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深秋,3万红军被30万白军围困于湘江之畔。江面宽逾千米,浊浪裹挟着断木奔腾咆哮,桂系军阀白崇禧炸毁了所有渡船,在沿岸碉堡架起三百挺机枪。身后蒋介石嫡系部队的炮火已撕开后卫部队防线,距离红军主力仅剩二十里。
刚经历娄山关恶战的红军队伍里,拄着木棍的伤员在泥泞中蹒跚。工兵连长攥着仅剩的半包炸药,望着江心被炮弹掀起的十米水柱,喉结上下滚动。此刻江岸边突然传来清亮童声:"用门板!把老乡家的门板都拆下来!"
19岁的江西籍战士陈树根挤出人群。这个木匠之子抄起斧头,将岸边废弃的祠堂木门劈成两截,抽出三根门闩扎成三角木架。当他把浸透桐油的棉被铺在木架上,这个简易浮筏竟在漩涡中打了三个转仍未沉没。
五万军民连夜拆下百里内所有门板。陈树根教战士们将门板用竹篾捆扎,每三块叠成"品"字形增加浮力。深秋寒雨浸透单衣,他跪在江滩上示范捆扎技巧,膝盖被碎石磨得血肉模糊。黎明时分,江面漂起三百具浮筏,但更大的难题摆在眼前——如何让浮筏连成通道?
白军机枪开始扫射渡江先头部队时,陈树根带着八个水性好的战士跃入江中。他们抱着浸油的麻绳,企图在弹雨中连接浮筏。前两批战士刚游出三十米就被卷进漩涡,江面浮起暗红色的泡沫。
第三次尝试,陈树根将麻绳系在腰间,嘴里咬着铁钉潜入江底。战士们看见他像江獭般在礁石间穿梭,每隔五分钟才浮出换气,把铁钉楔入岩缝固定绳索。当对岸敌军调来迫击炮时,他正用身体压住即将被冲走的门板,弹片穿透后背的瞬间,这个江西后生把最后一枚铁钉砸进了礁石。
三万红军踏着血染的门板冲过湘江。毛泽东在后续部队掩护下渡江时,特意询问那个扎浮桥的小战士去向。得知陈树根遗体随江流远去后,他摘下八角帽默立良久:"这是托塔天王下凡助红军啊!"
这场奇迹般的突围打乱了国民党军的合围部署,为通道转兵赢得宝贵时间。如今湘江两岸百姓仍传唱着"门板龙"的故事,据说洪峰过境时,被冲走的旧门板总会莫名聚集在当年渡口,如同英魂守护着这片血色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