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广东一老妇看杂志,才知30年未见的儿子黄旭华是国家功臣

肥脸哥侃事 2025-02-04 13:58:46

1987年,广东海丰县的145号邮箱,收到了一封不同寻常的来信。信中没有书信钱财,只有一本名叫《文汇月刊》的老杂志。

收到这本杂志的是一位九十岁高龄的广东老妇,白发苍苍的她,满怀疑惑地用那双颤巍巍的手翻开了杂志,一下子便露出被刻意折了一角的那张纸页。

在好不容易看清那页纸上的小字过后,老妇忽然泪眼婆娑,哭个不停:“是他!一定是他!原来这么多年,我们都误会他了!”

原来,她那失踪了三十多年未见的“白眼狼”儿子,竟然是国家功臣黄旭华!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志存心坚,一心救国

1924年,黄旭华出生于广东一著名的医药世家,家中兄弟姐妹众多,他排行老三。

因从小深受父母的熏陶,黄旭华也曾一度立志要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摘下中国“东亚病夫”的蔑称。

可惜造化弄人,1937年,日本侵华的炮火掀翻了他的课桌,让他的学医梦彻底沦为泡影。为了避开战火,黄旭华被迫开启东躲西藏的流离生活。

这段逃亡生涯,也让黄旭华意识到,单只靠学医救不了中国。

正所谓落后就要挨打,当时的日军有太多先进的军事武器,在他们绝对火力优势的碾压下,以中国当时极其落后的军工业,根本保护不了我们的国土子民,只能被迫节节败退,眼睁睁看着我们的同胞饱受日军的欺辱。

民族屈辱和对日军的愤恨,在黄旭华的心中埋下的新的种子:从那时起,他便决心要为中国军工业的发展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让中国军工业足以抵御任何外敌的来犯!

为了实现这个宏大的理想,黄旭华一心朝着这个方向所奋斗,在乱世中艰难求学。

他扛住艰苦卓绝、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存条件、抵住时刻可能袭来的日军炮火,一心发奋图强,最终成功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国立交通大学。

在这里,他终于有机会正式踏入自己心心念念多年的国防事业。

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他也本着一腔热血参加爱国学生运动,主动为共产党的地下活动作掩护,与反动势力周旋。

每每回忆起这段热血的青葱岁月,黄旭华总会无比怀念地感慨:

“无论是从前的地下党工作还是海峡核潜艇研制,都是秘密工作,秘密工作虽因不可告人有点憋人,但那种神秘和惊险感总是充满了乐趣。”

事实上,在这次核潜艇试验之前的1986年,黄旭华终于有机会到深圳出差。

经过组织批准,他终于第一次有机会顺路回家看看了。

回到家后,60岁的儿子看到93岁的母亲,话到嘴边却不知道说什么好。

还是母亲反应过来,擦了眼泪笑着将他领进家门。

可是当一家人再次要问起工作的事情,黄旭华依然还是选择装聋作哑。

直到1987年,《文汇月刊》讲述了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文章《赫赫而无名的人生》,黄旭华才将这篇杂志寄给了母亲。

曾慎其一开始不明白儿子的用意,可是读到设计师姓黄,妻子叫李世英,父母曾在广东汕尾行医时,一切都对上了。

他的儿子不是忘恩负义,而是为了国家大义啊!

老人激动地将儿孙全都叫到家里来,让他们都看了一遍文章,郑重地说道:“三哥的事情大家要理解、要谅解。家里培养他上大学,他一毕业,家也不要了,30年没回家,他有苦衷啊!”

常言道:“自古忠孝难两全。”

黄旭华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正如感动中国颁奖词写得那样,“在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

而黄旭华的母亲深明大义,同样令人感动,她将儿子对国家的忠看作是对自己最大的孝。

或许正是因为有这样伟大的母亲,才能培养出这样伟大的科学家。

0 阅读:4

肥脸哥侃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