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印度商工部长戈亚尔在新德里一场闭门论坛上语出惊人:“中国加入WTO是全球贸易体系崩溃的根源,印度绝不允许中资继续‘吸血’!印度不欢迎来自中国的大规模投资。”
这番言论迅速引发国际舆论震动,戈亚尔同时透露,印度正考虑放宽针对进口商品质量控制令的适用范围,并强调“主要针对中国和东盟商品”。
——【·中资企业的“印度困局”血泪史·】——
在印度部长大放厥词的背后,是中资企业在印度市场艰难挣扎的血泪历程。
近年来,印度政府针对中资企业频繁挥舞限制的大棒,一系列举措让中资企业在印度的发展举步维艰。
早在2020年,印度就修改外资政策,规定与中国接壤国家的投资必须经过政府审批。
这一政策使得中资企业在印度的投资之路变得崎岖坎坷,原本顺畅的投资项目,因冗长繁琐的审批流程而搁置,许多企业错失了最佳的市场时机。
进入2023年,印度对中资企业的打压进一步升级,小米、vivo等在印度市场曾占据半壁江山的手机厂商,接连遭遇“杀猪盘”式打击。
印度执法局以“洗钱”为由,冻结了小米555亿卢比(约合48亿元人民币)资产,指控其通过虚构专利费转移资金。
尽管小米多次严正声明自身运营合规,一切商业行为都符合印度法律法规,但印度法院依旧维持冻结决定。
这一事件让小米在印度的业务遭受重创,生产和销售计划被迫打乱,大量资金无法正常周转,企业运营陷入僵局。
vivo的遭遇同样令人唏嘘,2023年10月,印度金融犯罪机构逮捕vivo印度公司4名员工,指控其通过伪造文件转移资金。
vivo在印度多年来努力构建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基础,在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下摇摇欲坠,企业不仅要应对法律诉讼的巨大压力,还要承受因负面舆论导致的市场份额下滑。
据中国驻印度大使馆统计,自2020年以来,印度对中资企业发起的调查超过200起,涉及金额超200亿美元。
这些冰冷的数据背后,是无数中资企业的心酸与无奈,它们在印度市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换来如此艰难的经营环境,印度政府的行为无疑让中资企业寒心。
——【·“大国雄心”与“骨感现实”·】——
印度部长此番“反华”言论,其背后隐藏着莫迪政府试图打造“印度制造”的勃勃野心。
自2014年印度推出“印度制造”计划以来,就立志要复制中国曾经创造的制造业辉煌成就,期望借此推动印度经济的高速发展,提升印度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然而,现实却给了印度沉重的一击,在实施该计划的过程中,印度处处碰壁,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犹如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印度基础设施的短板成为制约“印度制造”发展的首要难题,在交通方面,印度公路密度仅为中国的1/3。
这意味着货物运输效率低下,增加了企业的物流成本。
许多工厂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将原材料运进来,再把成品运出去,这对于追求高效生产和快速交货的制造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阻碍。
电力供应的不稳定更是让工厂频繁停工,在炎热的夏季,电力短缺问题尤为严重,工厂时常因为停电而不得不中断生产,这不仅影响了生产进度,还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产品质量。
富士康曾满怀希望在印度投资建厂,然而,现实却让其大失所望,印度工人效率低下,产品合格率不足,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最终富士康被迫缩减在印度的工厂规模。
据相关数据显示,印度制造业工人生产效率仅为中国的60%,如此低的生产效率,使得印度在全球制造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更为致命的是,印度陷入了“保护主义陷阱”,为了扶持本土产业,印度对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
这一做法虽然初衷是好的,但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
印度在追求“印度制造”的道路上,由于自身的种种问题,不仅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反而让自己在全球经济合作的浪潮中逐渐掉队,其“大国雄心”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脆弱。
——【·全球贸易危机的“真凶”是谁?·】——
印度部长将全球贸易危机的根源归咎于中国,这一荒谬言论实则是在转移国内矛盾,是典型的“甩锅”行为。
事实上,全球贸易困境是由多重复杂因素交织而成的结果,绝非中国加入WTO这一单一事件所能导致。
首先,疫情的冲击对全球贸易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爆发,使得各国纷纷采取封锁措施,工厂停工、物流受阻。
全球供应链断裂,原材料无法及时供应,制成品难以运输到市场,国际贸易遭受重创,许多国家的进出口业务急剧萎缩,全球贸易陷入停滞状态。
尽管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各国逐渐复工复产,但供应链的恢复需要时间,其带来的影响至今仍在持续。
其次,地缘政治因素加剧了贸易壁垒,近年来,部分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紧张,导致贸易摩擦不断升级。
一些国家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对其他国家的商品加征关税、设置贸易限制,这种做法严重破坏了全球贸易秩序,阻碍了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通。
例如,最近,美国为了维护自身在某些产业的优势地位,对多个国家的相关产品加征高额关税,引发了一系列贸易争端,使得全球贸易环境变得愈发不稳定。
从WTO的数据来看,2025年全球贸易增长率预计为3%,但由于保护主义政策的盛行,实际增速大打折扣。
美国对印度加征26%关税,欧盟对印度发起10项贸易诉讼,这些都表明印度在全球贸易格局中,因自身的一些不当决策和“选边站”行为付出了惨痛代价。
反观中国,自加入WTO以来,一直是全球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和贡献者。
2024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突破6.4万亿元人民币,中欧班列货运量增长30%。
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为全球各国提供了广阔的销售渠道,稳定的产业链为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提供了坚实保障,犹如“压舱石”一般,支撑着全球贸易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继续前行。
而印度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不足2%,却妄图通过“去中国化”重塑产业链,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不仅无法解决全球贸易危机,反而会进一步削弱自身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
——【·“印度制造”的镜花水月·】——
印度部长的“反华”言论,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显得如此不合时宜。
在这个全球经济紧密相连、各国相互依存的时代,任何国家试图将自身孤立起来,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手段解决国内经济问题,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印度若继续将贸易问题政治化,把中资企业视为“眼中钉”,不仅难以实现其梦寐以求的“世界工厂”梦想,还可能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关键时期,错失重大发展机遇。
如果印度不能及时调整策略,改变错误的做法,那么“印度制造”将永远只能是镜花水月,遥不可及。
对此,您有着怎样的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免责声明:该文章的内容和图片,均来源于机构官网、媒体网络和第三方平台等公开信息,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本人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