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在其《脾胃论》中有这么一段,“病脾胃久衰,视听半失,此阴盛乘阳,加之气短精神不足,此由弦脉令虚,多言之过,皆阳气衰弱不得舒伸,伏匿于阴中耳”。
翻译过来:脾胃病了,日久身体也衰了。视力,听力都下降了,也气短乏力,精神不足了。原因就是人事接触的过于频繁了,说话太多伤到了元气。不知道收敛,结果衰了。(衰和虚不同,衰是功能的丧失,虚是不足。)
长寿的人:知节制,明礼法,不妄动,知进退,做善事。
一口饭,一言语就是动气。想多吃,想多说,先想想自己的气够不够用。
一呼一吸,一跳一动,别看都是自主完成,其质量也得依靠原有的功能强劲才能完成。假如肺脾两虚,脾肾不足,你这呼吸,心率质量也不会高的。
动气就有运气和耗气不同。运气有助于身心,你不吃不喝不说是要出问题,但妄动吃喝言语也要出问题。为什么有的人说着话就出汗了,说着话就神伤了,这就是问题。困惑怎么连话都说不了了。
张三身体差,但有节制,活到99。李四身体好,不节制,妄动贪欲,饭多连篇话也多,气耗的就严重,好身体逐渐成了“虚劳”体质。
另说一下练功,练功主要是八段锦,太极拳等,练功是为了调气,修气,前提是你得有气。练功可以让你形成自然的吐故纳新,利于身体。但羸弱体质,本身就不足,都躺床上了,确实虚劳了,就没法过度练了。只得先把自身内气内调之后再逐步修炼。
所以,练功好在大部分,但也有极少不适合的。很多人的肌肉僵硬,容易拉伤,这就是筋脉长期失养,能量都转变为痰湿的结果。练功疏通经络,调畅气化之能,才有助于五脏的气化流通。降低心脑血管等恶性问题的发生概率。
言语之动依托于肾气,发挥于宗气,就是脾胃运化产生的气和肺吸入的呼吸清气结合于膻中之气。此气掌管着我们的说话的力度,气力,持续力。
有的人讲着讲着话就开始虚了,这里就要知道宗气不足了,这部分人身体本就羸弱,又脑力欲望过度,身体的气原本就不够,可不说着说着就虚了。生脉饮,补中益气汤都有这个作用,甚者务必从中元气入手。
所以当老师,包括我们大夫,还有律师等很多说话多的职业,今天讲多了,累了,生脉饮喝上一个,大概都是可能缓解这个层面的气虚。
但有的人讲话太多属于碎言碎语,尤其牵动了肾中所藏元阳,换句话是拿着元阳来说话的,这种说话是容易直伤元气。这类说话往往是为了说而说,说一些无边际,没有方圆的话。这种话宁可少说,不说。
我们说很多话是不经大脑的,这类人最缺乏定力,而肾主定力。没有深思后的讲话,有一部分属于身体原因,沉不住气,躁动不安随之脱口而出的,久之必耗肾气。
需要关注一下自己的职业是否适合自己目前的身体状态,如果不适合,一定要学会取舍。或调动,或更替,再或是调整好身体之后继续再做一名战士。总之不要一边说着无奈,一边又反复其中,消磨内气,这样也没有好的状态去面对工作,生活。
言语之动,尤其夜间不要太过,太阳落山,按照天地生态,这就是“气门闭”,夜间勿动的汗,大小便,口等等。就是让我们收敛了,不可再动了,动就可能产生亢奋,虚妄。日久不觉,觉则已病。
习惯于打坐,便是收敛元气的开端。常习打坐之人,精神恢复快很多,而且思路清晰,言语有力。打坐的过程是依靠自身形神兼备调节的方式。
记住,任何方式都是适当的,有功有过的,不一定都适合的。所以,我们尊重每一种传承下来的功法,调理身体的方法,但务必因人而异,想的周全,修行的有恒心。
张锡纯言之:山萸肉收敛之力,敛正气不敛邪气。平时耗散较多的人群,可每日几颗泡水喝。但湿热体质,邪气壅盛者还是要除外。
记住:养身体这件事,“功在平时,利在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