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岁老翁纳小妾,苏东坡写了一首诗调侃,没想到被后人嘲笑千年

施俊灵犀说事阿 2025-02-20 13:38:40

苏轼的一生可谓是浪荡不羁,他向来都不把那些所谓的“传统规矩”放在眼里呢。在他的行事风格当中,常常会做出一些豪放不羁的事儿来,全然不受常规约束,就这么随性而为,活出了属于他自己的独特风采。

话说在某一次的婚宴场合当中,有这么一件事儿。他呢,居然瞧见了一位已经八十岁高龄的老头儿,在这把年纪居然还迎娶了一位年轻的小妾呢。这场景,可把他给惊到了,一时间心里实在是难以接受这样的情况。于是呢,他就通过写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啦,还专门为此写了两句诗来吐槽这件事儿呢。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这么一次吐槽的举动,居然最后演变成了流传千古的名作。

忘年之交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有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那便是苏轼啦。大家都知道李白那豪放的风格是非常出名的,可要是论及豪放程度呢,历史上的苏轼甚至比李白还要更胜一筹呢。苏轼的豪放之情在其诸多的诗词作品以及为人处世等方面都展现得淋漓尽致,真可谓是豪放派中的佼佼者,其豪放的特质在历史上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记呢。

有这么一个人,他年少的时候就已经声名远扬了。可谁能想到呢,就因为和王安石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争吵,结果遭遇了一系列的变故。他不但因此丢掉了自己所担任的官职,而且在这之后,情况更是糟糕,甚至差一点儿就死在了监牢里面。

在一众好友齐心协力将他解救出来之后,他却还是按照自己原来的那一套行事,完全不顾及之前的状况,继续保持着我行我素的做派,丝毫没有因为被解救这件事而有所改变。

据他所言,被皇上贬黜这件事可不是他能说了算的,那得由皇上决定呢。不过呢,这日常生活可就是他自己能做主的啦,他想怎么消遣、怎么玩乐,那就全凭他自己的心意咯,别人可管不着呐。

他会这般狂放不羁,其中一个原因或许是和苏轼的家室以及成长经历存在关联。

要知道,有这么一个人,他,和大名鼎鼎的李白是有相同之处的哦,这个相同之处就是他们都出生在巴蜀那块地方呢。

这片地区是被崇山峻岭环绕起来的,正因如此,生活在这里的百姓幸运地远离了那些战乱纷争。而且,这里属于四川盆地,有着十分富饶的土地呢,凭借着这样优越的条件,百姓们完全能够实现自给自足,不需要依靠外界,靠着本地的资源就可以满足自身的生活所需啦。

因此,生活在这儿的人们从一出生就带着一种较为乐观的天性呢。他们似乎生来就对生活有着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各种事情,往往能以乐观的视角去看待,这或许是这片土地赋予他们的独特气质吧,总之,此地的人们骨子里就透着那份乐观劲儿。

另外要提到的是,苏轼诞生于一个士大夫家庭之中哦。在他的家族里,祖上好几代人都担任着官职呢。而且,他的父亲更是在皇帝身旁担任着重臣的角色,深受皇帝的倚重与任用。

要知道,苏轼和其他历史上的文人是有所不同的。他打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呢,在他幼年时期,生活富足,吃穿不愁,根本就没有体会过什么叫做“愁苦”,压根就不晓得“愁苦”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情况。

在他刚刚遭受贬谪的时候,他的父亲在朝廷当中是拥有一定话语权的。也正因如此,就连他的弟弟苏辙,都能够较为顺利地开启自己的仕途之路,进入官场。

与此同时,由于他在少年时期就已经声名远扬了,所以很早就拜在了北宋文学大家欧阳修的门下,成为其弟子。

在那个时候,欧阳修在翰林院那可有着极高的地位呢,简直可以说是翰林院的头号人物啦。只要他张嘴说上那么一句话,那可不得了,数不清的学子们都会纷纷出声来应和他呢,足见他当时在学子们心中的影响力是多么的大。

