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罗刹海市》引爆了整个音乐界,究其原因是网友们的过度解读还是对蒲松龄小说的艺术加工呢?
事情的起因是《中国好声音》评委们对刀郎的点评
那英一句“刀郎没有审美感...只有农民工会唱!”言外之意高雅的人根本不会唱,只有农民不懂的才会唱。
汪峰补刀:“刀郎的歌能火,是因为大家听好歌太多,再听这粗犷的网络歌就会觉得新鲜。”言外之意看不起刀郎作品,火了是因为“鸡立鹤群”!
杨坤接着补刀:“他那些东西能叫音乐吗?他有音乐吗?!”
在几位嘉宾的连环攻击补刀下,刀郎迫于压力,选择“卧薪尝胆”。
时隔多年创作出专辑《山歌寥哉》一鸣惊人,多年隐忍也许只为此时!前面三位“高雅”的嘉宾被网友攻陷!
至此,看似一幕大战即将爆发的样子。但公理自在人心,毛伟人说过:“人民,惹毛了是不好办滴!”这里应了伟人的话:歌迷,惹毛了是要发泄滴!
从作品的角度来说,刀郎的新作《罗刹海市》没任何毛病:
1、罗刹国的故事里,罗刹子民的审美与外界完全颠倒,马骥本帅气有为,奈何进入罗刹国屡屡碰壁,不被罗刹子民待见,只因样貌“甚是丑陋”。在刀郎的作品里体现的是:“那马户不知道他是一头驴,那又鸟不知道他是一只鸡”反映出的本就是对大众审美的不顾,非要指“驴”为“马”,指“鸡”为“鸟”。颠倒黑白!置之大众于不顾!网友解读“那又鸟”为含沙射影充分说明了网友以及观众对几位“嘉宾”的不满,以致于某些评论区“爆炸”。这也给了网友们看不惯某些人的作为、言论,释放不满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2、常言道:作品来源于生活,蒲松龄是,刀郎也是。许多的美好故事都有艺术加工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与传递,如《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的故事。这里刀郎豆《罗刹海市》艺术加工完全符合创作。人民日报也正是因为其完全够优秀而力挺其新歌。
再从作品外来看这次事件:
1、那英一句:“只有农民才会唱”。这句话明显的带有歧视!而且现实中真的是“只有农民才会唱”吗?答案肯定不是!2015年王健林在他的万达晚会上唱了刀郎豆《西域情歌》,并表示:“就我个人而言,是很喜欢刀郎的音乐作品的。”
2、再说汪峰,别人火了,在他看来是偶然的,是别人的歌太好,乍一听刀郎粗犷的歌是“新鲜”。对于此真是没法形容汪峰了,刀郎的歌从《2002年的第一场雪》一直到《中国好声音》一直都非常受欢迎,被说成了“乍一听新鲜”,再者刀郎的作品依然很瘦欢迎!
3、至于杨坤,算不算音乐,我想轮不到任何人评判,时间与观众最有发言权!
作为广大网友的一员,我想大家都应该有颗包容的心,一个人的成就不是打压别人才来的,必须要有真本事好的作品以及人品来说话!都说:有钱人互捧,穷人互撕!真没想到娱乐圈里的大佬们竟然在大雅之堂如此评论!真是跌掉下巴,太掉价了!在注重版权的现在,免费的歌曲不多,能像的刀郎这样免费给大家听得不多,更何况还是那么好听的歌!
以此来讲,刀郎的确是在创作歌曲,由原有据!至于网友们的解读,都是出自网友们的感官体会,只能说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