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名叫苏轼,这人可有意思啦,特别风趣幽默呢。他在世间留下了诸多故事,这些趣闻轶事的数量,几乎都能和他所创作的那些优秀文学作品的数量相比肩啦。
曾经有这么一回,他偶然察觉到自己结识的那位道士朋友,全然没有遵守道士应守的清规戒律。那道士朋友整天不是在喝酒,就是大口大口地吃肉,而且,还对女色十分贪恋,行为举止实在是有违其身份呢。面对这种情况,他思索一番后,便特意撰写了一首词,打算用这首词来好好劝诫一下这位行为不端的友人呢。
大家知道苏轼是怎样凭借一首词去对朋友进行劝谏的吗?还有啊,他写的这首词最终起到的效果又究竟是怎样的呢?
看破尘世之人
大家都晓得苏东坡乃是豪放派的典型代表。不过呢,可能没多少人清楚,苏轼在前半生那可是历经了诸多的苦难磨难呢,正是这些经历才让他拥有了如此这般的豪放之情。你瞧瞧他的那些遭遇,要是换做旁人,经历了这些,要是不能以一种豪放的心态去面对的话,恐怕早就承受不住,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啦。
苏氏家族呈现出“一门三大家”的辉煌景象,这可真是让世间众人都极为羡慕。不过呢,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般耀眼的成就也招来了同僚的嫉妒之心。而之后苏轼在仕途等方面屡屡遭遇挫折、碰壁不断,其实就和这被人嫉妒的情况有着不小的关联呢。
想当初啊,苏洵带着已经二十多岁的苏轼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呢。这考试一结束,不得了啦,苏轼一下子就在京城出了大名,那名气可真是响当当的,一下子就成为了他们这一辈人中的佼佼者,就好像是大家公认的领导者一样。你想啊,这人一出名,自然就有好多人都想来和他结交啦。来的人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多到什么程度呢?据说把他家的门槛都给踏得平平的了,由此可见当时苏轼是多么的受欢迎。
然而,原本存在的所有美好景象,却都因为一场变法而被彻底毁掉了。王安石,这位曾经还和苏轼有过亲切交谈的人,他所发起的一场变法,给整个朝堂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使得朝堂原本的格局、氛围等各方面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仿佛曾经的种种有序与和谐都不复存在了,就好像是这场变法把整个朝堂都给毁掉了一般。
在那个时候,苏轼才刚刚承受了父母离世带来的巨大悲痛。当他怀着满心的哀伤返回朝堂后,却惊愕地发觉,曾经那些与自己关系密切的老师,还有情同手足的好友们,竟然都由于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莫名其妙的缘由,纷纷被从京城给驱赶出去了。这一系列变故,无疑是在苏轼本就伤痛的心上,又添了几分沉重与无奈。
曾经啊,有那么一些朋友,大家在一起的时候那可真是开心,常常把酒言欢,无话不谈呢。可如今呢,情况却变了,这些朋友变得特别小心翼翼的,好像心里有很多顾虑似的,以前那种畅所欲言的感觉再也没有了,甚至连话都不敢随便说了呢。
苏轼满心疑惑,自己在老家为亲人守丧的这数年时间里,究竟是发生了怎样的变故?怎么身边的人们都变成如今这般模样了呢?他实在是想不明白其中的缘由。
这所有情况产生的根源啊,正是那个坐在朝堂之上的王安石。他可是个为了心中的理想,不顾一切地孤注一掷的人呢。不管是谁去劝说他,他都压根儿不会听进去的哦。
在当时那样的情形之下,苏轼怎么可能会袖手旁观、置之不理呢?他心怀正义,挺身而出,为那些平白无故就遭受贬谪的人鸣不平,觉得他们实在是太冤屈了;他也为那些一心爱护百姓的人仗义执言,这些人一心为民谋福祉,却落得如此境地,苏轼觉得他们不该被这样对待;还有那些真正有学识、有才华的人,仅仅因为某些不合理的缘由就被贬,苏轼同样要为他们喊冤叫屈,要让大家知道他们的委屈和不公呢。
