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节,尤其是在中国北方的家庭中,带鱼成为了餐桌上的常见美味,带鱼的独特风味和富含蛋白质的肉质,常常是节日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
然而近年来带鱼的捕捞量逐渐下降,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对未来带鱼资源的担忧,我们是否在无意中消费掉了一个珍贵的海洋资源?带鱼会不会步大黄鱼的后尘,成为我们只能回忆的美味呢?
带鱼的独特魅力带鱼作为海洋中的一员,拥有它独特的生态和生长方式,它生活在60至100米的深海区域,以其细长的身形和银白色的鳞片被人们熟知。
每年带鱼都会在固定的时间进行大规模的洄游,这一现象被称为“带鱼汛”,这种时间上的规律性,使得带鱼成为了冬季时节最常见的海鲜之一,也正是这个原因它成为了中国春节期间的重要食材之一。
相比其他鱼类,带鱼具有非常高的蛋白质含量,其肉质紧致、味道鲜美,深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冬季和初春时节,带鱼的捕捞量充足,市场上也相对容易获得,因此成了很多家庭年货的必选之品。
带鱼的生存之道,在于其惊人的繁殖能力,每一次产卵就能释放2.5万到3.5万枚鱼卵,这个数字对于大多数海洋生物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些鱼卵的存活率极高,几乎是其他鱼类的数倍。
一条带鱼从出生到性成熟,仅需短短一年时间,这意味着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带鱼能以惊人的速度补充种群数量,相比之下许多海洋生物需要数年时间才能达到性成熟。
并且带鱼的捕捞并不困难,它们的栖息深度适中,捕捞工具和技术成熟,使得带鱼成为了可以进行大规模捕捞的目标,而这一点也促成了带鱼的市场繁荣,成为了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食材。
从地方特产到国民食材全球范围内的带鱼已知种类多达44种,这种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让带鱼能够在不同的海洋环境中如鱼得水。
更为关键的是,带鱼是一种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它们拥有锋利如刀的牙齿,捕食能力极强,乌贼、小鱼、甲壳类生物,甚至同类都可能成为它们的猎物,这种近乎残酷的生存策略,造就了带鱼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独特地位。
历史上带鱼曾是极其脆弱的深海生物,早期渔民在捕捞时,鱼类往往因压力剧变而内脏破裂,运输过程中极易腐坏,那个时候带鱼只是沿海居民的小众食材。
直到民国时期,运输技术和冷冻科技的革命性突破,彻底改变了带鱼的命运,高速公路、冷藏车、现代制冷技术的发展,让这种深海鱼类得以新鲜、快速地运送到内陆餐桌。
尽管带鱼的生育能力强大,但它也无法抗拒人类的过度捕捞,在过去几十年里,带鱼的捕捞量逐年增长,尤其是在中国带鱼的消费量巨大。
根据相关统计,中国是全球带鱼捕捞量的主要贡献者,约占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三,然而随着捕捞量的持续增加,带鱼的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反而在某些区域出现了捕捞量逐年下降的趋势。
渔业资源的危机带鱼的捕捞问题,除了过度捕捞外,还有许多不规范的捕捞行为,捕捞者为了提高捕捞效率,一些渔民开始使用细密的渔网。
这种渔网被称为“绝户网”,使得带鱼的各个年龄段几乎都被捕捞到,这种捕捞方式不仅减少了带鱼的数量,还破坏了带鱼的繁殖链条,影响了鱼卵的孵化和幼鱼的存活。
带鱼的捕捞问题并非孤立现象,它与其他海洋经济鱼类的资源枯竭息息相关,大黄鱼、小黄鱼、乌贼(墨鱼)等曾经是中国沿海渔业的重要支柱,但由于长期的过度捕捞和环境变化,它们的数量急剧下降。
以大黄鱼为例,由于过度捕捞导致野生大黄鱼几乎消失,人工繁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其数量,但野生大黄鱼的捕捞量依然无法恢复到巅峰时期的水平。
在意识到渔业资源的危机后,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海洋资源,国家更是实施了“禁渔期”制度,即在一定的时间内禁止渔船出海捕捞,以保护鱼类的繁殖。
特别是在黄海、东海和南海等主要渔业区,禁渔期的实施有效缓解了渔业资源的消耗,并且长江流域也实施了为期10年的禁渔措施,这一举措就是为了保护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
带鱼作为中国人餐桌上的传统美味,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然而随着捕捞量的逐年下降,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是否在不经意间消耗了这个珍贵的资源?
在保障食物供应的同时,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合理捕捞保护生态,只有这样带鱼才有可能继续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占据一席之地,为我们带来丰盛的美味。
信息来源:舟山远洋渔业协会 2022-03-28——《年产百万吨的带鱼,为何饲养难度巨大!背后的事情没那么简单》
海报新闻 2025-01-24——《新春走基层 | 年年有“鱼”!这里的年味有“海的味道”》
北方网 2013-03-26——《黄鱼基本绝迹,带鱼产量连年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