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qp
“樊建川,你好好成长,努力干,你这辈子有可能建一个博物馆”。
“我一定认为他是个神经病”。
他曾是政坛上的新星,年纪轻轻就担任副市长,却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辞去副市长之职,投身商海。
用80亿的身家,筑起了一座座博物馆,让尘封的记忆重见天日。
而樊建川的遗嘱,将自己毕生的心血,毫无保留地献给“无关紧要”的人群。
这种行为是一种怎样的家国情怀,又是怎样的一种生命境界呢?
从退役军人到副市长还记得这张图片吗?
穿着朴素,光着脚,背靠墙壁,身旁放着两瓶饮料......
车站内从来都不缺这类人,但为什么只有他受到了大众的关注呢?
因为他曾是四川宜宾市最年轻的副市长,副厅级干部。
一位国家干部,为什么沦落到这种地步呢?
这与他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
1957年,樊建川出生于四川宜宾军人家庭。
受家庭影响,他从小就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军人梦想。
然而,樊建川未能如愿进入军校,而是经历了知青下乡的岁月。
19岁时,樊建川结束了自己的知青生活。
毅然选择了参军入伍,成为北京军区守备一师的一名战士。
在部队里,他勇于吃苦,刻苦钻研。
以出色的表现荣立三等功,并被提升为班长,选调为军械员兼文书。
这段军旅生涯,锤炼了他的意志,让他深刻理解了责任与担当的含义。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
这对于樊建川来说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同时也可能万劫不复。
全军80名战士报考,却只招收1人,而樊建川毫不畏惧,放弃连长的职位,毅然报名参加高考。
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
在学校里,樊建川非常珍惜来自不易的学习机会。
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学业,还发表了多篇颇具影响的理论研究文章。
毕业后,被分配到重庆第三军医大学马列教研室担任讲师,开始了教书育人。
然而,樊建川并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
他希望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走出困境,于是选择了辞职考公务员。
樊建川凭借着踏实的性格和出色的能力,在宜宾市政府政策研究室脱颖而出。
几年的时间里,他跑遍整个宜宾市,写出了很多国家级学术的调查报告,并被破格提拔为宜宾市常务副市长。
在担任副市长期间,他又跑遍了整个宜宾做调查。
撰写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文章,为宜宾市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樊建川的收藏爱好却让他陷入了经济困境,他不得不辞去副市长的职务,选择下海经商。
1994年,他与几个朋友凑了一百多万元。
创办了成都建川实业集团,开始涉足房地产行业,凭借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军人的坚韧不拔。
在房地产领域迅速崛起,将公司做到了四川省房地产行业的前十名,就在他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一个突如其来的决定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樊建川喜欢收藏,尤其是对抗战文物情有独钟,这些文物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是民族精神的瑰宝。
但随着收藏的文物越来越多,一是不能一直堆在家里,二是它需要更多的人看到。
于是,樊建川萌生了建造博物馆的念头,可以让更多人看到的地方。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樊建川耗尽了十多年的收益。
他卖掉了公司的办公楼、加油站、店铺门面等资产,将资金全部投入到博物馆的建设中。
他亲自参与博物馆的选址、设计、筹资、申请政策支持等各个环节,甚至吃住都在工地,与工人们同甘共苦。
2005年8月15日,建川博物馆在成都大邑县安仁镇正式开馆。
这座博物馆占地500亩,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分为抗战、民俗、红色年代艺术品三大系列25个分馆。
博物馆的建成和开放,让樊建川从一名房地产商转变为了一名“馆奴”。
他几乎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博物馆的运营和管理中,亲自参与文物的征集、鉴定、展示等工作。
樊建川常说:“我是一个‘馆奴’,我的命就是用来建博物馆的。”
除此之外,樊建川为了传承民族精神、传播红色文化,通过博物馆这个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铭记历史、传承历史。
但他依旧并未满足。
他致力于博物馆的扩展和升级工作,不断引进新的文物和展品,丰富博物馆的收藏和展示内容。
同时,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社会活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一个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大致计算了一下,樊建川投入80亿资金建设博物馆。
这些巨额的资金主要用于购买文物、建设展馆、维护运营等方面。
另外,樊建川在遗嘱中明确表示:自己去世后要将遗产全都捐给国家。
他的这种无私奉献之心令人肃然起敬,他的事迹和精神也应激励着更多的人去关注历史、铭记历史、传承历史。
参考资料:
《中国退役军人》杂志——樊建川: 我要做一个守望历史的“馆奴”
齐鲁壹点——独家专访樊建川:辞掉副市长,他想建“世界第一的私人博物馆”
同心四川——「百名统战人说统战事」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建全世界最大、最好的民间博物馆,捐给国家”
新华社新媒体——民族复兴,“膨胀”了“馆奴”樊建川的心
四川在线——樊建川:“一生做好一件事”,争取建成100座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