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曾有齐白石,余墨尚存人世间。
若问余墨哪里求,白石山堂少白处!
白石山堂是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全资子公司:是目前收藏齐白石作品最多的一家书画院,全权负责齐白石文创、齐白石风尚等品牌的创立与发展致力于对齐白石书画、艺术、篆刻鉴定及拍卖等资产进行内容挖掘、体系梳理、产业推动、业态创新、价值观重现等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打造基于齐白石文化艺术的产品创新平台的重要环节。
齐白石在借山吟馆读书旧照·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
白石老人生前,喜欢拿“借山”来自号,他的居室,像“借山吟馆”"借山馆”“"借山居”等,都离不开“借山”两字。画上题款,也尝自己署名为“借山吟馆主者”或“借山老人”。他所汇集的《借山图》,是他生平所作的山水精品,更为著名。他取“借山”为名,是说凡事都可看作行云流水,“借山”就很好了,何必热衷于“买山”。他素性旷达,即此可以概见。他的《借山图》,是根据他经历过的好山水画进去的,共有50余册。尝有《拟画借山图》诗云:“徐徐入室有清风,谁谓诗人到老穷。一事更堪夸友辈,开门长见隔溪松。”《借山图》是他得意杰构,后为友人取去借观,遗失了好多册,他引为恨事。樊樊山(增祥)、陈师曾(衡恪)、罗瘿公(惇)等,都曾在图上题诗,王湘绮也题有一词,词前附有小引云:“濒生(老人早年的号)仁弟属题借山馆图,为谱琵琶仙词一曲,即送还隐。”词云:“无数青山,恨无处,着我松棚茅舍。租界新约,千年吾庐正堪借。行早住,三分水竹,恰安顿,一襄书画。梅熟东邻,泉分西涧应结莲社。是谁对,豚栅鸡栖,共料理,生涯问时价。袖手塘头吟,看秋花春稼。宽寂地,奇人惯有,待共寻,沈叟(吾乡有沈山人,博学能诗,70余岁老农)闲话。一笑五柳先生,折腰才罢。”湘绮太夫子的这词大概作于1904年老人在南昌的时候,煞尾两句,是说老人不愿涉足宦途,志在归隐,所以有即送还隐”的话。
齐白石的作品《借山图册》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
老人尝对人说:“世人只知我画花鸟草虫,不知我早年也喜画山水。我构思一图,力求超俗,不轻下笔。50岁以后,就不愿再画了。"他虽这样表示但至交好友专诚请他画山水,他高兴起来,有时也破例为之。我替朋友去求他,他总是欣然答应,没有一次拒绝过。他给友人画幅上题过:“予五十岁不画山水,人以为不善。予生平作画耻模仿,自谓山水有真别趣。居燕京二十余年,因求画及篆刻者众,乃专应花卉。将山水不画,是不为,非不能也。”他的不画山水,有他独特的见解。他说:“画山水,胸中必须要有丘壑,非多经历名山大川,画出来一定很庸俗,其难远出草虫花鸟之上。”又说:“我画的借山图百幅,是60岁以前漫游南北诸省亲眼看见的景物,不同于现在人所说的文沈“怎么样,四王“怎么样,甚至于说荆关"怎么样。从前人说,闭户造车,现在人却关了门造起山水来了。”老人的画,不愿为宗派所拘束,也不愿从平铺细抹方面去下死功夫,而要求表达出自己的个性,绝不和人雷同。所以他画的山水,意境高远,一点没有“匠家”的气息。
齐白石的作品《双肇楼图》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
1933年他给我画过《双肇楼图》,1941年又为我画过《燕归来图》,这两幅画都别出心裁,不同凡俗。《双肇楼图》画的是万松深处,小楼一角,西山环绕其右,楼中画了我和我妻徐肇琼对坐读书,着墨无多,而神态毕肖。他题诗两绝,其一云:“读书要晓偷闲暇,雨后风前小天。难得添香人识字,笑君应不羡神仙。”其二云:“多事阿吾偶写真,元龙百尺近星辰。目明不欲穷千里,且看西山一角云。”诗意也是潇洒得很。《燕归来图》是用淡里画了西山远景,一燕在空际翱翔。他题诗云:“七千绕道莫徘徊,叶落金陵秋气衰。燕子南巢终是客,西山犹在好归来。”诗前小引云:“次溪世侄为客金陵,来函索画《燕归来图》,余知其意,并题一绝却寄。”这幅画疏落有致,诗更含有深意。他为先父画的《篁溪归钓图》,为舍弟仲葛画的《葛园耕隐图》,也把“归钓”和“耕隐”的情景曲为传出。
