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最“坑爹”的三大枪械:瞎拼乱凑的南部十四,美军还以为是“东方的鲁格”

历史杂谈驿站 2022-04-04 11:19:11

作者:二战靓妞(未经允许,请勿复制全文搬运!)

日俄战争后,日本陆军在亚洲逐渐变得“骄狂之极”起来。不过说实话,我们如果回头看看当时日本步兵手里的那些轻武器,却一点也不觉得它们有多先进。到了二战初期,日军之所以能在亚洲一度“所向披靡”,主要还是因为:亚洲其它国家的军备更落后。

日军陆军(日本海军当时算得上是世界一流水准)的武器装备水平,当时也只有在亚洲区域找一找优越感了。后来,当日军遇到苏美这样的军事强国时,他们便马上被对方打回了原形。

日军的重型武器装备先不说,就他们手里的那些步枪和机枪等轻武器,其实在战争中就遭到不断诟病。特别是以下这三款普及率最高,性能却十分“坑爹”的轻武器就一直被骂得很惨,甚至连日军自己也经常闹情绪!

“瞎拼硬凑”的南部十四式,曾让美军士兵误以为是“东方的鲁格”。

众所周知,日军的制式手枪和欧洲相比,研发起步的时间比较晚。二战爆发前不久,日军开始参考当时世界最先进的两款著名手枪:美国M1911手枪和德国鲁格P08,作为日军制式手枪的参考。

日本军官的南部十四式手枪

不过,虽然美国人的M1911手枪杀伤威力较大,性能也很稳定,但是它的后座力较大,因此它并不太适合亚洲人使用。当时负责研发日军新式手枪的南部麒次郎,最后便放弃了参考M1911手枪,他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另一款德国鲁格P08手枪上。

和M1911手枪相比,9毫米口径的鲁格P08后坐力要小很多。但是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南部麒次郎并没有完全照抄鲁格P08,他只是抄袭了鲁格手枪的外观,内部却硬是用上了毛瑟手枪的那种枪管短后座自动方式。

也许,南部麒次郎应该是出于“大和民族”的尊严,他认为必须加入日本自己的风格设计。但这两者其实都是来源于德国手枪的技术,而南部麒次郎却强行把它们捏合在一起。

1925年,南部麒次郎的成品枪开始实测,这就是后来“臭名昭著”的南部十四式手枪。作为一款公认的著名“烂”枪之一,日本军方当时却对它寄予厚望!

于是1926年该枪经过基础的检测后便迅速投产,日本军方高层一个个都满心欢喜:自己终于完美解决了令人头疼的手枪问题。被“新鲜感”已经完全迷住了双眼的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这款南部十四式手枪,却是一个毛病多多的“病秧子”手枪。

南部十四式的8毫米手枪弹虽然在理论上杀伤威力并不差,但其实它的穿透力很弱,甚至都无法射穿叠在一起的5层棉被。

南部十四式手枪

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这款手枪的性能极不稳定,由于设计结构上有着很大的缺陷,因此经常会出现击发无力,或者击针折断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国东北那种严寒天气下,手枪击针上涂抹的那种润滑油会变得更加黏稠,从而导致这种故障更加频繁。

因此,使用这款手枪的日本军人一直都要“细心呵护”它,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出现子弹上不了膛的情况。后来,日军也为每一支南部十四手枪多配了一根击针,并放在枪套下面的弹盒里作为备用零件。

除此之外,南部十四式还有一个很奇葩的问题:由于它的弹匣解锁按钮设计同样不合理,射手操作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按到那个按钮,从而导致射击时弹匣经常会掉下来。我们想象一下这种奇葩的场景,确实让人忍俊不禁。

最后就是该枪的走火问题,南部十四式即使退出弹夹后,其实它的枪膛里还是有一发子弹的。而射手如果大意出现错误操作,或者由于磕碰发生激烈震动的话,这发子弹就很容易走火伤人。

当然了,说了南部十四这么多的缺点,其实它也是有优点的,不过并不多。它最大的优点,可能就是它的出枪反应速度很快。

毕竟,当时日军除了这款手枪也没有其它更好的选择(九四式更烂)。因此,二战时期这款手枪在日军中的普及率一直都很高。从日本将军到士官,再从步兵部队到炮兵、工兵、装甲兵等几乎所有日军兵种,都能看到南部十四手枪的身影。

可是这种“质量堪忧”的手枪,在亚洲对付一下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倒还凑合。而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在面对武器装备优良的美军时,这款手枪便暴露出了自己的短板了。

美军士兵刚开始其实也被它的外表给欺骗了,他们都称呼它为“东方的鲁格”。毕竟南部十四手枪的外观和鲁格P08几乎一模一样。但美军缴获到这款日本手枪后,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这只是一支很不靠谱,甚至“连自杀都做不到”的手枪。

