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与饶漱石矛盾全梳理,饶漱石错在哪?一、陈、饶第一次交恶。说起饶漱石,就绕不开陈毅。饶漱石和陈毅第一次产生意见分歧,和项英有关。皖南事变前,饶漱石主要负责国际共运工作,在国内没什么大的影响力和名气。皖南事变一下子把饶漱石推到了历史舞台的前沿。项英和叶挺搭班子的时候,关系不太好。由于两人的经历和观念差异很大,在工作中矛盾不断,结果还挺严重,叶挺两次离开部队。项英平时为人比较固执,一般人的意见他根本听不进去。但凡事都有例外,或许是性格互补,或许是曾一起出生入死,项英特别听得进陈毅的意见。就算陈毅当面和他大吵,多数时候也是项英主动找陈毅道歉。后来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皖南事变爆发。如果说项英前期犯的错误,我们还能设身处地去理解,那在事变前夕,项英带着几个人偷偷离开大部队,这做法确实不妥。这种情况下,叶挺找到东南局副书记饶漱石说:“新四军的主要创建者都走了,从政治角度我没法解释,我很生气。”
饶漱石展现出了一名共产党人的担当,他马上以东南局副书记和新四军军分会委员的身份,召集领导干部开会,同时给中央和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发电报,汇报情况的同时,表示:“为了全体人员的安全,我决定坚持到底。”1月12日,中央致电叶挺、饶漱石及新四军全体指战员:“希望全军完全服从叶军长及东南局与军分会委员饶漱石的指挥,政治方面由饶漱石负责,军事方面由叶挺负责执行北移任务,突破反共顽固派的包围,成功转移到苏南北渡。”新四军全体指战员虽然拼死战斗,但最终还是寡不敌众,部队被打散了。饶漱石本人被敌人抓住,不过他当时换上了在国际共运工作时穿的洋装,声称自己是路过的华侨,还拿金戒指和银元贿赂敌连长叶正顺,这才得以脱身。饶漱石脱身之后,按组织程序得接受甄别审查。但当时条件有限,很难实地调查和找当事人取证。好在有毛主席和刘少奇同志担保,饶漱石才通过了审查。在总结事变教训时,饶漱石对项英在事变中的表现非常愤慨,批评得很激烈,几乎把项英之前所有的努力和成绩都否定了。陈毅不完全认同饶漱石的说法,他当场表示,功劳和过错要分开看,对项英应该辩证看待,不能全盘否定。我们不能肯定地说,就因为这件事,饶漱石心里就对陈毅有了看法。但从后来发生的事情来看,饶漱石不是个大度的人,两人这次的意见冲突,确实在饶漱石心里留下了疙瘩。二、陈、饶黄花塘正面交锋。1942年,刘少奇同志回延安,饶漱石代理华中局书记和新四军政委,从此陈毅和饶漱石开始一起搭档工作。陈毅性格豪爽,有时候说话比较直接,但他就事论事,不针对个人。再加上他和新四军的骨干力量一起经历过三年艰苦的游击战争,所以在群众中威望很高。
饶漱石刚从国际共运工作岗位回到国内,在新四军内部没什么根基。而且他性格比较内向沉闷,说话做事总是端着架子,所以工作一年下来,他在各方面的影响力明显比不上陈毅。1943年秋天,饶漱石说自己学习了毛主席的《关于农村调查》后深受启发,打算下去搞调研。他请陈毅主持整风工作,动员干部们大胆给领导提意见。8月13日,陈毅召集新四军机关及直属队领导开会。会上,大家发言十分踊跃,讨论深入且集中。最后,干部们认为新四军当时的政治工作开展得不够深入,问题根源在于兼任政委和政治部主任的饶漱石。陈毅要求政治部把大家的意见整理汇总,准备形成材料上报中央研究解决。8月18日下午,饶漱石接到报告后,突然从大刘郢赶了回来。从那以后,饶漱石每天都花大量时间找华中局和军部的负责干部谈心。