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上的那一幕,让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同事小丽哭丧着脸讲述,她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在公共场合对孩子发这么大的火。
男孩委屈巴巴地看着她,好像根本不理解自己做错了什么。
小丽的脸由白变红,再到现在的疲惫,她承认自己可能做错了。
这个画面,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熟悉:父母和孩子之间因为一点小事爆发的冲突。
冲突背后,父母是否有更好的方式去沟通和教育孩子?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有时候,我们需要一些榜样的故事来提醒自己。
上世纪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故事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在他任校长期间,曾有一个男孩因为同学间的矛盾,情急之下想要用砖头砸人。
陶行知及时制止了这名学生,并让他到办公室等待。
了解情况后,陶行知回到办公室,出乎意料地拿出了一颗糖递给男孩,并夸奖他比自己准时。
接着,他又因为男孩尊重他的话立刻收手,奖励了第二颗糖。
第三颗糖是因为男孩有正义感,会挺身保护被欺负的女生。
当男孩主动承认错误时,他再次得到了一颗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平和、尊重孩子的态度,可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而不是简单的批评和指责。
言迟:孩子内心需温柔对待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语言的力量常常被忽视。
知乎上有人问:“小时候,有没有哪个瞬间被父母伤害过?
”高赞回答直戳很多人的内心:“爸妈一句话,能让我自卑30年。
”上海那个跳桥身亡的男孩,因为几句话被母亲训斥,最终走上绝路。
父母的一句话,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试想,如果当时那位母亲先停下来思考,选择温和地询问孩子的感受,是否结果会不一样?
演员袁咏仪也曾因为与儿子的关系紧张,不得不向心理医生求助。
在反思自己太强势、忽略孩子的感受后,她开始改变沟通方式,慢慢地与儿子恢复了良好的关系。
父母的话语重如千钧,轻言细语,耐心聆听,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真正的爱,也更愿意接受教育。
曾看过这样一个新闻,令人心疼。
一位母亲在公交车上因为孩子不听话,当众扒掉了孩子的衣服。
试想,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在孩子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
科学研究表明,人在愤怒情绪下,大脑的沟通与思考能力会直线下降。
贾容韬的亲身经历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他的儿子青春期过得并不顺利,面临逃课、打架等多种问题。
贾容韬开始时选择责备和打骂,但效果适得其反。
后来,他决定改变,选用平和的方式,理解儿子,给予他爱和支持。
随着父亲态度的变化,儿子逐渐理解了父亲的用意,最终考上了重点大学。
保持冷静,理解孩子,比一时的发火和指责更有力量。
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能解决问题,更能在孩子心里种下理解和爱的种子。
心静:放慢脚步,焦虑无益《中国亲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87%的家长有焦虑情绪。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教育环境下,许多父母总是焦虑孩子是否会在起跑线上落后。
可真的需要那么急吗?
不妨慢下来,静下心来看看。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10岁男孩因为考了99.5分而被父亲训斥:“怎么才99.5分,还有0.5分被你吃了?
”结果男孩在父母压力下,被逼成了癔症。
无底的焦虑只会把孩子推向深渊。
慢养教育理念创始人黑幼龙也提到,家长90%的教育问题在于太急。
当父母能够放松心态,不再过度焦虑,孩子才能以轻松的心态寻找适合他们发展的道路。
李开复的成长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从小,他的父母给他充分的宽容,尊重他的兴趣爱好,这才成就了今天的他。
适时放弃无用的焦虑,让孩子在自己的时区里成长,这才是健康的教育方式。
结尾:升华主题
教育孩子,从来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
它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言辞温和、态度平和、心态松弛。
陶行知的“四颗糖”故事、袁咏仪的经历、贾容韬的亲身实践,以及那些因为急躁和焦虑而让孩子受到伤害的故事,都在提醒我们一件事:好教育,需要耐心和爱。
教育不是一场比赛,父母的言辞、态度和心态,直接影响孩子的人生。
让我们慢下来,不要急,让孩子在爱的包围中,感受到理解和尊重。
这样,他们会在人生的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孩子是我们最重要的财富,教育好他们,是我们每个父母最大的责任和荣幸。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带给你一些启发,帮助你成为一个更懂孩子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