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了三明医改为啥能斩断黑色利益链,就懂了为啥某些医生要攻击它

东意和你不一样 2024-09-09 20:01:41

在网上看了一圈,尤其是评论区,攻击三明医改的主要是某些医生群体,为啥?因为“三明模式”真正体现了人民性,践行了人民立场,让百姓少掏钱,并把过度医疗和灰色收入给干废了。

其实,改革最难的部分并非解决各种BUG,而是如何兼顾公平,但只要站稳人民立场,就是最大的公平。

三明模式相当于把公立医院办成大食堂,里面虽然没有山珍海味,但白菜馒头管够,鸡蛋猪肉也有,就是没有海参鲍鱼大龙虾。对绝大多数普通百姓而言,能在大食堂吃饱就行,但有些有钱人却想坐豪华包厢,想炊金馔玉、八珍玉食。

之前写过李玲教授全民免费医疗这事。张嘴就是:“最早的金砖五国里面,巴西、印度、南非、俄罗斯都是免费医疗,现在大部分国家都是免费医疗”“墨西哥,很多发展中国家,包括非洲大部分国家都是免费医疗。”这就让人没法绷。

然后,她就成了“全民免费医疗”代言人。其实,这玩意喊起来很爽,但压根就没法实操,最终都会沦为资本的狩猎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昆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说:“免费”这件事,乍一看自己付出的成本为零,但细细想来,我们必然付出更大的隐形成本。马道长也曾在《赢在中国》节目中说过一句话:免费是世界上最昂贵的东西!

另外,李玲教授也提过“三明模式”,但“三明模式”并非全民免费医疗,还说什么日本没有盈利性医院。其实,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一个信奉生命重于山、人命大于天的国家,要实行全民免费医疗,人类社会从未有过。

另外,她还一再强调我们要向古巴学习,建立古巴式全民免费医疗。但她没说的是:医疗是古巴的支柱性产业,古巴人口只有1100多万,仅为中国人口的8%。支柱性产业是啥意思?

比如,古巴有超过10万名专业在职医生、48.5万卫生专员,占比古巴总人口约5.3%。如果换算成14亿人口,就相当于中国有7400万在职医生和卫生专员,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截止2023年底,中国卫生人员总数为1523万,占比总人口约1%。其中,医师总数为478.2万人,注册护士总量为563万。

其实,医院是纯粹的消费场所,并非生产场所,如果按照古巴比例计算,我们要养活7400多万卫生人员,那得需要多少病人来消费?我们常说消费来自于收入,那收入来自于哪里?收入来自于生产,没有生产就谈不上消费。

所以,古巴免费医疗好吗?当然好!但古巴除了免费医疗,其他方面都很落后,它的工业主要是制糖、采矿和卷烟,生命不尽,雪茄不熄,古巴有很多手搓雪茄仙人。

其实,甘蔗没有两头甜,庞大的卫生人员群体,势必形成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放之四海皆准。

另外,她的简历也非常成迷,本科就读于武汉大学物理专业,然后跑美国就变成了经学硕士和博士。然后,在没有任何医学背景的情况下,于1997年成为世界银行政策研究部的医疗改革顾问。

2003年回国后,就一直担任所谓医改顾问,还获得了一大堆国内外医学领域的头衔。其实,这些头衔都能理解。没法理解的是,一个既没有医学背景,又没有从医经历的素人,怎么就成了国内医学领域头部学术期刊的编委,而且在医学学术界拥有很大话语权。

另外,从2019年开始,她又成了复星医药集团和京东健康的独立非执行董事,两个职位年薪分别为30万元和47.6万元。说实话,不是不想相信她,只是这些年,这类简历完美的海归大咖实在是见多了,都是那啥。

另外,她也提到过“三明模式”,但有些人却把国家大力推广“三明模式”的功劳戴在她脑袋上。其实,三明医改从2012年就开始了,国家医改也早就从中借鉴了很多经验。

2021年7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第一条就是:进一步推广三明市医改经验,加快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

在中国,某项地方政策或经验要想在国家层面推广,必定要经过无数考验、质疑和修正才行。

因为中国实在太大了,各地自有省情市情和县情,必须充分唯物辩证。这是个漫长而繁琐的过程,需要大量人员下沉到现场去调查、研究和讨论,必须经过科学的群研、群策和群力,并非某个人喊几声就能成功的。

所以,有些人把这种贪天之功戴在她头上,到底想干啥?无非就是想增加她的话语权,打造其“医改斗士”形象呗!难道大伙对这种套路还不熟吗?

