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结束后,主张投降的张昭,最终结局如何?

大陈说书人 2024-11-26 11:28:15

在赤壁之战爆发前,张昭一直主张投降、议和。结果,孙刘联盟火烧赤壁,击退了曹操。而在赤壁之战后,张昭失去了孙权的信任,屡次被孙权耻笑,最终抑郁而终。

在三国时期,爆发过无数次战争。在你争我夺、南征北战之间, 国家之间的命运,已经有所铺垫。而那场赤壁之战,就关乎蜀、魏、吴三国的命运。

在硝烟落幕之前,没人看好孙刘联军。毕竟,当时的曹操虎踞北方,坐拥百万之师。

他过荆州,下江陵,本以为能击败孙刘,统一乱世。却没想到,等待着他的,不是终结之战,而是一场大败。

赤壁的那场大火,烧掉了曹操的梦。同样的,也给了主和派一个耳光。而作为主和派的首脑,张昭面子上也过不去。甚至在战争后,孙权都经常奚落他。

但也没办法,选择确实出错了。而且作为国家重臣,如此主张投降,着实不体面。所以,他也逐渐淡出朝廷,打算闭门养老。但东吴没人了,他不得不出现在朝堂,但少有的几次出现,也与孙权有争吵。

说实话,张昭在东吴的地位,向来是大臣们的依仗,甚至可以说,他就是文官之首。早在孙策执政时,他就是朝堂核心了。

在张昭的治理下,江东发展的很好,士族们都感念他的功绩,天天夸赞他。到了后来,甚至有“只知张昭,而不知孙策”的趋势。

好在,孙策性情豪迈,他表示:我手下的功绩,就是我的功绩,不必去猜忌他们,让他们放手去做就是。

等到孙策临死前,还对孙权嘱托道: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而在孙权上位后,对待这位托孤大臣,也是以礼相待。但是,相比于孙策时期,君臣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没那么亲近了。

和孙策不一样,孙权是个政治家。而政治家的疑心病,是永远治不好的。所以,在面对他人的时候,就算关系再亲密,也会有些猜忌。或者说,在这些人心中,就没有“信任”的说法。

而张昭这位大臣,在一开始,就不得孙权的喜欢。而原因也很简单,在孙策病逝前,找来大臣们,询问东吴之主选谁。而张昭等人,都主张拥立孙翊。大概从这时起,在孙权的心中,张昭就是“可用而不可信”了。

而且,孙权喜欢打猎,尤其爱射虎。那种刺激感,令他无法自拔。但是,张昭觉得射虎太危险,多次劝阻孙权。

为了给老臣一个面子,孙权打造了一个“射虎车”,就像是装甲车那样。而后,站在车里,继续射虎。但张昭仍觉得危险,希望孙权能回宫,安心处理政务。

张昭的所作所为,确实是忠臣之举。但是在孙权看来,这就是孩视他。大概所有的皇帝,都不希望朝堂中有个“长辈”。所以,在孙权心中,张昭的地位再次下滑了。

只不过,再怎么下滑,处理政务的时候,也要靠张昭,谁让人家有能力呢。

如果说,曹操眼中的孙权,是年少万兜鍪,治军有方的雄主。那在张昭看来,孙权就是喜爱打猎,奢华淫逸的纨绔子弟。

对孙权的看轻,也是张昭主降的重要原因。毕竟,君主不可信的情况下,明哲保身才是正道。简单来说,就是不信任孙权,所以想要找个退路。

若孙权真的无能,那张昭主降,未尝不是明智之举。毕竟,刘禅与谯周,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谯周知道,靠着蜀国的国力,是无论如何赢不了的。所以,与其苦苦挣扎,不如早些投降。到时候,尚不失封侯之礼遇。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投降之后,刘禅的待遇很好。在司马昭询问时,他还说出了传世“名言”:此间乐,不思蜀也。

只是,孙权不是刘禅,当时的孙刘联军,更不是后来的蜀国。在赤壁之战前,虽然实力差距大,但尚有胜利的希望。而在这时,张昭主降,就是在打击士气了。

这场赤壁之战,没按张昭的设想上演,在他看来,应当是曹操势不可挡,一战击溃孙刘才是。但有周瑜在,一场赢面极小的战争,变成了孙刘联军的大胜。反倒是曹操,此时赔光了家底。