苏轼所说的那些话语,有可能仅仅只是出于仗义执言的初衷罢了。然而呢,当这些话语传进王安石等人的耳中时,情况可就不一样啦,在他们听来,这些话就仿佛变成了极为尖锐且十分刺耳的声音。如此一来,在这朝堂之上,自然也就难以有苏轼的容身之地啦。
苏轼遭到了被贬出京城的境遇,不过呢,他可没有因此而心存怨恨之情。在他看来,自己确实是不应该在那朝堂之上长时间地待下去的呢。
没过多久的时间,王安石以及他那一派的人便从朝堂之上退了下来。按常理来讲,可能有人会觉得苏轼这下该迎来轻松自在的日子了吧,可实际上并非如此。要知道,在当时那种政治格局之下,王安石这一派人离开了朝堂,那就必然会有其他人填补他们的空缺。而这个接替的人呢,其行事做派、所秉持的理念等等,往往就和王安石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所以就仿佛是一个“新王安石”冒了出来,继续在朝堂之上发挥影响,苏轼也就没能因为王安石等人的离去而就此获得解脱。
苏轼这样的人,那是很难掌控得住的,既然如此,倒不如干脆就放弃他算了呢。
大家都知道,宋朝有个规定,那就是不许轻易杀害文官。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规定,苏轼才得以保全性命呢。要是没有这条规定的话,就苏轼那耿直的性子,在官场上屡次因为直言等原因触怒权贵,恐怕早就性命不保啦,估计到时候啊,他的坟头草都能长得三丈高喽。
在那之后发生的“乌台诗案”,其影响可不小啊。这一事件致使苏轼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故,他被迫离开原来的居所,四处漂泊,连个安稳的落脚之地都没有了,真可谓是流离失所。而且呢,这件事的牵连范围还很广,一大批平日里和苏轼关系要好的人也都没能幸免,都被牵扯到了这起案件当中,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呢。
苏轼觉得,即便自己遭受些困苦磨难,那都不算什么大事儿。可他打心底里不愿意看到自己的朋友因为自己而遭受牵连,在他看来,自己能承受的便自己默默承担就好,绝不能让身边的朋友也跟着陷入到可能被牵连的困境当中去。
话说苏轼这一生啊,那可是经历了数不清的波折坎坷。在这一路的风雨兼程中,他曾深陷各种困境,内心也时常被患得患失的情绪所困扰。不过呢,好在经过了这诸多磨难的洗礼之后,苏轼最终还是看破了红尘,对很多事情都能以一种豁达超脱的心态去面对啦。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他的那些朋友们也着实给了他不少的帮助呢,正是有了朋友们在旁扶持鼓励,苏轼才能更好地走过那段心路历程。
最后一次见面
公元1101年的时候,苏轼正处于北归的路途之中呢。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啊,在前一年,苏轼刚刚经历了被贬谪的遭遇,好在后来遇到大赦天下的情况,于是他又得以官复原职啦,就这样,在这一年踏上了北归的行程。
那时候,苏轼正行进在路途之中,冥冥之中仿佛预感到了些什么情况。于是呢,他特意做出了一个举动,就是把这一路走来所能见到的朋友们,一个不落地全都见了个遍。哪怕是那些平日里习惯了隐居在山林之中,过着与世隔绝生活的人,也都被苏轼给叫了出来,和大家一一相见呢。
话说在当年的四月,大文豪苏轼来到了庐山这一闻名遐迩的地方。他此番前来,是要找寻自己的好友刘器之。待找到刘器之之后,二人便一同开启了攀登庐山之旅,而且在登山的过程中,还顺道去拜访了曾经的一些旧相识呢。
苏轼跟刘器之讲起了自己有一位道士朋友,名叫王友道。随后,苏轼还向刘器之询问了一番,想知道这位名叫王友道的道友如今是在什么地方隐居着呢。
结果呢,刘器之居然大笑起来,然后说道:“你们瞧瞧那个王友道,他现在早就不再过隐居的生活啦。每天呢,都是和美酒相伴,身边还有美女相随,就他这样的状态,还谈什么修道的事儿,根本就没那回事儿喽!”