其实,改开之前我们采用的是苏联式免费医疗,也就是古巴现在搞的那套。医院由国家财政养,工资由国家发,看病不要钱。说穿了就是大锅饭,干多干少都一样,后果必然是没啥积极性,效率低下,反而推高医疗成本,国家财政养不起。

1989年,国家财政就把医院甩出去了,实在是没钱,连“运-10”都下马了,军队都那啥了。当时,各行各业都把脑袋别裤腰带上各自突围。没了铁饭碗,医院当然要千方百计弄钱。

但中国医疗服务价格并非由市场说了算,而是由政府管控价格,挂号、手术和住院等价格都由政府明码标价,没有可操作空间。然后,医院就匠心独运地鼓捣出了“以药养医”模式,医药代表跟小蜜蜂似的穿行于医院各个科室。

然后就是多开药,开多药,问题是成本由谁支付?当然是老百姓,所谓“看病贵”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有人说“以药养医”在当时并未受到诟病,你可拉倒吧!那是因为那会没网络,老百姓压根就没有发声渠道,而媒体又大多是西方肉喇叭。但医患关系的恶化是肉眼可见的,一边是有人给医生塞红包,一边是有患者家属揍医生。

塞红包是希望主刀医生手术时认真上心,揍医生是因为最基本的服务都得不到,非常二元割裂。所谓“医者仁心”就是个冷笑话、冷幽默,天方夜谭。

等到2005年,国家给这场医改的定性是“基本失败”,开始琢磨医药分离。2012年1月5日,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时任卫生部部长陈竺指出:“十二五”期间,深化医改需要进一步突破八个关键问题。

第一个是“全面取消以药补医,理顺补偿机制”,第二个是“全面推进支付制度改革”,第七个是“全面推进药品集中采购”,第八是“创新人才培养和分配激励机制”。八个问题堪称针针见血。

其中,“全面取消医药补医”采用了饱和式试点做法,仅2012年就在300个试点县先行推开,等到2015年在所有公立医院全面推开后,同年就取消了大部分医药管制,引入市场机制,用医保采集来为药品定价。

然后就有了后来的医保谈判,卫生部和相关专家等对很多医药品动辄砍到1折、2折,骨折价属于是,但医药公司依然有钱可挣,由此可见“以药养医”有多暴利。医保采集之所以厉害,就在于彻底斩断了医药代表与医院和医生之间的黑色利益链。

另外,为了防止医生过度医疗,从2019年开始推行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和DIP(医保支付方式),啥意思呢?说穿了就是一口价,就是同类型诊断和疾病,医保给出一个固定报销金额。

比如阑尾炎手术,医保一口价8000元,不管你医院咋诊断和治疗,就只给你8000元。你医院没本事,花了10000元,多出的2000元你医院掏。如果你医术高明,只花6000元,那2000元也给你医院。

可以说,医药采集和一口价,彻底废掉了医院和医生的灰色收入来源。其中,医保谈判、DRG等很多经验都是三明医改探索出来的。

一是适当提高挂号费、手术费等,增加医生收入,相比之前,有些医生的收入可能会减少,但至少心安理得,不用担心反腐被逮吧。

二是药品便宜,不过度医疗,诊疗费虽然贵了点,但总体便宜了很多,患者也满意。

三是医保直接向药企采购,药企少了给医院和医生的回扣,减少流通环节,再叠加医保大规模采集能形成药企规模效应,整体收入并不受影响。

总的算起来,医保也是省钱的,那问题来了,大伙都挣钱省钱了,那到底谁亏钱了?答案是医药代表和那些贪污的医院领导。这也是为啥某些医生要攻击“三明模式”,断然钱财如砍人父母嘛!

其中,尤以医院和科室领导为最,大部分普通医护人员反而觉得没啥,因为他们的收入原本就是工资,没啥灰色收入。这下好了!普通医护人员收入不仅没受啥影响,有的可能还增加了,而且拉近了跟领导的收入差距。

另外,随着大数据不断畅通各个环节,新的考核分配激励机制估计也会逐步建立起来。届时,医院也不会再像现在这样等级森严,论资排辈,熬年头熬职称,而是你有本事做更多手术,治好更多病人,你就能出头,就能到获得更多收入。

这种考核激励机制又将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奶酪,原本可以倚老卖老,但将来也会面临能者多劳,智者多虑的情况。所以,他们当然要跳起来攻击“三明模式”。

那为啥有钱人也攻击“三明模式”?因为医保采集之后,有些大病药品以及国外原研药并不在采购之列;同时,有些能力强的医生拿钱少了,可能就跳槽去私立医院了。

这就意味着有钱人想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就得去私立医院,或者去北上广等头部三甲医院治疗,这就意味着报销比例大幅降低,需要自己支付花更多钱,他们当然也会骂娘。其实,这些年入几十上百万的人并非主流,他要跑就跑吧,爱去哪治去哪治!