谈话时,他翻来覆去强调陈毅曾经做过“反对毛主席”的事,说陈毅一贯反对军队政治委员制度,还想排挤党委书记自己取而代之。饶漱石讲话时特别一本正经,经他反复这么一说,原本已有定论的“九月来信”相关事情,被大家误以为是中央的最新要求和指示,谁都不想牵扯进去、惹上麻烦。于是,大家不知不觉开始疏远陈毅。饶漱石见时机成熟,又给陈毅罗列了几项“罪名”:按照中央要求释放韩德勤,被他说成是自作主张;陈毅平时写诗、下围棋,被说成是小资产阶级情调;陈毅之前在医院养病,被说成是不想工作。这么一来,陈毅彻底被孤立了。陈毅后来回忆说,当时自己“门可罗雀,连个上门的人都没有” 。10月16日下午,军分会召开会议,陈毅发言解释“九月来信”的事情,并且实事求是地进行了自我批评。陈毅最后说:“我陈毅的缺点错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我从来没有反对过毛主席,也不反对政治委员制度。我承认在历史上曾和毛主席有过争执,但那都是为了工作,为了把工农红军建设好。我刚到革命军队就担任过政治委员,那时候叫团指导员,后来叫党代表,我还当过军长、省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对政治委员这个岗位感情很深,怎么可能反对政治委员制度呢?”但没想到,经过饶漱石之前的一番谈话和准备,这场原本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会议,很快就变成了对陈毅的批斗会。会后,饶漱石给毛主席和刘少奇同志发了一份很长的电报。电报里歪曲了一系列事实,比如:“……(陈)曾和潘汉年密谈,对潘汉年反对我的行为,不但不制止,还暗中支持。政治首长来讨论工作时,潘汉年四处散布说我喜欢个人独裁、爱打击人,说军长(陈毅)整天没事做,就知道下棋等等,而陈毅还以不严肃的态度去证实潘汉年的这些言论……”“……我下乡没多久,陈毅、潘汉年的活动就变得公开化……公开批评军政治部、华中局和我个人。在会议上,潘汉年做了全面系统的发言,陈毅做总结,还说潘汉年完全正确。”“军直会议之后,我加紧整风工作,军政治部、军司令部和华中局的各负责干部……先后向我坦白揭露陈毅、潘汉年的秘密,大家都很愤慨……”电报还进一步说陈毅“以检讨军直工作为借口,召集20多名部、科长开会,公开批评政治部、华中局和我个人”等等。电报结尾写着“但望中央速决定物色才德兼备的军事政治负责干部来帮助我们”,还表态说自己在品德方面“绝对问心无愧”。这其实就是在请求中央把陈毅调离新四军。陈毅也向中央发电报,报告了事情的全部经过,并且检讨了自己平时说话太随意的错误和缺点。电报结尾写得比较积极正面:“漱石、汉年和我三人之间,思想已经沟通,保证能继续齐心协力为党努力工作。”
三、陈、饶后续态度迥异经过几次电报往来,毛主席清楚陈毅和饶漱石短时间内很难达成共识。出于全盘考虑,也因为确实有召开七大的需要,毛主席决定先把两人分开。11月8日,毛主席发电报给华中地区,希望陈毅前往延安参加七大,电报里说:“我们希望陈来延安参加七大。如陈来延参加七大,并在此留住半年左右,??陈来延期内职务由云逸暂行代理,七大后仍回华中,并传达七大方针。”陈毅到延安后,着急想要解释黄花塘事件。可毛主席却不紧不慢,对他采取了冷处理的方式。毛主席对陈毅说:“如果你陈毅要谈南方三年游击战、抗日经验,我可以召集一个会议,让你讲三天三夜。但要是你谈和小饶的事,那就一句话也别说。”陈毅很识趣,就不再提这件事,静下心来给中央写了《1938年至1943年的华中工作总结报告》。1944年3月15日,毛主席给华中局及新四军军分委发了电报:“??关于陈、饶二同志间的争论问题,仅属于工作关系性质,??