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北宋末年,山东那旮旯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土匪强盗到处乱窜。病恹恹地躺在床上的宋江,心里打定主意要为百姓争取个公平正义。就这样,他费了一番心思筹划,拉拢了一群志同道合的豪杰,在江南的梁山泊弄了个以“替天行道”当作信条的根据地。
梁山泊的口号那是相当得人心呐,好多追求自由、痛恨腐朽统治的年轻后生都争相来入伙。刚开始的时候,就只有36人的一小股队伍,没过多长时间,就壮大成了有108位武艺高超的头儿以及好几万群众的大势力。他们专干打家劫舍的事儿,拿下一个县城那是轻而易举。“官府把人欺负得太狠了,打家劫舍的才是英雄好汉呢!”在老百姓的心里头,他们就是那传说里的天下头号豪杰。
当地官府压根拿梁山泊没办法,只好向朝廷上书请求支援。皇上呢,就派了有名的将领高俅去剿灭这帮土匪,可他太轻视对手,盲目应战,最后落得个大败的下场,灰溜溜地回去了。这一来,梁山泊的名气那是更大了,简直成了天下没有敌手的存在。
当梁山泊搞得风生水起、名声大噪的时候,宋江却偷偷地跟朝廷的高官进行私下联络,打算带着大伙接受招安,向朝廷投降。
“招安之后,便能称王称霸,能当官发财,还能过上安稳日子,这有啥不好的呢?”宋江以极具诱惑的话语,向大家勾勒出招安之后的美妙景象。
那马麟、武松、李逵等好汉心中甚是不平,他们上梁山,为的是个大义,是个理想——劫富济贫,代天行道。
眼瞅着兄弟们闹起了分歧,山寨里再度生出纠纷。林冲、鲁智深这些想要保全自身的人,瞧着情况不太对,也都劝宋江早点接受招安。
“大哥啊,咱这些受神仙庇佑的好汉们,说到底也不是钢筋铁骨,照样会生病,会变老。要是招安了,咱还能享享福。要是再这么拖着,我觉着梁山泊早晚得玩完。”
一番争吵没啥结果,考虑到山寨的前途命运,宋江最终还是下定决心,带着众兄弟去拜见将军了。
眼瞅着大局已定,没啥挽回的余地了,性子急躁的马麟和武松也只好暂且把这口气咽下去,跟着宋江一块儿下了山。
他们压根儿没意识到,招安不过是个开头罢了,接下来梁山好汉得遭遇各种各样的磨难,说不定还会稀里糊涂地丢了性命……
宋江领着梁山泊众人归降,这让不少读者深感惋惜。这不禁让人琢磨,如果当年宋江铁了心不归顺,那梁山最后的结果又会是怎样呢?他们难道真的就能够称王称霸了不成?
仔细琢磨一下,宋江的那种选择好像在当时的那种环境中是必然会出现的。为啥这么说呢?头一个原因就是,梁山的状况挺艰难的,里边有各种问题,外边又有不少麻烦,要是不投降的话,那肯定得完蛋。
【一、军力悬殊难敌正规军】
梁山泊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其武装力量虽说不弱,然而和北宋的正规军队相比,还是存在着显著的差距。
据史书记载,北宋军队在最为强盛的时候,人数达到了22万之多。这当中呢,还没把地方的武装力量以及临时招募的民兵算进去。再看梁山泊,在其发展到最鼎盛的时期,也不过才3到6万人,而且这里面大多是临时聚集起来的农民和普通百姓。要是把他们和正规军相比,不管是在装备方面,还是训练以及作战经验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距。
在一回回和官军的对战里,梁山泊老是靠着地形之利以及奇袭的策略得了好处。要是官军调遣大量兵力进行围攻,那后果可就严重了。梁山虽说山势险要,但也不是没法攻克。官军能够在四周搭建营寨,一圈圈地围住,用不了一个月就能截断梁山的粮食通道。就算梁山的人再英勇,也难以长时间支撑下去。
老是跟朝廷对着干,那耗费可不得了,梁山泊的军饷和弹药都得靠抢才能攒下。要是碰到难题了,那立马就会变得很被动。刚开始的时候,他们或许还能靠着周边村镇的帮忙勉强撑一阵子,可要是和朝廷僵持的时间太长了,周围的老百姓自己的家都不一定能保住,哪还会愿意冒险去帮他们呀?
