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上午,本市组织召开“牢记嘱托 善作善成·强协同抓落实促发展”(第一场)新闻发布会,市发改委和市统计局分别介绍了天津发展改革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和2024年天津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2024年本市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经济增速稳步加快,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4年本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8024.3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1%,分别快于2023年和2022年0.8个和4.1个百分点,增速逐年加快,为全国经济稳增长做出了天津贡献。
就业物价保持平稳。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及时发放企业吸纳就业补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6.8万人,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城镇调查失业率5.2%,比上年降低0.2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的加快和就业收入的稳定,促进了市场供需关系改善,推动年内居民消费价格(CPI)始终保持在0.5%以内的温和上涨区间,全年上涨0.2%。
新质生产力发展势头持续向好。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焕新,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快于全市规上工业4.3个百分点。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新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3.0%和32.7%。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4.0%,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2.1%,分别快于全市投资0.9个和9.0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5%,增速快于全市GDP0.4个百分点,占比63.9%,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支撑作用更加明显。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4.3%,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8%,分别比上年加快1.1个和2.6个百分点。
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出台促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着力提升服务业发展能级。
重点产业链带动工业生产加快增长。持续加强重点产业链建设,以强链补链延链扩链为抓手,构建更加完整的优势产业集群,12条重点产业链在链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占比达到82.1%,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在重点产业链发展带动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6%,增速连续4个月逐月加快。
市场需求逐步回暖
投资平稳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3.1%,其中,在大规模设备更新带动下,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12.3%,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接近8成(77.3%)。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2.7%,带动作用最为突出,工业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增长0.8%和2.5%。
促消费政策效果明显。在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限额以上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22.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零售额增长14.8%。各项文旅活动带动我市文旅市场热度持续攀升,接待游客2.6亿人次,天津成为假期全国热门旅游目的地。
发展质效持续提升
财税收入增长较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2%,其中税收收入增长2.6%,占比达到76.0%。
企业效益进一步改善。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92%,同比提高0.04个百分点;规上服务业利润总额增长6.2%。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4.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76,比上年缩小0.03。
市场活力不断增强。民营经济发展活跃,民间投资增长7.6%;限额以上民营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额、规模以上民营重点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也均好于全市平均水平。纳统单位数量持续增加,截至2024年末,本市“四上”统计调查在库单位(不含投资项目单位)达到29991家,比上年末增加3280家,增长12.3%。
重点产业链以及工业发展情况
做优做强重点产业链,对本市工业发展尤为重要。2024年本市重点产业链规模有所提升,优势产业加速聚集,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重点产业链支撑效应显著。2024年,本市12条重点产业链在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占比达到82.1%,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3.0个百分点。
现代产业体系基础持续加固。规模以上工业中,十大现代产业体系增加值占比达到92.1%,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设备更新政策促进制造业升级发展。在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带动下,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33.7%,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通过这些特点可以看出,我本市重点产业链发展速度稳、结构优、底气足,对我本市工业增长起到了重要的“压舱石”作用,我本市也将继续加大各项政策措施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和重点产业链发展,巩固工业运行增长势头。
培育新质生产力成效显著
一年来,本市积极调结构、促转型,新兴动能持续壮大,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本市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新产业动能不断激发。2024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比前三季度加快2.2个百分点,快于全市规上工业4.3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14.8%,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1—11月份,新服务营业收入增长10.6%。
新产品产量快速增长。2024年,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新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3.0%和32.7%,电子计算机整机、电子元件等电子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3倍和16.3%。高技术制造业重点产品中,半导体分立器件产量增长20.5%,液晶显示屏增长73.7%,印制电路板增长10.1%。
新投资潜力持续释放。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4.0%,快于全市投资0.9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2.1%,快于全市投资9.0个百分点。
2025年本市发展改革新思路新举措
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全市“两会”对2025年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等进行了明确部署。今年地区生产总值预期目标增长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充分体现了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奋发进取的鲜明导向。
全市发展改革系统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实干奋进、善作善成,扎实实施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深化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有效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升质量,全力以赴推动实现一季度“开门红”,全年经济较快增长,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以新作为新气象推动天津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积极构建“站产城”一体化发展格局
全力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武清京津产业新城等重点平台提升质效,谋划推动通武廊产业创新发展先行区建设,积极构建“站产城”一体化发展格局。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积极争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提升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生命健康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武清园等一批重点项目。
聚焦“三新”,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赛道。制定实验室体系质效提升方案,打造以全国重点实验室为引领、海河实验室为支撑、市级实验室为基础的实验室体系。高标准推进天开高教科创园“一核两翼多点”建设,进一步打响天开园品牌。以产业焕新推进转型升级。巩固升级绿色石化、汽车、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加快壮大信创、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前瞻培育脑机工程、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服务保障,以循环经济推动绿色发展。以城市更新优化功能布局。
聚焦“三量”,推进城市内涵式发展
推动存量资产盘活增效。持续创新政策供给,拓展“平台+市场”盘活路径,积极引进战略投资。因地制宜推动闲置低效资源产业导入,全面提高资产配置效率,不断形成新产值、新税源、新就业。推动谋划争取优质增量。建立健全重大项目谋划、招商引资调度、项目建设推进服务等“三个机制”,落实央企投资重点项目“四张清单”,积极争取更多项目、资源拓展深化布局。推动提升发展效益质量。更大力度激发各类型经营主体发展活力,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
聚焦扩大内需,大力提振消费
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积极构建“大消费”格局,深入推进文商旅体展融合发展。抢抓国家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机遇,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和便民服务,最大限度发挥撬动作用。促进有效投资合理增长。抢抓“两重”、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等调整扩围契机,围绕低空经济发展、重点都市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等拓展领域,加快做熟项目前期。
聚焦改革开放,培育发展动能
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持续落实好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关于本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举措,以滨海新区为引领,推动更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事项在本市落地。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实施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政策,加速培育外贸新动能。深入推进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强化天津港资产运营能力和产业引育,积极拓展内外贸航线,加快做大做强海工装备、船舶服务、货物加工等适港产业。
聚焦高品质生活,务实发展民生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高质量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深入推进大城细管、大城智管、大城众管,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赋能城市治理,深化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持续加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加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精心实施民心工程,多措并举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大力发展银发经济,促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今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十年的开篇之年。市发改委将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为重点,全面推进区域一体化、京津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加强与北京“新两翼”联动发展
完善市场化引进资源要素合作机制,主动承接央企新业务新版块新功能拓展布局,强化落实央企投资重点项目“四张清单”。加强滨海新区与北京“新两翼”错位联动发展,持续优化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武清京津产业新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
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争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强化天开园与中关村、首都科创资源合作,提高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深入实施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落地行动,联合引育域外经营主体在京津冀布局项目资源,提升信创、生命健康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能级。
扎实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推动京津城际改造加密,强化交通一体化管理和机制化建设。谋划推动“通武廊”产业创新示范区建设,聚焦统一规划、园区共建、利益共享等开展制度创新。聚焦交通运输、生态保护、安全保障、公共服务等领域,谋划布局一批带动性、撬动性、公共性强的重点项目,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深入推进京津同城化发展
接续谋划新一批京津同城化发展重点任务,促进两个超大城市产业业态、城市流量和经济活力双向提升。加快推动中关村新一轮24条先行先试政策向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复制推广,协同推进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提质增效。(今晚报记者:李文博 张艳)
来源:今晚报
审核:郦陈雪
编发:马 凯
素材整理:陈卓、吕昕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