所以,此时主降的张昭,跟着曹操一起,成了输家。

这也很合理,毕竟从专长上来说,张昭擅长的事内政。至于军事、外交这些方面,他就是个外行。

官渡之战后,曹操趁着余威尚在,给孙权写信,让孙权送质子到许昌。而当时的东吴,就对此时争纷不休,张昭也拿不出主意。还是周瑜回朝,才一锤定音,拒绝了这个无理要求。

关于张昭的能力,所有人都是认可的。只不过,在某些范围内,张昭表现的并不尽如人意。孙策当时就说了:内事不决问张昭。意思是,军事、外交这种事情,张昭处理的并不好。

如果客观评价的话,张昭就是治政能力充足。在他的治下,百姓的生活很好,即便在乱世,也能做到“衣能蔽体,食可果腹”。别看要求很低,但就这个,都是很多人向往的。

张昭的能力,如果让他做个太平宰相,那完全是绰绰有余的。但是,如果让他出谋划策,指挥作战,那就像是让诗人科研一样,完全是强人所难。甚至可以说,在军事方面,孙权都比他专业。

外行参与决策,要么酿成大祸,要么就是丢脸,而张昭显然是后者。

在赤壁之战后,主战派脸上有光,而张昭自觉惭愧,也逐渐远离了权力中心。在东吴,他基本是尊而不贵。毕竟,这也是个老臣了,也是功劳赫赫,他如果想养老,大家也不会为难他。

而且,张昭的隐退,是循序渐进的。所以,对于这位老臣的淡化,很多人都没察觉到。

后来,东吴设置丞相。在朝中,大家都推举张昭,但没想到,孙权力排众议,任用孙邵为丞相。而原因,只是“不忍让老臣受累”。直到这时,大家才反应过来,张昭这位“文官之首”,是真的被排挤了。

而在孙邵去世后,百官再次推荐张昭。而这次,孙权完全不演了,他直接表明:张昭性情刚烈,不适合担任丞相。最终,选了顾雍担任丞相。

到了这时候,就算反应慢的人,也能看得出来:张昭这位“文臣之首”,算是当到头了。

孙权的排挤,张昭自然也能感受到。所以,在孙权称帝后,张昭告老退休,在府中养老。

张昭识趣,孙权也不会不给他面子。于是孙权给了个虚衔,赐他食邑万户。

在家里,张昭的日子还算消停,每天读读书,治治学。后来,蜀国来使,在朝堂上尽显锋芒。

直到这时,孙权才想起来张昭。于是,在第二天,孙权前去拜访张昭。并感叹说:若是您还在朝堂,又怎么能让他那么嚣张呢。

结果,孙权刚有递台阶的意思,张昭又摆上了谱。他话语之中,都是先皇、太后之类的话。别的不说,只说自己的艰难、忠诚。张昭如此,孙权也只能悻悻而归。

而后,公孙渊向孙权称臣。这个举动,极大地满足了孙权的虚荣心。在他看来,没有比这更能证明自己的了。

但是,在孙权满心欢喜时,张昭却来泼了冷水。他表示,公孙渊称臣,绝对是不安好心。一旦他想要反叛,到时候我们不但无力阻止,更会遭到天下人的耻笑。

面对张昭的肺腑之言,孙权却非常愤怒。他认为, 张昭这是在侮辱他。在盛怒之下,甚至想杀了张昭。

而见此情形,张昭再次回家,称病不出。而孙权也在气头上,你张昭不是不出门吗?好,我找人把你们堵死,你最好这辈子别出来。

张昭一看,我这都回家了,你还来羞辱我?于是,他在府内,也把大门堵上了。

但在不久后,张昭的预言成真了。东吴派去的使臣,被公孙渊杀了。此时,孙权也知道,这次是自己的问题。于是,亲去张府致歉。但没想到,张昭不给面子,闭门不出。

孙权本身就有气,此次能来道歉,已经是十分不易。而张昭不给面子,孙权更是怒火中烧。大怒之中,孙权又想起了之前的事情,决定不忍了,直接放火,烧了张府。

火很快被扑灭了,而孙权依旧站在门口,等着张昭出来。张昭出门后,孙权把他带回宫中,向他表示了歉意。而在道歉之中,几分真几分假,那就不好分辨了。

公元236年,张昭寿终正寝,享年八十一岁,谥号“文”。在他死前,一直没有什么表现。可能,也是怕和孙权冲突,到时候,双方都不好收场。

张昭前半生荣光赫赫,而后半生,一直被赤壁的烟尘笼罩。毕竟,在关键时刻看错方向,对于文臣、谋士来说,这是绝对的耻辱。

0 阅读:54
评论列表
  • 2024-12-08 22:05

    带投大哥[笑着哭]

  • 2024-12-01 16:28

    陈寿老师谯周都有人洗 在陈袛还在时搞得什么仇国论就是妥妥二五仔言论 陈打压他都为后面陈寿作记给他附于别人之后 倒是他老师单独列记 张大力反对孙结交半岛公孙时孙权竟然下令用土堵门 张也一气之下用土堵了内门 后面还不是孙权几次三番请求张用专车接去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