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您详细了解上古妖兽-比翼鸟-山海经比翼鸟

共田三看文化 2024-05-09 01:59:00

比翼鸟简介:

比翼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又名鹣鹣、蛮蛮,是一种奇异的鸟。最早被当作是 洪水灾害的象征,但是随着民族文明的演变,比翼鸟逐渐成了一种代表美好的吉祥物。比翼 鸟最大的特点是仅一目一翼,雌雄须并翼才能飞行,不管是在飞行还是行走,都是合在一起 的。因此人们常用比翼鸟形容夫妻感情深厚,如同比翼鸟双宿双飞。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 “连理枝、比翼鸟”作为独特的爱情符号经久不衰。白居易《长恨歌》里“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诗句,亦常被恋人当作忠贞爱情的象征。

形象特征:

形状像野鸭,只有一只翅膀,一只眼睛。

神话故事:

相思树

封丘与八朝古都开封隔河相望,这里至今仍流传着一段誓死捍卫爱情的千古佳话。

相传战国时,宋康王驱车出游,在封丘遇见了中书舍人韩凭之妻息氏。他爱慕息氏的美貌,于是命人筑青陵台以望之。宋康王将息氏掳至青陵台上,软硬兼施逼迫她。息氏不畏强权,并表明“乌鹊双飞,不乐凤凰。妾是庶人,不乐康王”。为保清白,息氏用弓箭将书信射给韩凭。韩凭收到书信后自杀,息氏则投台而死。宋康王一怒之下将二人分葬于大路两旁,让他们可望却永不可及。

后来二墓中各生出一棵梓树,根结于地下,枝交于地上。又有一对鸳鸯栖于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于是后人便将这两棵树称“相思树”,将这两只鸟称为“比翼鸟”。

这个凄美的故事最早载于东汉曹丕所著的《列异传》。

渊源出处:

《山海经·海外南经》记载:“其状如凫,一翼一目,相得乃飞。”

《尔雅·释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

《西山经》:“崇吾之山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

《逸周书》:周成王大会诸侯时,曾有人以比翼鸟进贡

《瑞应图》:“王者德及高远,则比翼鸟至

《经部·尔雅·释鸟》曰“鹣鹣,比翼。”

《说文》:“小篆从飞,异声。”本义为“翅膀”。因此,“比翼”即翅膀挨着翅膀(飞翔)

《楚辞·卜居》:“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

《韩诗外传》卷五载:“南方有鸟,名曰初,比翼而飞,不相得不能举。”

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其处也则讲道进德,其出也则齐心比翼。”

《晋书·后妃传上·左贵嫔》:“惟帝与后,契阔在昔。比翼白屋,双飞紫阁。”比翼鸟因而得名。

郭璞在《比翼鸟[赞]》中道:“鸟有鹣鹣,似凫青赤,虽云一质,气同体隔,延颈离鸣,翻能合翮。”

西晋《博物志·异鸟》:“见则吉良,乘之寿千岁。”

宋代《太平广记》中有记载:“成王六年,……比翼鸟多力,状似鹄,衔南海之丹泥,巢昆岑之玄木。”

元代《琅环记》:“南方有比翼鸟,飞止饮啄,不相分离。雄曰野君,雌曰观讳,襦名曰长离,言长相离者也。此鸟能通宿命,死而复生,必在一处。”

明代《正字通》记载有:“山海经,崇吾山有鸟如凫,一翼一目,曰蛮蛮。拾遗记,周成王时,然丘国献此鸟,如鹊而多力。水经注,林邑有比翼鸟,名归飞,其鸣自呼。按诸说,则西海南山皆有之,鹣鹣与蛮蛮实一也。

诗词歌赋:

三国魏 曹植《送应氏诗二首》

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

唐《新林驿女吟示欧阳训》

月明阶悄悄,影只腰身小。谁是骞翔人,愿为比翼鸟。

白居易《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宋 俞桂《古意》

昔为比翼鸟,今作孤飞翮。愁绝寄郎衣,腰瘦裁宜窄。

元 李爱山《高平调煞》

唱道是美满欢娱,似比翼鸟于飞燕。闲情侵翠靥,春意近花钿

明 解缙一十五首《怨歌行》

结成比翼天上期,不羡连枝世间乐。

比翼鸟的审美寓意:

我国文化中的鸟崇拜古而有之,且多与生殖崇拜有密切关系,其原因可能是人类与禽鸟的生活贴近,以及世界各地都存在着宇宙卵生的传说。

“朱雀”和“玄鸟”、“咸鸟”是同一个神话概念,不可视为一具体名称之鸟,它象征一种禀具超自然的生殖力量的鸟,其或许有某些种类鸟的某些特征,但决不可以视该种鸟为“玄鸟”.可见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认识上就对“鸟”的存在有着特别的崇拜情结。神鸟的形象经过源远流长的演变,随着不同地域、时代及文化的差异发生着或多或少的分别并一再沉淀下来。“比翼鸟”也可算其中之一,在古人的审美意识发展中渐渐演变成一种祥瑞、美好事物的象征。​​​

0 阅读:0

共田三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