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3年8月份库尔斯克会战结束之后,德军进攻部队损失惨重,已经彻底失去了东线战场的战略主动权。而此时的苏军在经过库尔斯克会战后军队战斗力进一步增强,正为接下来的反攻踌躇满志。在1943年9月份到1944年4月份,苏军与德军之间爆发了下第聂伯河会战和右岸乌克兰战役,两场战役将德军彻底赶出了乌克兰,这两场战役德军的指挥官都是曼施坦因,他是否应该为德军的节节败退负责呢?
德军在库尔斯克会战后的困境
在1943年8月库尔斯克会战结束之后,东线德军的困境越来越严重。首先是库尔斯克会战让德军失去了最后的预备队,50万人的伤亡是在经历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的德军无论如何也承受不起的,在此之后德国已经失去了进攻的能力,而且由于苏军的不断进攻,东线德军的作战能力还在进一步下降。
按照曼施坦因的设想,南方集团军群应该依托第聂伯河的有利地形,集中自身的全部兵力防御苏军接下来的猛烈进攻,但是这个想法遭到了希特勒的部分拒绝,希特勒要求党卫军防御克里米亚与右岸乌克兰之间的连接处,这进一步分散了德军本来就不富裕的防御兵力,另外曼施坦因要求的六个步兵师和三个装甲师的增援希特勒也是拖拖拉拉,直说没有。
本来曼施坦因是准备采用弹性防御战略防御第聂伯河防线,但这种战略需要有大量的步兵师迟滞苏军的进攻速度,再搭配少量的步兵师,但当时曼施坦因手里只有三个步兵集团军和一个装甲集团军,了不起再加上中央集团军群的第二集团军,总兵力124万人,看着是不少,但是和苏军263万兵力相比就相形见绌了。
曼施坦因大方向没错,具体指挥有问题
首先曼施坦因在大方向上的掌控是没有问题的,德军当时只能依托第聂伯河防御,但是曼施坦因没有料到苏军的进攻脚步这么快,在德军全部撤往右岸乌克兰之前就建立了数个桥头堡,并逐步稳定住了这几个桥头堡。曼施坦因虽然派出部队封堵这些漏洞,但是之前说了德军的兵力严重不足,还需要防御一些不重要的地区,非常困难。
事实上曼施坦因不止一次说过希望将克里米亚的第十七集团军和赫尔松的党卫军撤回来,但希特勒死活不同意,要的增援也没有,曼施坦因只能对着一个桥头堡猛攻,但苏军依然可以从其他桥头堡增援,到1943年11月份时苏军大部队已经渡过了第聂伯河,之后经过休整发动右岸乌克兰战役,这一下就彻底没有悬念了。但是在此期间曼施坦因在切尔卡瑟包围战中奇迹般地救出来了第一装甲集团军。
当然曼施坦因成功的地方也有,比如在撤退的时候对乌克兰展开了残酷的焦土政策,枪毙了大量适龄乌克兰男性,抓捕了百十来万乌克兰人拉到德国当奴隶工人,摧毁占领区的所有设施,这在之后的战役中起到了很大作用,除此之外德军曼施坦因还以不到70万人的伤亡代价消灭了苏军接近三百万人,勉强达到了依托有利地形大量杀伤苏军的要求。
总的来说曼施坦因的过错不大,最多就是在集体指挥上有一些能够更完美的地方,但是曼施坦因能以苏军一半的兵力杀伤大量苏军,让德军在之后的战役中轻松一些,已经算是非常可以了。可能第九集团军的莫德尔来了能做的更好,但是此时中央集团军群方向上情况也很危急,莫德尔不能动。只能说德军与苏军的实力差距太大了,光靠曼施坦因的个人指挥不足以抹除这么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