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印度拒绝了一款来自中国的无酒精啤酒,理由是PH值超标,这让人不禁想问,食品安全的背后,是否隐藏着保护本国产业的算盘?
更有意思的是,这并不是个例,印度频频对进口食品“说不”,究竟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继续往下看,或许能揭开这场贸易争端的真相。

近日,印度食品安全和标准局(FSSAI)拒绝了一款来自中国的无酒精啤酒,原因是该产品的PH值严重超标,无法满足食品安全标准。
虽然无酒精啤酒在国内外都是一种相对成熟的饮品,但是在进口国的检验中却屡屡出现问题,这不禁让人想起之前印度拒绝进口的一款来自日本的茶包。
这款茶包之所以被拒,是因为其中含有一个未被印度食品安全和标准局批准的成分。

而来自土耳其的新鲜红苹果也因为保质期太短而遭到了拒绝,印度方面表示,新鲜水果的保质期至少要在7天以上,而土耳其出口的新鲜红苹果只有3天的保质期。
印度食品安全和标准局近期发布的警报显示,除了上述国家的食品外,来自斯里兰卡、土耳其、孟加拉国等国的部分进口食品也因未满足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而被拒收,其中包括苹果、坚果、酒类饮料、海苔等多种食品。
印度做法引发争议对于印度频频拒绝进口中国的食品,有媒体分析指出,印度此举表面上是为了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实际上却隐藏了保护本国相关产业发展的深层次动机。

尤其是中印两国之间的贸易逆差问题一直困扰着印度,最新的数据表明,印中贸易逆差已经高达850亿美元,这让印度不得不想方设法缩小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差距。
虽然此前印度当局已经表示要加大对本国相关产业的支持力度,以提高其竞争力,但是显然这一做法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因为长期依赖进口而导致本国产业发展停滞。
试图通过拒绝进口来保护本国产业发展显然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即便其表面上是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安全,但是实际上却可能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根据印度《食品安全和标准规定(进口)》第14条第1款规定,食品安全和标准局有权对进口食品发布安全警报通知。
今年5月,来自斯里兰卡的肉桂花蕾就因未获批准而被拒收。可见,印度对于进口食品的监管向来都是非常严格的。
但是如果过于强调食品安全,而忽视了公平竞争原则的话,那么印度本国消费者可能会为此买单。

提升本国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才是保障消费者利益的关键,不能仅仅依靠对外严格的标准。
红鑫科技社总结印度这种做法确实让人觉得有点儿复杂,表面上是在保护消费者,其实背后却可能是出于保护本国产业的考虑。

这样的政策到底是对是错,大家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也别忘了点赞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