甚至在中国敌后战场上,缺枪少炮的游击队员们都不稀罕这款手枪。战斗中缴获到这种手枪时,游击队员的兴奋度完全不如缴获到的一支三八步枪。

首先,因为南部十四式手枪的8毫米弹药很难找;其次就是这款手枪真心不好用,当时中国军人普遍装备的“盒子炮”,无论是性能还是质量都要甩它几条街。

“歪把子”大正十一式,日军点歪“科技树”的最好证明。

说完了日本人的手枪,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看他们的另一款主流轻机枪:“歪把子”大正十一式。这款轻机枪是日本于1922年(大正天皇十一年)定型生产的,它的枪托被设计成奇葩的“向右弯曲”,因此国人都喜欢称它为“歪把子”机枪。

“枪握把”是歪的

这款轻机枪刚准备研发时,“小气成性”的日本陆军便要求它的弹药能和步枪通用,而且使用一样的供弹工具。所以,“歪把子”虽是一款机枪,但它却是那种5发装的步枪弹夹供弹,弹药口径也是6.5毫米。

这种供弹方式在自动武器中确实很少见,“聪明”的日本人只考虑到弹药的通用性和节约,却完全忽视了火力持续性问题。“歪把子”打光子弹后每次装弹都十分繁琐,等他们重新装好弹后“黄花菜都凉了”。

“歪把子”装弹

“歪把子”30发弹容量如果连续射击的话,几秒钟就可以打完。因此,虽然它的理论射速号称是150发/分,但由于该枪过于复杂化,导致它的实际射速根本就达不到理论射速。

而且如果装满30发子弹的话,机枪的重心还会向左倾斜,从而导致开火时容易向左偏,对射手在射击时的同步“校准”能力要求很高。

因此,我们看到日军“歪把子”机枪手几乎都是短点射,而不是像马克沁机枪那样狂扫一通。甚至很多时候,日军士兵直接把这款机枪当成自动步枪使用,毕竟“歪把子”机枪的精度和射程还是不错的。

综合来说,这款机枪的优点确实不多,而它的设计败笔却还有一大堆:40厘米高脚架,导致机枪手露头太高,很容易成为对方的“活靶子”;实战中枪管过热(不能换枪管)等问题;另外还要专门配个油壶给子弹刷润滑油,不然就会发生退壳不畅的故障。

因此,“歪把子”机枪后来连日本人自己都开始嫌弃!日军后来不得不参考捷克ZB-26轻机枪,重新研发出了一款96式轻机枪,以及它的改进型99式轻机枪。

而在中国战场上,日军仍大量装备着“歪把子”机枪。但八路军缴获到这种机枪后,也一般不会给正规部队使用,而是下发给一些游击队和小队装备。毕竟,捷克ZB-26轻机枪才是正规军的“大爱”。

三八式步枪,一直在诟病和赞美中“跌宕起伏”。

日军战争中大量装备的三八式步枪,可能算是一款最具争议的日式枪械了。它和日军口碑很差的南部十四式手枪,以及他们的“歪把子”机枪相比,可能口碑要稍好一些。

三八式步枪

三八式步枪使用的是6.5毫米子弹,但由于它的膛线设计同样有着不小的缺陷,因此它的杀伤威力便成了人们诟病的焦点”。这是由于三八式步枪射出的子弹穿透力太大,从而导致击中人体后大都是贯通伤。

而当时中国军队装备的老套筒和中正式步枪,杀伤威力却都要强于三八式步枪。因为这两种步枪的子弹进入人体后,会发生翻转产生“空腔效应”,从而大大增强了杀伤效果。

不过,后来日军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们便着手改进三八式步枪的弹药,杀伤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在太平洋战场,日军的三八式栓动步枪还是明显落后于对手。

看看当时美日步兵班的火力对比,日军即使装备了改进的九九式步枪,也完全成了美军“虐杀”的对象。

不过有一点必须承认:三八式步枪虽然不是二战中性能最好的步枪,但它确实是一款很适合亚洲人的步枪。

首先,三八式步枪打得很准,射击时的后座力很低,枪声和烟尘也很小。而且它的枪机结构比毛瑟步枪和莫辛-纳甘步枪都简单,仅仅只有5个部件。

另外三八式步枪还设计有一个枪机防尘盖,能很好地保护枪机不进灰尘。而八路军当时最喜欢的就是日军的三八式步枪,战士们对这款步枪的评价都很高。

后来的朝鲜战争,这款日本步枪依然发挥出了很大的作用:志愿军战士把三八式步枪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往往会携带一个基数的弹药穿插到敌人后方,因为这枪不仅能大大节省弹药,而且打得又准又远,拼刺刀时它那长长的枪身也让敌人闻风丧胆。

结语

二战时期日本将大部分战略资源都“倾斜”给了海空兵种,因此日本陆军的武器装备一直是捉襟见肘的,甚至还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水平!特别是日本陆军的轻武器,其实并没有什么质的改变。

战争后期,日本其实也意识到自己和欧美军事强国之间的武器差距。于是他们不得不做出一些改变,后来日军又研发了百式冲锋枪,四式半自动步枪等新式枪械,只不过并没有大量普及装备,或者还只是停留在实验阶段而已。

图源网络,侵删!

“历史驿站,心的港湾”《历史杂谈驿站》

3 阅读: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