了父亲的艺术天赋,更天生就懂得用眼神表达情感,将小武训内心的千回百转传递给观众。
星途一片光明,但天有不测风云,1957年,16岁的孙栋光在父亲执导的电影《乘风破浪》中饰演水手小张。
虽然在剧中只是个配角,但他那稚气未脱的面容,比《柳堡的故事》中的廖有梁还要清秀三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片中演唱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的情景,他叉腰认真演唱的模样,简直就是青春的代名词。
但是,这美好的日子并没有长久,因为他父亲拍摄的《武训传》在特殊年代被打成"毒草",孙瑜也遭到了批判。这场风波直接影响了孙栋光的演艺生涯。
那个天才少年就这样在大银幕上消失了。
直到1977年,他才再次出现在《斗鲨》这部电影中,然而这次,他的角色已经变为反派特务蒋干事。从天真无邪的小武训,到深藏不露的蒋干事,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人唏嘘不已。
回头看看这对父子的故事,这既是他们个人命运的转折点,也是那个特殊年代的缩影。在那个年代,许多优秀的艺术工作者就这样被时代的浪潮所淹没。
尽管时光荏苒,但孙栋光在我们心中留下的那些青涩而美好的银幕形象,却始终清晰如初,永远保持着最纯真的少年模样。
电影有着让时光永远停留的魔力,它在胶片里永远地定格了孙栋光眼神清澈、充满希望的少年模样。
那时候的演员跨界不像现在那么轻松,随便就可以从舞台转战大银幕。必须是实力派才有可能。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蔡安安和冯笑这两位非常特别的人。
蔡安安原本是一名舞蹈演员,但他在《祝福》中饰演的阿根却让人印象深刻。虽然他在剧中戏份不多,但这个单纯善良的小人物却给无数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在那个人人自危的环境中,只有阿根对身处险境的祥林嫂伸出了援手。
我非常喜欢用“雨后的月光”来形容蔡安安,他的气质纯净而美好。因为他演戏的时候只有十几岁,所以他的少年感是浑然天成的,并不是现在很多演员用精修和滤镜伪装出来的。
后来他在《烈火中永生》里饰演华为,那份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精神让人看了热血沸腾。
关于演戏,冯笑不装,是真的会。还记得《铁道游击队》里那个弹琵琶的经典场景吗?"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那时候他已经24岁,但是他的表演很自然,那种活泼可爱的样子,很是难得,而不像现在有些演员,一定要装嫩,生怕别人看不出他们的"少年感"。
冯笑在上海电影制片厂饰演了不少"阳光美少年"的角色,例如《鸡毛信》中的小刘、《一场风波》中的小朱、《为了和平》中的思远,以及《幸福》中的刘传豪,这些角色都阳光帅气,看了就让人忘记烦恼。
他演的《雷雨》中的周冲,将其演绎得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对比这两位演员,就知道那个年代的演员有多真实了。他们不需要像现在这样立人设,打造“国民初恋”、“零差评男神”等形象。
他们追求的是本色自然的演技,而不是被包装出来的人设。蔡安安和冯笑在银幕上所展现出的少年感,正是他们本身的真实写照。
你说现在的演员,能找到那种不靠修图、不靠美颜、不靠包装,纯靠演技和真诚打动人心的演员吗?是不是越来越少了呢?可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在怀念那个年代的影视作品吧。
那时的演员所塑造的形象是最真实的。
在当今的演艺圈,人们普遍认为演员过了30岁就开始"老"了。然而,你绝对想不到,在五六十年代,有两位演员专门靠扮演"小字辈"角色而出名,他们的演艺生涯中大部分时间都是扮演"小字辈"。
他们分别是李连生和黄焕光。
有个很有趣的事情,在1979年的《甜蜜的事业》中,36岁的李连生和25岁的李秀明组了CP,却毫无违和感!如果这事放在现在,网友们不得把他俩锤到热搜第一啊?但是李连生就是有那个能力,他用那双清澈的眼睛,将角色的坦诚率真演绎得淋漓尽致。
李连生首次出现在观众视野是在《小二黑结婚》这部电影中,他饰演了一个小文书的角色,满脸稚气却又表现出一副严肃的模样,逗得观众捧腹大笑。
之后在《红色邮路》中,他饰演了23岁的秦立明,出色地展现了初入职场的懵懂和渴望成功的争强好胜。
和现在的某些演员不同,这位演员在三十岁的年纪能够将大学生的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而且全靠化妆师和后期制作的"返老还童"手法,将其年龄感弱化。
要说专业户,八一厂的黄焕光堪称是真正的"小战士专业户"。他曾在《战斗里成长》中饰演警卫员、在《海鹰》中扮演马如虎、在《奇袭》中饰演唐虎、在《赤峰号》中饰演海军战士,但却从未扮演过"大字辈"的角色。
出奇的是,他曾在《打击侵略者》中饰演小豆豆。这位30多岁的演员以精湛的演技把一个爱说爱笑爱闹的战士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使得观众完全忘记他的真实年龄。
这演员的演技明显比现在一些靠美颜滤镜演嫩的演员强太多了。
说实话,演员的年龄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关键在于你是否有足够的实力让观众对你信服。而李连生和黄焕光,他们就是凭借真实的表演,深深地打动了观众。
那个没有高科技美颜的年代,他们能演活那些小字辈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演技过硬,并始终保持着纯真的心态。
现在我意识到,一个人是否年轻并不仅仅取决于外表,而更取决于他是否能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最近在刷短视频,看到好多网友在吐槽现在的男演员"装嫩"。说实话,现在的演员身上的"少年感"比五六十年代的前辈们要刻意许多。
那个年代的"少年感",就像新长出的薄荷一样,稚嫩却清新,让人眼前一亮。无论是廖有梁自然流露出的副班长青春气息,还是蔡安安在没有滤镜下展现出的阿根纯真善良,或者是冯笑随意一个眼神就充满了朝气,他们都展现出了那个年代的"少年感"。
现在的小生们,化妆要半天,上镜要调十遍光,发物料要开十层美颜,以此堆砌出来的"少年感",其实就是在糊弄观众。
那些经不起推敲的表演,往往只是表面功夫。
其实"少年感"并不是穿上白衬衣,假扮成中学生就有的。它更像是黄焕光在电影中展示的那种状态:始终保持纯真的心态,永远温暖和善,对生活始终热爱并热泪盈眶。
少年感最重要的其实不在于外在形态,而在于内心的气质。
那些年的演员们如同生活在童话故事中一样,他们的内心充满诗意和远方,不会因为各种诱惑而迷失自我。因为内心的纯净,没有那么多的算计和尔虞我诈,他们在银幕上展现出了真正的少年气质。
对一个人来说,最好的祝福莫过于:“愿你归来,仍是少年。”即使经历了沧桑,他们心中仍保存着如孩童般纯真的童真。这样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我们对那个年代演员的怀念或许与此有关,因为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最纯粹、最自然的少年感。
那个年代留给我们的最宝贵财富就是真诚、纯净、不做作,这些品质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