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不久前刚刚结束的G20财长会议上,发生了尴尬的一幕,当中国财长蓝佛安与南非、欧盟、英国等多国代表密集会谈时,美国财长贝森特却被晾在了一边。
这场被外界视为“中美关税谈判前哨战”的会议,最终以双方零接触告终。而就这场会议前夕,特朗普还放出风声称“可以取消对华关税”,但有一个前提条件。
一边是谈判桌上的冷处理,一边是舆论场的极限施压,这场中美博弈谁能笑到最后?
从表面看,特朗普政府似乎正在软化对华立场。
半个月内,白宫从“暂停加征新关税”到“考虑大幅下调税率”,再到最新提出的“取消关税可能性”,表态层层递进。
但细究其开出的条件——要求中国全面开放市场、消除所谓“非关税壁垒”、接受原产地规则约束——本质上仍是“换汤不换药”的霸权逻辑。
这种策略的狡猾之处在于,它试图将美国的关税从“惩罚工具”转变为“交易筹码”。
特朗普表面上释放缓和信号,实则通过舆论造势营造“中国急需协议”的假象。
就像华尔街某投行分析师私下吐槽的:“这就像劫匪拿着枪说可以少抢你点钱,但前提是你得把保险箱密码交出来。”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方正在将关税谈判与其他领域的施压捆绑,从科技制裁到南海问题,试图打造全方位围堵的“压力矩阵”。
面对美方的这种无耻操作,中方此次在G20的表现堪称“教科书级”应对。
首先不与美方代表会晤的决定,看似被动实则主动——这既是对美方“说一套做一套”的直接回应,也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何为真正的战略定力。
毕竟,当美国商务部长还在鼓吹“对华脱钩”时,财长却想靠几句空头承诺重启谈判,这种自相矛盾的政策注定难以取信于人。
其次从更深层次看,中方的不接招恰恰戳破了美方的两大幻觉:一是认为关税战能让中国屈服,二是幻想中国会为短期利益牺牲长远发展。
当美国还在盘算怎么用关税换市场准入时,中国早已布局产业链升级、扩大“一带一路”合作、深化与东盟及海湾国家的自贸网络。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让美方的筹码正在加速贬值。
特朗普或许没算清一笔账:经过五年贸易战,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实际效益已大幅缩水。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最新报告显示,美国消费者和企业实际承担了超过92%的关税成本,而中国对美出口额在2023年反而创下历史新高。
更讽刺的是,美国试图打压的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中国企业的全球市场份额不降反升。
这种“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困局,正在美国国内引发连锁反应。
从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贡献全球半数产能,到沃尔玛等零售巨头哀求白宫豁免日用消费品关税,商业现实的铁律正在瓦解政治操弄。
就连一贯强硬的美国参议院财政委员会主席近期也承认:“我们可能高估了关税的威慑力,却低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
当前中美围绕关税的较量,早已超越单纯的经济范畴。美方将关税与科技战、金融战、地缘博弈深度捆绑的策略,暴露其真实意图并非解决贸易逆差,而是要遏制中国产业升级。
这种战略焦虑在芯片法案、新能源补贴政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当公平竞争无法维持优势时,保护主义就成了最后的遮羞布。
但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企图通过单边制裁改变他国发展路径的做法都难逃失败命运。上世纪80年代美国对日本发动的贸易战,最终催生了丰田、索尼等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今天中国在光伏、电动汽车、5G等领域的技术突破,某种程度上也是被“逼出来的创新”。这种“压力—突破”的循环规律,恐怕是美国政客们最不愿看到的结局。
而G20会议上各国对保护主义的集体警惕,也预示着全球贸易体系正走到十字路口。
当美国沉迷于关税武器的“短期快感”时,中国推动的RCEP已在亚太地区覆盖23亿人口,东盟连续四年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累计批准贷款超过300亿美元。这些数据背后,是多边合作机制不可逆转的演进趋势。
要打破中美关税僵局,美方必须认清两个现实:其一,中国市场的开放节奏只会基于自身发展需要,而非外部胁迫。
其二,所谓“对等原则”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已严重过时——当特斯拉在上海享受超国民待遇时,美国却以国家安全为由封杀TikTok,这种双重标准注定遭人唾弃。
而面对美国开出的条件,中方显然不会轻易答应。因为如今的美国政府并没有放弃“对等关税”战略,也没有放弃对中国企业的制裁打压,中美关税磋商更是尚未回归正轨。
对于中国而言,坚持“不愿打、不怕打”的原则仍是应对挑战的基石。
美方如果还想促成中美财长甚至更高层级对话,就应该停止威胁讹诈,回归平等、尊重、互惠的磋商基础。
回望过去七年,从特朗普到拜登再到特朗普的回归,美国对华政策始终在“遏制”与“接触”间摇摆不定。
这种战略混乱恰恰折射出其霸权衰落的焦虑——当中国GDP达到美国65%、制造业增加值超过美日德总和时,美国旧有的压制手段已力不从心。
而这场中美博弈留给世界的最大启示,可能正如中国古语所言——“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如果您有什么不同观点,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见解,另外还请多多点赞、收藏,您的支持就是我最更新的最大动力。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