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苦禅谈齐白石有苦学苦练辛勤劳动的精神,上海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会长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

少白公子趣说齐白石 2025-02-08 13:55:15

世上曾有齐白石,余墨尚存人世间。

若问余墨哪里求,白石山堂少白处!

白石山堂是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全资子公司:是目前收藏齐白石作品最多的一家书画院,全权负责齐白石文创、齐白石风尚等品牌的创立与发展致力于对齐白石书画、艺术、篆刻鉴定及拍卖等资产进行内容挖掘、体系梳理、产业推动、业态创新、价值观重现等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打造基于齐白石文化艺术的产品创新平台的重要环节。

李苦禅和齐白石在一起(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展览(齐白石版权拥有者)·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

白石老人杰出的艺术成就是从苦学苦练、艰苦奋斗中得来的。由于老人坚强的毅力,七八十年来辛勤劳动如同一日。在长期的苦练中,终于使一个由贫苦农家出身的木匠,逐渐培养成为杰出的人民艺术大师。白石老人经常以这样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要求自己,和教导他的学生。

记得在十几年前,有一天我到白石老人家里去学画虾,我想找到学画的“窍门”,幼稚地问老人家:“怎样才能把画画好?当时,他幽默地微笑着慢慢地回答说:“要每日作画,不教一日闲过!”说完,老人看了我一眼,怕我不能体会,又把这句话庄重地重复了一遍。等到教我画虾之后,老人躺在藤椅上,慢慢地对我讲述了他数十年来学画的艰苦过程。最后又说:“人家都喜欢我画的虾,可是,这几笔虾也是经过几十年长期工夫才能得其精神的!”这一幕直到今天我还记得很清楚。那时,我非常感动,不过对于这句“学画的窍门”体会是很肤浅的。十几年来,不断受到老人的教导,才逐渐真正体会到老师这句话中的意味,同时,也才感觉到老人家的一笔一墨来处都是非常不易了。

▲齐白石作品《鸡冠花蜻蜓》·(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展览(齐白石版权拥有者)·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

白石老人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家,在那种极端贫困的环境里,求生尚且困难,当然更谈不到学习绘画了。但是,由于老人有坚强的意志和学画的决心,在数岁时就已经开始用废帐簿和习字纸作画了。自然,兴趣和愿望是很难得到满足的。十一岁时,为生活所迫开始学木工,白天劳动晚上练习绘画,常常直到深夜还不休息。十五六岁,改做雕花细木工,为找花样,有空便从事临摹,唯一的稿本是一套《芥子园画传》,这是他正式学画的开始。二十岁后,他已成为雕花名手,并且也兼作画工,学会了国衣冠像。由于老人有惊人的天才,所画的人像非常传神,而且能够表现从纱衣里透露出袍褂上的花纹来,所以找他画像的人渐多。这时,他的作品才开始在社会上流传,从而生活也比较富裕起来,有能力购买多种画谱,有机会接触到私人藏画而正式进行真本临摹了。

他四十岁以后,虽然经过多年的苦学苦练,已经能掌握了笔墨技巧,但是,为了获得艺术上创造性的条件,曾五次出游南北名山大川,走遍了半个中国,进行写生,体验生活,每次出游归来,都要闭门读书、作诗、整理画材,异常勤奋。老人五十岁时,作品的风格已经大变,经过四十年的艰苦奋斗,艺术成就已经到了成熟阶段,自成一家了。五十岁左右的作品,往往用笔很少,用色较谈而能形神兼备,气韵也生动了。这时老人的绘画艺术已经融化了八大山人的笔盈趣味,所以,他对这个时期的作品特别珍视。

▲齐白石作品《秋梨细腰蜂》·(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展览(齐白石版权拥有者)·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

我藏有白石老人早期画的一张非常成功的作品--在一个已经成熟的秋梨上,落着一只细腰蜂。秋梨已经熟透了,也许是被风一摇落在地上,一只细腰蜂被梨香所吸引,飞来刚刚落在上面休息,跃跃欲动。这幅小画内容十分简单,只几笔,也没有颜色,但却非常生动。画家把大自然极平凡的一瞬间描绘出来了、所以,有着丰富的生命力。细揣摹,两笔淡墨一抹,就勾出了梨子的形象,再用较深墨加点,就画出了梨斑,墨点随水分扩散就有秋梨熟透的感觉了。然后用较干浓墨中锋一笔,画出来细而圆的梨柄,收笔时稍稍一顿,说明梨柄上端较粗而有节。在梨上,这只蜂画得更妙,只是重量几笔钩描,就抓住了细腰蜂的形象。最生动最难画的是两只触角,一上一下跃跃地挥动着,时时准备着要飞去的样子。有些人自从看过这张小品后,始终不忘,可见它真有一见难忘的感染力量。