苏轼一脸淡然,毫无表情变化,心里暗自琢磨着,自己恐怕是来错了地方,隐隐有种不该来此地的感觉。
没过多久,苏轼便随着刘器之来到了一家酒楼的跟前。刘器之告诉苏轼,这儿就是王友道平日里来得最为频繁的地方呢,说不定稍过一会儿,就能在这里见到王友道本人啦。
话音才刚刚落下,便瞧见有一个人缓缓走了进来,仔细一看,这人不是别人,正是王友道。
当他进了门之后,店小二便赶忙迎上前去,心里想着要把他送到包间里面去呢。
话说当时啊,王友道正准备走呢,腿都已经抬起来要迈出去了。可就在这时候,苏轼他们两个人的声音传了过来,一下子就像是有股无形的力量似的,把王友道的腿给扯住了,让他走不了啦。王友道听到声音,扭头一看,见是苏轼二人,赶忙一路小跑着过去,恭恭敬敬地拜见了他们俩。不过呢,王友道也没敢在这儿多停留,为啥呢?因为,包间里面还有人正等着他呢,所以他简单和苏轼二人打过招呼后,就又匆匆忙忙往包间赶去了。
苏轼并未再多作询问,不过在他心里,着实对王友道究竟是去见何人这件事充满了好奇。
刘器之瞧见苏轼满脸好奇的样子,于是就把这座酒楼所藏着的秘密向苏轼和盘托出了。
有这么一家店,乍一看呢,它就是个普普通通的酒楼,可实际上啊,背地里还偷偷干着青楼的营生呢。这王友道啊,可是这家店的老主顾啦,熟门熟路的。每次他只要一到店门口,店里那些个机灵的小二瞅见了,立马就会很识趣地把他恭恭敬敬地请到二楼去呢。
第二天清晨时分,苏轼就已经来到了栖贤寺。之前啊,他就和好几个人事先约好了,要一同再次游览这座寺庙呢。苏轼心里,着实是喜爱这寺庙周边那美丽的景色,所以就想着能再多瞧上几眼,好好感受感受这份独特的美。
话说苏轼和同行的人一起去游览了栖贤寺,那一番游历下来,也算是领略了不少这寺中的景致风光。游览完栖贤寺后呢,他们接着又前往开先寺去了。要知道啊,苏轼他们这一行人岁数可都不算小啦,走起路来自然不像年轻人那般轻快有力,走了一阵子之后,那腿啊就觉得特别累,每迈一步都仿佛有点吃力呢。不过呢,好在同行的都是彼此的知音,大家一路上相互陪伴着,聊聊诗词,谈谈人生感悟,有这么多知心的伙伴在身边,这心里头暖乎乎的,走着走着,竟然也不觉得有多累了,就这么继续兴致勃勃地朝着开先寺而去啦。
当到了要分别的时候,苏轼并没有立刻就走,而是特意在那儿多停留了一阵子呢。而跟他分别的那些人,也都敏锐地察觉到了苏轼内心那份浓浓的不舍之情。
彼时苏轼的状态着实欠佳,让人不禁心生担忧。就当时的情形来看,此次相见很有可能就是彼此间的最后一面了呢。
苏轼,他热情地拉着王友道,心里就想着一定要给对方留下点什么当作纪念品才好呢。这不,就因为这份心意,便诞生了那首名为《临江仙·赠王友道》的词啦。
有人说东阳一带的人都是身形消瘦的样子,可实际上呢,有那样一个人啊,他全然不是如此哦。你看他,双眼明亮而有神,就像是那凝然的点漆一般呢。他仿若那美玉般的仙林玉树,始终和这世间的凡俗气息隔离开来。要是试着去瞧瞧他身披那鹤氅的模样,你就会发现,他简直就如同那被贬谪到人间的仙人一般呐,超凡脱俗,气质不凡呢。
在生活之中,应当学会克制那些华而不实、夸夸其谈的言语,就如同轻轻挥去那玉尘般,不要让多余的话语随意飘散。而且,要好好守护自身的才德与品性,让它们始终保持纯真无缺的状态呢。你看那风流的姿态,又有谁能比得上道家之人的纯粹质朴呢?他们所展现出来的那种超凡脱俗的气质,真的是别具一格。想想看,可不该像有些蜀地的人那样哦,只一味地倾慕卓文君的美貌与才情,而忽略了其他更为重要的品质与境界。
词中有真意
苏轼所作的这首词,其上片内容主要是对王友道进行夸赞呢。你看,通过种种词句的描绘,把对王友道的赞赏之情表达得挺明显的。而到了下片呢,话锋一转,变成了对王友道的劝诫啦。就是担心他,别因为某些事情而弄坏了自己的身子,全是出于一番关心之意呢。
