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原上草”中“离离”二字,到底啥意思?被孩子问到可别蒙圈

遥河 2024-05-08 18:27:58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相信很多大人,连还没有上小学的孩童都会背诵这首唐诗。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白居易,15岁那年,他就写下了《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千古佳作。

不过,如果有人问你,这首诗开篇的“离离”二字是什么意思?你能回答上来吗?

“离离”是什么意思?

《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章法严谨,用语流畅自然,对仗工整一气呵成,不但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表达的意思简洁明了,一读就能明白老白当年想说什么。

说是古原上长满了茂密的青草,一年一岁枯萎了又繁荣,就连原野的大火都烧不尽它们,一阵春风吹过又遍地生长。

通过这段解释就会发现,诗中的“离离”二字,不是代表离别、分离,而是指代草木茂盛。不过,这只是它的表层含义。

实际上,此诗不只有前四句,还有后四句,剩下的这四句,估计很多人都没有听过: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大意是说,远处的芳草侵占着古道,阳光下的翠绿连着荒城。我又在此送别友人,萋萋青草满满的都是离别之情。

如果从全诗的角度来看,那么前四句就不是写景那么简单了,而是借景抒情。

白居易通过古原上野草春荣秋枯的年岁循环,来表达聚了又离的惋惜之情。来来往往、聚散离别本是世间常事,但却没有人阻止它发生,所以我们要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

但同时,他又借着野草秋枯春荣的茂盛生命力,来述说友情是不会被烧尽的,来日方长,后会有期。

总而言之,老白笔下的“离离”二字,指的是草木茂盛,同时也是在暗喻离别之情的浓烈,和友情的繁华不败。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外,“离离”在古代诗词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而且有许多不同的含义。

“离离”这个词,最早是出现在《诗经·小雅》中:“其桐其椅,其实离离。”大意是,高大的桐树和梓树,果实累累压低了枝头。

在这其中,“离离”就是果实累累的意思。

西汉刘向在《九叹·思古》中有写“曾哀悽欷,心离离兮。”在这里,“离离”代表的是剥裂的含义,表示心情悲痛欲绝。可见,从汉朝时起,“离离”就从植物繁茂的本意发生了变化。

唐朝以后,“离离”的含义更为丰富,有代表草木繁茂的“离离原上草”;还有代表重叠的“夜峰何离离,月明落石底。”这句诗出自李贺的《长歌续短歌》,说的是夜幕中的山峰起伏重叠,明月却只照向谷底。

此外还有代表隐约的“乱萤光熠熠,行树影离离。”此诗出自卢纶之手;还有代表悲痛的“离离掛空悲,慼慼抱虚警。”出自韩愈的《秋怀诗》。

到后来,大多数诗词中的“离离”都和茂盛有关,基本上说的是植物的枝繁叶茂。

十五岁作诗

白居易生于唐朝中期,是一个历经乱世锤炼的“诗魔”。

公元772年,白居易出生在河南一个“世敦儒业”的官僚家庭。此时,唐朝正值“安史之乱”时期,盛世之景正在不断衰败。

在白居易出生后不久,河南就爆发了动乱,地方军阀李正己在河南据地作乱,战火牵连十余州百姓,致使民不聊生。

在白居易2岁那年,任县令的祖父在长安病逝,随后祖母又相继离世,一年后,因其父亲坚守徐州有功,升为徐州别驾,不过后来,徐州又发生了战乱。

10岁时,白居易的父亲将一家人送到了宿州符离避难,一年后,一家人又逃到了越中。

可以说,老白的童年是在藩镇战乱中度过的,这一路上,他亲眼看到各地的老百姓因战乱流离失所,十分痛心,于是便立下了救国救民的抱负和决心。

不过,由于受到叛乱的影响,科考已经难以在全国实行,所以即便白居易有心报国,却没有门路。公元786年,14岁的白居易得知江南开设了进士科,于是发奋苦读。

据说,白居易读起书来十分痴迷,常常读到口生疮,翻书翻到手出茧,才十四五岁的年纪,就白了少年头。

就是在公元786年、787年间,少年白居易在应试的过程中,写下了《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试帖诗习作。根据科考的规矩,凡是限定的试题,题目前面都得加上“赋得”二字,所以这首诗本身是叫《古原草送别》。

可谁又会想到,此诗一出,直接就成了王炸,把负责筛选考生的唐朝大臣、大诗人顾况都炸的心悦诚服,特别是那一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更是成了千古绝唱。

公元802年冬,30岁的白居易才到长安参加科举,在当时,他不但一举高中,还结识了一位挚友——元稹。随后,两人都步入了仕途。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去世,享年75岁。

白居易,一个和李白、杜甫并称为唐朝三大诗人的有志青年,他一生都在为展露现实而执笔写诗。在他现存的3000余首诗歌中,大部分都是以反映百姓疾苦、批判时事为主,语言通俗平易,富有情味,深受后世的喜欢。

那么,你还喜欢白居易的哪一首诗呢?

1 阅读: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