另外要知道,在北宋那个时期啊,实行的是重文轻武的政策呢。在这样的政策之下,文人所处的地位那可是相当高的哦。

在过去的某些时期,当时的皇帝相对而言还是比较仁慈的呢。就比如说吧,要是有文臣在言语上表现得不太恭敬,甚至有些出言不逊的情况,也不会出现像在明清时期那样严重的后果哦。在明清时期,一旦发生类似文臣言语不当的事儿,那可不得了,往往动不动就要牵连到这个人的九族,让众多亲属也跟着遭殃,而且当事人自己也会因此惹来杀身之祸。但在之前提到的那些时候呢,皇帝对待文臣言语方面的过错,处理方式可就没那么严酷啦。

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之下,苏轼渐渐养成了一种“直性子”的性格特点。每当碰到那些不公平的事情时,他总会忍不住要“吐槽两句”,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说出来。

曾经有一回,一位相交已久的老朋友忽然给他送来了一张请帖。

苏轼为何会将其称作“老”友呢?这其中的缘由着实令人好奇,到底是怎样的情况使得苏轼给出了这样一个带有“老”字的称呼呢,实在是有待探究一番呢。

之所以提到这个人,是因为他名叫张先,要知道,他可比苏轼大了五十多岁呢。

张先与欧阳修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他们可都是极具才华之人呢。而且,两人还同样身为朝中的大臣,肩负着相应的职责。不过呢,这张先在性格方面就像个老顽童似的,特别有趣,和人们印象中那种严肃刻板的大臣形象还真不太一样呢。

他们二人,是经由欧阳修的引荐才得以相识的呢。从那之后,两人就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成了忘年之交,即便有着年龄的差距,也完全不妨碍他们彼此间真挚的交往。

苏轼原本心里想着,这送来的帖子要么是为了恭贺寿辰的,要么就是邀请去一同赏花并且饮酒作乐的那种帖子。

当门童把东西拿给他看的时候,他一眼就瞧见了那帖子。那帖子的颜色居然是鲜艳的大红色,特别醒目。再仔细一瞅,上面还工工整整地写着一个大大的“喜”字呢,看着就透着一股喜庆劲儿……

老夫少妻

苏轼心里头是有那么一丝不解的,不过他也没太把这事儿放在心上。心想,说不定人家这是儿子要办喜事结婚呢,也不是没这种可能,所以就没再多琢磨了。

就这样,他吩咐下人精心包了一个鼓鼓囊囊的大红包,接着便应下邀请,动身前往张府去参加那场热热闹闹的婚礼了。

那时候正好是初春时节,你瞧那张家的府邸里头,到处都是张灯结彩的,一片喜庆热闹的景象呢。特别有意思的是,就连那些栽种在院子里的梨树也没能“置身事外”哦。梨树上面开满了雪白雪白的梨花,本就十分好看了,可张家的下人们还特意用鲜艳的红绸缎把梨树给包裹了起来,远远望去,红白相间,倒也别有一番景致呢。

苏轼来到张府之后,便瞧见了好些朝堂上的同僚。众人相聚一处,兴致勃勃地畅聊起天下间的诸多趣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甚是融洽,在这般欢快的氛围里,时间仿佛长了翅膀一般,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让人感觉过得格外快呢。

有一点挺奇怪的,他都已经在这里待了半天啦,可从头到尾都没见到这家的主人张先呢。这情况,让他心里不禁觉得,自己这位老朋友似乎有点不太周到,显得有些失礼了呢。

难道说今天结婚的那个人是他?看他忙得哟,竟然连招待客人的时间都腾不出来呢。

一直等到夜幕降临,外出迎亲的队伍这才慢悠悠地回来了。

瞧,在那一片热闹非凡的场景里,众人的喝彩声此起彼伏,敲锣打鼓的声响更是震天动地。就在这样欢快的氛围当中,有一对新人呢,他们彼此相互搀扶着,步伐缓缓的,一步步朝着府门的方向走去。而后,在周围众人热情的拥簇之下,这对新人又顺利地走进了大堂之中。