就像林冲讲的那样,哪怕他们是“受神仙庇佑的好汉”,那也没法儿扛住大军一轮接一轮的攻打。要是不招安,梁山早晚会被官兵的刀剑给灭了。眼瞅着死对头就在跟前,投降求和才是唯一能活下去的办法。
【二、内讧不断难以团结】
大伙都知道,梁山泊那儿汇聚了各种各样的人,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这样一来,产生矛盾也就不奇怪了。
就拿鲁智深和朱武来说吧,他俩互相瞅对方不顺眼;宋江一心想着招安,可武松、李逵这些人呢,却更愿意接着抗争下去。
林冲和鲁智深都是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他们并非主张投降的“明哲保身派”。林冲、鲁智深等义士坚决不愿屈服,他们心怀正义,主张与不公抗争到底,绝不轻言投降。
虽说表面上众人还维系着那层表面的和谐,可这些差别在不少问题上都会激起争执。林冲跟武松老是因为作战的策略争个没完没了,这俩人都性子直爽,把宋江搞得很是烦恼。
要不是宋江有能耐,善于谋划,恐怕梁山泊早就散伙了。
这么一个繁杂且融合的组合,其内部矛盾难以长久维持稳定。在梁山上的生活,正如林冲所言:“今天去打猎,明天去打鱼,后天分金银。”虽说挺快活,可众人终归是各有心思,能够团结一心的时间必然不会太长。
要是因为利益分配闹掰了,梁山泊就得散伙儿。到那时候,没了集体的劲儿,单股的小力量很快就会被官军给收拾了。要想捡条命,唯一的出路就是赶紧投降,好保住点儿实力。
【三、社会环境不容反抗】
咱得把当时的社会环境也琢磨琢磨。那宋代啊,王朝专制越发厉害了,文字狱搞得士大夫们一个个都不敢吭声,谁也不敢公然跟朝廷对着干。而梁山泊呢,在当时算是少有的反抗势力了,说是“捣乱”吧,可说到底也就是规模不大的乡村起义罢了。
要是梁山泊一直跟朝廷对着干,那肯定会让社会变得不安定,那些文人学士也会指责他们是“谋反”。到了那个时候,声讨的浪潮肯定会特别猛烈,梁山泊将会陷入一种前所未有的、被舆论孤立的困境当中。
那北宋王朝定会全力出击,非要将这股“扰乱太平”的忤逆势力给剿灭不可。到时候,朝廷和民间肯定会惶恐不安,每个人都会感到不安和危险,谁又还敢伸手帮忙呢?
不得不说,不论是从军事力量方面,还是就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而言,梁山泊都没有能够长久抗衡中央集权的能力。选择投降招安,以此避免出现更多的生命伤亡,这其实是宋江在这样的形势下所做出的一个明智之举。
不过咱们得明白,宋江的这种选择,恰恰表明他心底里还是对宋朝王室忠心耿耿,压根儿就不想把这个腐朽的统治给彻底推翻,说不定这就是梁山泊最后以失败告终的一个缘由呢。
一个农民起义队伍,要是仅仅为了一时之需而跑到山里躲避世事,那最终肯定避免不了失败的结局。只有大胆地彻底反抗封建专制,将全国人民从压迫中解放出来,并且把时代进步思想当作指引来汲取,才有可能打造出一个全新的局面。
哎呀,那以宋江带头的梁山好汉,说到底他们本质上是来自封建士大夫阶层的,理想主义的味道可比革命意识浓多了,一直都没能切实地把旧秩序给推翻咯。
宋江他们或许出发点是不错的,期望能有个公正贤明的政府。然而,他们的能力终归是有限的。指望一个昏庸腐败的皇帝变得政治清明,还不如自己把他推翻,建立一个新的政权来得靠谱。但他们办不到,也压根没可能办到,毕竟他们骨子里还是这个王朝的百姓。
【结语】
那么,宋江决定招安,这既让梁山逃过了即刻覆灭的劫难,可也使得梁山泊必定会在那腐朽的封建社会里逐步衰败。这样的结局,虽说令人惋惜,但也合乎情理,它反映出了一个时代的局限性,同时也造就了这部流传千古的名著所具有的历史意义。
在广大人民群众心里,梁山泊就算失败了,那也是光荣的。大家不会埋怨宋江的软弱,而是会把梁山好汉不惧强权、充满激情地奋起反抗的模样牢记在心里。说不定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先辈们的流血和付出,后来的人才能在更为有利的形势下继续努力拼搏,最终踏上通往自由平等的光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