关于内战时期在闽西区域的争论,属于若干个别问题的性质,并非总路线的争论??关于抗战时期皖南、苏南的工作,陈毅同志是执行中央路线的,不能与项英同志一概而论。无论是内战时期与抗战时期,陈毅同志都是有功劳的,未犯路线错误的。如有同志对以上两点不明了时,请漱石同志加以解释。”差不多同一时间,陈毅也给华中局、新四军军分委及饶漱石个人发了电报:“??我的某些认识上和处理方式常有不正确的地方。??对人对事不够严正等等陈腐作风,这样对彼此协同工作造成了很大妨碍??我自惭最近一年来在华中的工作尚未能尽我最大的努力。这就是我到中央所获得的教训。”可以说,陈毅这封电报里基本是认错的态度了,以两人的资历和过往经历来看,这算是陈毅主动低头了。饶漱石收到这两封电文后,第二天就以个人名义回电。饶漱石完全是不依不饶的态度,在给毛主席的电文中说:“??陈同志在思想意识、组织观念仍有个别毛病。他对统一战线,对文化干部,对某些组织原则,仍存有个别右的观点。对过去历史问题,存有若干成见,且有时运用很坏的旧作风,这些陈同志来电有隐约说到,所以我去电欢迎。但似乎尚欠清明,故详告与你,以便你给他帮助。”饶漱石给陈毅的回电中,也依旧列举出陈毅存在的问题。陈毅看到饶漱石的回电,心里更委屈了,就写信给毛主席诉苦。毛主席回信说:“??凡事忍耐,多想自己缺点,增益其所不能,照顾大局,只要不妨大的原则,多多原谅人家??但作一个政治家,必须练习忍耐,这点意见,请你考虑。感冒宜多睡,少动多食。余容面叙。”收到这封信后,陈毅情绪好了很多。毛主席回信的第二天,也就是4月10日,特意去看望生病的陈毅。陈毅非常感动,当场表态:“本来我火气很大,现在我什么意见也没有了。”1944年12月1日,陈毅在一次会后,再次写信给毛主席:“你??在几年整风弄清路线原则之分歧后,作大度的自我批评,讲团结对外,这足以教育一切人,主张印发全党。华中的团结亦只有走此道路。??别人的批评、反对,其中‘事出有因,查实无据’者有之,而自己过与不及两种毛病则所在多有??实在要不得。”毛主席收到信后很欣慰,回复说:“你的思想一通百通,无挂无碍,从此到处是坦途了。”七大之后,陈毅当选为中央委员,在毛主席的鼓励下,重返华中局工作。虽说陈毅和饶漱石后来工作中难免有些小摩擦,但总体没出现大的争议,大家表面上也还过得去。而且,中央从全局考虑,不久后就把陈毅调离了原岗位。后面实际工作中,主要是饶漱石和粟裕搭档。在饶漱石和粟裕搭档期间,饶漱石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很大贡献。多年后,饶漱石的妹妹经过广泛调查,用具体数字详细列举出饶漱石的成绩。不过饶漱石妹妹的文章只是讲述了哥哥的贡献,并没有像现在网上有些文章那样试图颠倒是非。接下来的事,更能说明问题。1949年10月,毛主席两次致电华东,建议由陈毅担任华东军委员会主席。但这时陈毅的胸襟已经提升到了更高的境界,他主动对饶漱石说,请饶漱石担任这个职务,同时向中央和毛主席建议由饶漱石担任。毛主席回电要求华东局就此事进行讨论,然后把讨论结果上报中央。
饶漱石耍了个小聪明,不仅没在会上讨论这件事,还没走任何组织程序,就以华东局的名义回复中央和毛主席:“鉴于陈毅同志已身兼数职,建议中央任命饶漱石同志为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饶漱石后来发生的很多事情。我们基本能给饶漱石下个结论:一是他没有容人的度量,有报复的嫌疑;二是大局观淡薄,抓住事情不放;三是玩弄政治手段,谋取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