在当时的场景中,苏轼所处的位置很是不利,他被挤到了最外面的地方呢。就因为这样,他想要看清楚那对新人的面庞可就太难啦,根本就没办法看清。

当新娘跨过了火盆,接下来便要进行拜堂这一重要环节的时候,苏轼这才从人群之中奋力挤了进来。

在古代的时候,男女成婚可是有着特定的讲究哦。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啦。啥叫“父母之命”呢?就是说男女双方的婚事得由父母来做主决定,父母同意了,这婚事才有了基本的前提呢。而“媒妁之言”呢,就是得有专门的媒人在中间牵线搭桥,传达双方的情况,有了媒人的说和,这婚事的流程才算是走得起来。而且,古代成婚还有一个重要的仪式环节,那就是拜堂啦。在拜堂的时候,新人要拜的可是“父母高堂”哦。这“父母高堂”指的就是新人双方的父母,通过庄重的拜堂仪式,向父母表达敬重之情,也象征着从此正式开启了新的家庭生活呢。

最终,苏轼留意到了一个情况,只见那高堂之上,有两个座位是空荡荡的,上面并没有人坐着,就那样空空地摆在那里呢。

随后,他的目光便落在了本应坐在“高堂”那个位置上的张也身上。只见张也此时顶着一头如雪般的白发,身上穿着一袭鲜艳的红袍,正和新娘面对面地站在那儿,彼此静静地相视着。

要知道,对面的那位新娘才刚刚年满十八岁。你瞧她,面色透着红润的光泽,整个人正处在青春年少的美好阶段呢,充满了朝气与活力。

这可着实让苏轼大吃了一惊,惊得他下巴都差点掉下来了。他是怎么也没料到,自己的这位老友居然能干出这样的事儿来呢。

通常要是呈现出这样的画面,那就必然会伴有“强迫”方面的情节出现。

不过呢,苏轼在观察的时候察觉到了一个情况。就是那位刚刚成为新娘的少女,当她看向身为老翁的张先的时候,眼神里满满当当都是爱慕之情呢。苏轼看到这一幕后,心里觉得挺有意思的,于是,他还特意私下里去做了一番询问了解呢。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两人啊,那可是完完全全的两情相悦呢。在整个过程当中,根本就不存在哪怕是半点强迫新娘出嫁或者是迎娶的那种行为,完全就是你情我愿,双方都是真心实意地愿意与对方携手相伴呢。

在完成了拜天地的仪式之后,新娘就转身回到那喜庆的婚房中去了。这时候再看张先呢,他身着一身鲜艳夺目的大红袍,整个人容光焕发的。只见他和一群前来道贺的好友们围坐在一起,大家相互之间不停地推杯换盏,把酒言欢,那场面真是热闹非凡,而张先在其中更是显得意气风发,好不得意呢。

酒已经喝过了好几轮,这时候啊,在场的众人开始起哄闹着玩呢。只见那张先老先生,他缓缓地轻抚着自己那一把长长的白胡须,就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当场就挥笔写下了一首诗作。

瞧,他在运用数字方面可是相当巧妙呢。就说“八十”和“十八”这两个数字吧,到了他手里,那运用得可真是恰到好处。而且,他还说出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就是这两个数字所代表的年龄,两人之间其实就只隔了一个“花甲”哟。所谓“花甲”,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六十年,这么一说,是不是感觉这数字的运用既巧妙又很有趣味呢。

当这首诗被展示出来的那一刻,瞬间就博得了在场所有人的齐声喝彩,那场面,真可谓是热闹非凡,大家都被这首诗的精彩深深吸引,纷纷给予高度的赞赏,喝彩声顿时在整个场地里响了起来。

当时的苏轼啊,酒意已经涌上头来,只见他缓缓站起身,带着几分醉意又透着些许热情地说道:“在老友这大喜的新婚之夜,小弟我也就不讲究那么多啦,心里头实在是按捺不住,也想即兴作上一首诗呢……”

梨花压海棠

当苏轼说出那番话之后,立刻就引发了其他人的不高兴,惹得他们心中满是不满的情绪。

用现在流行的说法来讲,人家秋雅在办婚礼呢,你在那儿又是唱歌又是跳舞的,这到底是在干啥?

