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的档案去哪儿了
杜宗林
战友杨顺发来微信,说他当兵的档案至今没找到,担心下步退休算工龄打麻烦,看我能不能帮忙想想办法。

战友杨顺
杨顺是我老乡,四川西充占山人。1986年10月25日,我们同一天入伍,坐大巴到达五十三旅留守处简阳石桥镇。同年11月进藏,分到加查县56023部队一营,我到机炮连,他到三连。新兵时我们经常在一起接受营里组织的共同科目训练,节假日又聚在一起,边聊天边学着老兵抽烟,或者吃谁存下的水果罐头,还有很多用干粮袋里的大米跟老百姓换的核桃。那些个大仁厚,香脆可口的加查核桃,可是西藏三宝(另有林芝苹果、亚东鲑鱼)之一呢。
“87.4”演习时,我们一营做为旅尖刀营,前出邛多江。战场动员后,每个连队除极少数留守人员外,几乎全部查血型、写遗书、理光头、学印地语、练战伤救护、整理前运后留物资、分发战时人员供给证,我和杨顺,包括那批西充老乡赵文生、吉宗成、杨秋波、王小兵、杨绍平、杨正勇、吉跃龙(已故)、杨建(已故)等,都参与了那次对印军事行动,接受了一次没有硝烟的准战争的洗礼。

1986年11月,入伍到加查一营三连的西充老乡,左起:杨秋波、吉宗成、王小兵、杨顺
仗最终没打起来,我们营和其他兄弟部队奉命撤回归建。回到连队,我当了短暂的几天上司。炊事班一改早上吃米饭加汤菜(木耳、黄花、粉条和罐头煮成一锅,每人舀一大瓢)的惯例,开始煮稀饭、蒸馒头,每桌配炒榨菜丝或挑几坨红豆腐。这一变化,羡煞了三连那几个老乡。记得有天早上,杨顺跑来找我。我接过他那口淡青色搪瓷碗,打了四五个大白馒头,送到连队门口那条连接三连和营部,两旁长着高高白杨树的砂石干道上,交给正翘首等待,又仿佛有些难为情的杨顺手中。他笑咪咪接过碗,一手捂着,撒腿就跑开了……
1987年7月,我离开一营加查,重返旅通信营报训队。从那以后,就再未回去过。听说杨顺后来因军事素质过硬,组织指挥和管理能力较强,被提拔为三连二排六班班长,1989年春还参加了拉萨特殊任务。1989年秋,杨顺父亲病故,家中急需他回去照料母亲,并顶替父亲工作,转为非农业户口。

前排左五是杨顺
在这人生转折关头,杨顺以部队大局为重,想说服家人,等部队正式开展老兵复退工作以后,根据组织需要,再决定去留。谁知正遇部队改革征兵方式,由秋季改为春季,老兵退伍时间相应顺延。更关键一点,当年是国家政策允许的最后一批顶班,过期再无机会。面对如此变局,杨顺陷入了迷茫,后经家人反复催促,才最终做出让步,向组织汇报了自己的实际情况。上级研究后,批准其提前退伍,退伍证上注明退役时间为1989年11月。

杨顺退伍证明之一

杨顺退伍证明之二
回家后,杨顺处理好家事,又顶替父亲到西充县占山乡综合商店工作。数年后下岗,自费学开车,常跑西充——广州的大客车,或西充——成都的旅游车。
最让杨顺无法预料的,是他提前退役不久,老连队一营三连,被成建制抽调拉萨,参与组建摩步团,成为摩步三营七连。也就是这一变化,让杨顺的档案,不知所踪。

原56023,现77680部队为杨顺出具的服役证明
据杨顺回忆,他离开部队时,曾向旅军务科的南充老乡,保密员张勇提出,看能不能把档案自己带回。张勇拒绝了,说档案关系重大,不能私人携带,应由组织统一安排交接。返乡后,杨顺先后找过西充县武装部、民政局,以及后来的军人事务局,还多次打电话问老部队,都没有查到档案下落,他不知道,这档案,究竟去了哪里……
是老部队56023,现在的77680部队?
还是被老连队统一带到了摩步团,当时的56300部队?
“为了这档案,我真是跑断了腿。现在能证明我当过兵的,就只有这张退伍证。真心希望相关部门能重视一下,帮我找找档案,别让我三年军旅生涯,成为一笔说不清道不明的糊涂账……”
尊敬的老领导,亲爱的老战友们,杨顺战友的遭遇,大家有没有同感?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欢迎留言区不吝赐教。
谨此深表谢意!

杨顺(左)和老乡杨秋波
备注:
1.杨顺刚入伍时的连长叫王锡川,甘肃人;指导员贾伦才,西充金源人;二排排长张宽良,陕西眉县人。
2.后来的连长叫张兴宽,陕西眉县人,现自主择业定居成都市新都区;指导员魏波,重庆市长寿区人。
3.杨顺的电话号码:180 4883 4648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杜宗林: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温江区作家协会监事长,广东古劳咏春拳弟子,兼好书法、声乐。1986年10月入伍,雪域从军16年,通信维修技师。先后在《安徽文学》《短篇小说》《渤海风》《军嫂》《军事故事会》及《解放军报》《中国安全生产报》《西藏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华西都市报》《西南商报》等报刊发表作品多篇。有作品收入选集并获奖。

作者:杜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