六年前,我拿这画给白石老人看,他很得意,认为在笔量上、在趣味上都与八大山人不相上下,立刻在画上题道:此白石四十后之作,白石与雪个同肝胆,不学而似,此天地鬼神能洞鉴者,后世有聪明人必谓,白石非妄语。题后又对我解释:“四十岁以后,虽然经过多年的苦学苦练,已经掌握了笔量技巧,但是,为了获得艺术上创造性的条件,随时注意对鸟兽虫鱼进行写生,体验生活。所以,四十岁以后才能画出和八大山人比美的作品来。这幅是在家多写生。我在借山馆后亲手接梨树三十余株,每到中秋,梨重约有一斤,香气四溢,味甜如蜜,每日必去树下吃梨,因而画得此稿。”这段教言只能记得大意。从而了解画家得到一幅成功的杰作,是在生活中经过千锤百炼才得来的。

▲齐白石作品《梅花》·(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展览(齐白石版权拥有者)·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

白石老人五十岁左右的作品,往往用笔很少,用色较淡,但形神兼备,气韵十分生动。这时老人的绘画艺术,已经融化吸收了八大山人的笔墨趣味,描绘自然界中的景象,自成一家了。这个时期,老人的艺术虽然造诣已经很深,但是他并不因而满足,每日仍然不断地临摹、写生与创作。几年之中,变化很大,他五十七岁在一张作品上题道:“余自游京华,法大变,即能知睡者多不认为老萍(白石)作也。”这十年(五十五岁到六十五岁左右)的苦练,是老人艺术上的大跃进,变化很大,所以,七十岁以后,他的手法更精进了,常用极简练的笔量,鲜明的色彩,对比地描绘各种事物,给人以明快、健康、磅礴的感觉。无论是虾、是蟹、是小鸡、是牡丹、是菊花、是牵牛花、是荷花、还是大白菜,在每幅作品中,都可以看出白石老人经过辛勤的劳动、长期锤炼创造出来的惊人的笔屡技巧。他自己也说:“予之画稍可观者,在七十岁先后。”白石老人的画,所以能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奥妙无穷的杰出成就,正是和他七八十年来辛勤不倦、苦学苦练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齐白石作品《葫芦》·(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展览(齐白石版权拥有者)·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

白石老人自定居北京四十多年来,除了特别重大缘故外,几乎没有一天不作画。即便某种原因,一天未能动笔,第二天也要补画的。记得在他八十五岁那年,一天,老人上午连画四张条幅,一直画到吃午饭时还不停笔休息,本来已经很累了,可是仍要再画一张。画完这张上面题道:

昨日大风雨,心绪不宁,不曾作画,今朝制此补充之,不教一日闲过也。

当时,我看到老人家这种热爱劳动、严格要求自己的精神,非常感动。

老人家也常以“老而不衰”的精神自豪。在他八十五岁那年,我向老人问候。他当时题了一首绝句作为回答:

铁栅三间屋,笔如农器忙,

砚田牛未歇,落日照东厢。

意思是说,他在有铁栅栏的画室里,作画好像老牛耕田一样忙,一天到晚还没休息,可是太阳已经快落了。这首自嘲诗形容自己热爱劳动的精神是始终一贯的。这种精神也正表现了我国人民热爱劳动的高贵品质。

解放以后,白石老人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及人民的敬爱,感到非常高兴。在和平安逸的环境里,老人虽已年高九十多岁,却仍然不断辛勤地劳动着,并为保卫世界和平的神圣事业而创作着。这种特殊坚强的毅力、辛勤劳动、七八十年来如一日的精神,是非常惊人的,也是古今中外所少有的。我们应该向白石老人的长期苦子、辛勤劳动的坚韧性和创造性学习。不仅是画家应该这样,做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劳动者都应该这样。(未完待续·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齐白石书画院)

注:以上图文节选自讲座《少白公子趣说齐白石》 主讲人:汤发周

乙巳年 【蛇年】编撰于华东上海齐白石书画院(上海浦东总院)

0 阅读:0

少白公子趣说齐白石

简介:专注于研究齐白石文化及传播书画艺术3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