然而,张先对此却全然不在意,还兴致勃勃地表示,今儿个心里头高兴着呢,让苏轼尽管畅所欲言,想说啥就说啥,不用有任何顾虑。

苏轼当时手持着酒杯,他先是借用了前人张先所写的内容作为前面两句,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接下来的后两句情况却陡然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这样两句:“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瞧,张先的头上早已布满了白发,那一头白发,就如同那满树盛开的梨花一般,一片洁白的景象呢。而与之相对的新娘,脸上泛着羞红的色泽,那模样恰似那还含苞待放的海棠花,透着一种娇羞又动人的韵味。

特别是当说出那个“压”字的时候,它其实是带着那么一点儿戏谑的感觉的。要知道,当时可是新婚之夜呢,大家都处在一种微醺的状态下,而这个“压”字在这样的情境里出现,真的是再合适不过啦,就仿佛是恰到好处地契合了当时那种既喜庆又带着些许轻松调侃的氛围呢。

苏轼把一首诗吟诵完毕后,当场就引得众人纷纷喝彩起来。

话说当时啊,张先心里那叫一个高兴劲儿,简直没法说。只见他满脸笑意地招呼着众人,让大家伙儿接着尽情地喝酒,好好热闹热闹。而他自己呢,则是先一步回到了婚房之中,准备和新娘去好好享受那属于他俩的恩爱甜蜜时光啦。

张先之所以没有恼怒,原因在于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本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风流才子”。

他这一辈子,对于“名利”方面着实没有过多的向往与追求呢。相反地,倒是常常出没在青楼花坊这些地方,成天和那些女子们你来我往,谈着情说着爱的。

所以呢,他所创作的那些诗词,其中的大部分都是专门为歌伎而写出来的哦。

在他的观念里,爱情这东西呢,就应当是那种能让人抛开所有顾虑的存在。就是说,一旦陷入爱情当中,就不用去顾忌太多其他的方面啦,应该可以毫无保留、自由自在地去感受和对待这份感情。

在同一时期,存在着这样一位词人,他对青楼之地颇为流连,常常出没其中呢,这位词人就是有着“奉旨填词”之称的柳永啦。

所以呢,在后世的时候,人们常常会把这两个人放在一块儿进行谈论、比较,就好像他们俩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值得大家同等看待、一起提及呢。

日子久了之后,苏轼也受到了他们那些想法的影响。在苏轼被贬黜到杭州期间,机缘巧合之下,遇到了一位年龄大概在十五六岁的歌女,她名叫王朝云。

有这么一个人,他对一个女孩子特别喜欢。那个女孩子身处青楼之中,他呢,就想办法把她从青楼里赎了出来,然后让她留在自己的身边,以便能时时相伴呢。

等到她年满十八岁的时候,就正式与她成婚了,并且将她纳为小妾。虽说王朝云在苏家的身份是妾室,不过苏轼对她可没有丝毫的轻视之意。

苏轼与王朝云曾相伴度过了相当漫长的一段时光,二人宛如神仙眷侣般恩爱和谐。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王朝云终究还是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她离世之际,苏轼悲痛万分,忍不住放声痛哭,那哀伤之情难以言表,足见苏轼对王朝云感情之深厚。

有这样两个人,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向大家展现出了一种特别的爱情,那就是跨越年龄限制的相爱模样。而有意思的是,到了后世呢,不少人只要一碰到那种男方年纪比较大、女方年纪相对小的老夫少妻的情况,脑海里就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与之相关的某一首诗来。

你知道吗?苏轼曾随手写下了一篇类似“吐槽”的作品,就因为这篇作品,张先在之后的千年时间里,一直都背负着一些不太好的名声,就好像是被骂了整整千年呢。

要知道,所处的历史阶段不一样,情况也就大不相同啦。就好比有些行为,在咱们现在看来,那简直就是“有悖人伦”,完全没法接受的。可是呢,放在当时的那个历史时期,这些行为却是很平常的,大家都不会觉得奇怪,见得多了也就习以为常啦,这就是因为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差异。

历史毕竟已经成为过去式了,它就那样留在了岁月的长河之中,再也无法更改了呢。既然如此,我们又何苦要为那些已经发生过的事儿而气冲冲的。过去的就过去了嘛,再为此动气真的是大可不必啦。

那么,其实是没必要因为这首诗就去对前人破口大骂的。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比较妥当的做法是先去好好了解一下当时所处的那段历史背景,等对这些情况都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再去做出相应的评判和决定也不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