齐白石的作品《莲池书院图》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
老人曾为我的老师吴北江夫子画了《莲池书院图》为杨云史丈画了《江山万里楼图》,为宗子威丈画了《辽东吟馆谈诗图》,为赵幼梅(元礼)丈画了《明灯夜雨楼图》,为李释戡(宣倜)丈画了《握兰簃填词图》,都是由我转求,以文诗换得的。《莲池书院图》是因为北江夫子的尊人挚甫(汝纶)太夫子清末掌教保定莲池书院,所以画了此图,把莲池景物画得恰到好处。老人在画上题记云:“吾曾游保阳,至莲花池观莲花,池上有院宇,闻为挚甫老先生曾掌教、大开北方文气之书院也。去年秋,北江先生赠吾以文,吾故画此图报之,以补挚甫老先生当时未有也。”北江夫子得了此图,非常欣幸,回信给他说:“先君主讲莲池十有余年,北方文化,由此而开。生龄随传,钓游于此,至今一草一木咸萦梦寐,恨不通绘事,莫能图写,以寄吾思。何意屈劳椽笔,成此名篇,不独莲花藤蔓,千古常新,而先君教泽,俨然犹可想见,且得海内第一流大师润色描墓,良足永垂不朽。闿生尤当什袭藏示子孙,永为法矩,敬志先生之嘉惠于不忘也。不尽之情统由张生次溪代达。”此图此函,可说是一段文字佳话。《江山万里楼图》画的是冈峦起伏,水波无尽,危楼屹峙其中,气势极为雄伟。老人题诗云:“锦鳞直接长天碧,点点螺囊远黛昏。咫尺江山论万里,开窗都属此楼吞。”《明灯夜雨楼图》却是另一作风,画的是秋树迷蒙,小楼隐约,楼窗作淡绛色,明灯夜雨,一望可知。此图他画得很经意,三易稿始成,我得了他的弃稿留作纪念。幼梅丈在我留的那幅图上题诗云:“齐叟今之老画师,为我作画殊恢奇。画成自谓不得意,竟欲拉杂摧烧之。次溪爱画如性命,亟与藏弃勤护持。画幅虽残神韵足,元气纸上犹淋漓。残编断简等瑰宝,重之不啻敦与彜。珍赏装潢置高阁,远道索我题新诗。我储叟画张素壁,斑驳直欲惊蚊螭。两画规模略相似,是一是二滋然疑。世间万事幻影,畴为真赝畴成亏。诗成寄君当说法,此诗此画同支离。炎炎长夏辉晴曦,南窗展读清风吹。腐儒考古惯聚讼,质诸齐叟应轩眉。”《辽东吟馆谈诗图》和《握兰簃填词图》,点景布局也是高雅绝伦,老人也各有题诗。他向我说,这几幅画都是他精心结构而成,是他生平得意之笔。
齐白石寄张家信的实寄封,左下是齐老人地址的红字印章·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
1933年前后,我在北平研究院工作,编《天桥志》。老人对我说:他1919年定居北京之初,住在龙泉寺,卖画刻印很是清闲,日长无事,就常到天桥去消遣,对于天桥一带的掌故和景物,他都知之甚详。1917年,曾有商人鸠资在先农坛的东坛根,凿池引水,种稻栽莲,辟作“水心亭”商场,设有茶社、酒肆、落子馆等娱乐场所。沿河筑长堤,夹岸植杨柳,中峙一楼,是用席木构成,建筑虽很简陋,而四面玻璃窗扇,光净明亮,可以远眺。东、西、北三隅各建草亭,八角、六角、三角,形式各异,很为别致。环亭都是流水,上跨木桥三座,桥身很高,小船可以通行其下。西堤北堤,设有木栅门,购券始得入内,夏日倒是消暑妙境。后因遭了火厄,未曾修复,其地售归电车公司“水心亭”之名遂如昙花一现,不复可寻。事隔多年,这个地方我已有点模糊老人却记忆得很清楚。他说:水心享有两座比较好的落子馆,一座名叫天外天,另一座叫藕香榭,他同易实甫(顺鼎)是常去听大鼓书的。他还说:天桥的酒肆,别看它规模小,倒是很有名的。前清乾嘉年间,黄仲则(景仁)、洪稚存(亮吉)、武虚谷(亿)、张船山(问陶)等,都曾酣饮于此,各家的诗集中,皆有述及。我当时为给《天桥志》搜集材料,屡次访问天桥,老人也趁便同我去过几次,在茶社憩坐,在酒肆小酌,也曾在落子馆看过杂要。我见他玩得很有兴味,便向他建议:“何不画图纪念?”他说:“从前张船山画过《天杯春望图》,近人陈师曾也画过《天桥买醉图》,似可不必续貂了。”我陆续写了好几种关于天桥的文稿,都曾给他看过,他提出了一些意见,我都采纳了。(未完待续·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齐白石书画院)
注:以上图文节选自讲座《少白公子趣说齐白石》 主讲人:汤发周
甲辰年 【龙年】编撰于华东上海齐白石书画院(上海浦东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