2023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78.6岁,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而被有些人津津乐道的古巴,人均预期寿命仅为77岁。说实话,普通百姓能活到78岁,活个平均值是非常难得的。

我父母早在60岁时,就自己把棺材备好了,随时准备着死亡的来临。但有些人活了80岁,想活90岁,百岁死都不甘心。

说实话,如果是像钱老和袁老这样对国家作过突出贡献的人,我们衷心地祝愿他们健康长寿。但有些人仅仅是因为有钱就想拥有远超普通百姓的寿命,我们也不反对,你想活得更久,想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那就自己掏钱买寿命。

我们不需要有钱的“天山童姥”,这也是为啥很多大病医药和国外原研药不在医保采集之列。因为国家要保的是大多数人,是月工资不足1000元的那6亿人,是各项数据都被平均的那些人,是连个税缴纳资格都没有的那些人……

当然,在这种模式之下,医院难免形成两极分化格局,好医生打破脑袋往省城医院和三甲医院挤。三甲医院连名校博士都难进,地方医院则沦为本科和专科医护人员大本营。然后就形成了10%的三甲医院接诊了50%的病例。

比如,长沙湘雅附一、附二、附三和人医等头部三甲医院,永远都是人满为患,很多地方医院则门可罗雀,造成了大量医疗资源闲置和失衡。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冰火两重天。但这种现象并非中国独有,全世界都一个鸟样,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其实,我国自古对医生这个职业就有着远超普通人的道德要求,医者仁心,啥意思呢?就是如果单纯用收入来衡量职业,可能难以衡量其奉献值。所以,国家和社会对其职业给予特别的尊敬和荣誉。

在中国,我们会对生育人的母亲、教育人的老师、救护人的医生、保护人的军人等职业给予特别尊敬,比如母亲节、教师节和建军节。对于医护人员,除了“护士节”,从2018年开始,我国还专门将每年的8月19日设立为“中国医师节”。

为啥要设立这种节日,因为奉献无价,国家和社会就想通过荣誉和尊敬来平衡他们的奉献,目的就是希望他们心怀大爱为人民服务。否则为啥不设立农民节、工人节?因为工农是生产者,并纯粹的非服务者,因为他们就是人民。

当然,有些医生和老师可能会说,他们不需要这些虚头巴脑的荣誉,只需要钱。那就不好意思了,在此可以把牛马工厂老板的名言送给他们:不想干就别干,你不干,有的是人抢着干!

人往高处走,水往地处流。其他国家可能没法解决这个问题,但中国体制或许可以解决。人往高处走,那就想办法把低处抬高一点,并把高处降低一点,而中国恰好有个独特的东西能强行平衡高处和地处——铁饭碗,给人一个一辈子旱涝保收的安全预期。

就像80年代之前那样,再次把医院纳入财政体系,让其像九年义务制学校(小学和初中)那样,彻底成为公益。医护人才体系可以参照教师体系,以编制老师为主体,以合同制老师为辅助。

九年义务学校教师编制不属于行政编,而是事业编,但它属于公益一类,由政府全额拨款,经费来源稳定,妥妥的铁饭碗。这也是为啥教师考编跟考公务员似的,连地方学校都出现了上百人抢一个教师编制的盛况。

医院则属于公益二类,由政府差额拨款,除了获得政府资金支持外,还需要通过其他方式筹集资金,如服务收费、社会捐赠等。现在,公立医院的财政拨款大约占其收入的5%-10%。所以,公立医院并非靠纳税人养着。

一旦财政彻底收编医院,就可以通过医生编制调节医生就业分布城市,利用编制铁饭碗为地方医院留住一些有能力的医生,盘活地方闲置医疗资源。还可以利用补贴、津贴等手段,尽量将省城三甲医院医生跟地方医院医生的收入拉平一点。

另外,再通过医保谈判降低采集费用,降低医保成本,医疗支出这本账说不定就能算过来了。每年9万亿元医疗支出,或许真能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看病贵和看病难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老百姓少了一个后顾之忧,才会敢于多拿点钱去消费,才能更好的拉动内需,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这篇就写到这了,说的不一定对,算是一个角度,仅供大伙参考。

其实,任何改革都不是完美的,总会隐含各种BUG,但只要站在人民立场,能让大部分人受益,我们就坚决支持。有BUG也没关系,以后慢慢打补丁就是了,终归会越来越好!

《矛盾论》告诉我们:改革不可能一劳永逸,不要幻想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有人受益,就会有人受损,但只要站稳人民立场,方向对了,就会未来可期。唯有“人民至上”,才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全文完,如果觉得写得不错,请随手点个赞,感谢阅读!

0 阅读:26

东意和你不一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