在这句词的开头部分,出现了“东阳”这个词哦。这里所说的“东阳”呢,它其实是一个地名,不过呢,它还指代着一个人,就是沈东阳啦,而沈东阳就是南北朝时期大名鼎鼎的沈约,沈约字休文哦。整首诗里包含了关于沈约身上的一个典故呢,也就是说这句词所涉及到的关于“东阳”的表述,背后是有着这么一段和沈约相关的典故故事的。
沈约到了年纪大的时候,心里就琢磨着要辞去官职,然后回到自己的老家去安享晚年呢。可皇帝却不答应,就是不让他辞官。这时候的沈约呢,身体状况已经很差啦,毕竟上了年纪嘛,身体是越来越衰弱咯。而且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他的身体也在不断变化,你瞧,过一阵子呢,他的腰围就会变小一圈,臂围同样也会变小一圈呢。
他在写给朋友的信里大倒苦水,无奈地写道:“像现在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的话,我真不知道自己到底还能够支撑多长时间。”
这里是通过沈约身体瘦弱的这一特点,来展现出王友道身上所具备的那种精气神。就是以沈约的瘦作为一个参照或者说一种衬托吧,从而让王友道的精气神得以凸显出来呢。
后面的两句情况也一样,都是通过运用古人的典故,以此来展现王友道的不同寻常之处。据专家所做的研究表明,在这句词里面运用了好几个典故呢,并且有意思的是,这些典故所涉及到的人物还都姓王。
那“谪仙人”所指的肯定就是李白,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儿。简单来讲呢,这前面的部分主要就是在描述王友道,说他,精神状态特别好,整个人容光焕发的,而且长得还十分帅气,模样很出众呢,除此之外,他还特别有才华,在才学方面相当出众哦。
而其后面的部分呢,主要是在对王友道进行劝告,就是盼着他能够回到自己原本的本职工作上去,踏踏实实、安安心心地去当好一个道士呢。
有这么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他有着一番深切的人生感悟呢。他觉得当道士可真是很不错,你想啊,道士平日里修身养性,通过各种方式让自己的心性得以修炼,让身体也能保持良好的状态,如此这般,说不定就能够长命百岁啦。而且呢,还有更奇妙的说法,没准还能羽化登仙呢,那可真是超凡脱俗的境界。再看看那些出门在外追求风流潇洒的生活的人,在老人看来,哪有像自己在家里安安心心地修道来得舒服自在。这就是这位花甲老人内心真实的想法呢。
大家看啊,最后一句词里提到了“蜀客”和卓文君呢。这里其实是运用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典故哦。要知道,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这两人可是私奔了的,在历史上,他们这样的情况也算得上是比较典型的案例啦。
苏轼之所以借用这个典故,目的就是想要让王文道能够清醒过来,不要再一味地沉醉在那温柔乡里面啦。要是他继续这样沉迷下去的话,最终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那可就说不准喽,谁也没法提前预知。
在给相关的每个人都留下了一些物品之后,苏轼又一次开启了他的北归行程。就这样一路前行,时光悄然流逝,三个月的时间过去了。而彼时,已经六十四岁高龄的苏轼,终究还是没能抵御住病痛的侵袭,不幸病逝了。他的离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前来吊唁的人啊,多得数都数不过来,大家都怀着沉痛的心情,来为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等诸多身份集于一身的苏轼作最后的送别。
苏轼这一生啊,那可真是充满了曲折坎坷。不过呢,他特别了不起的一点就是,能把儒家、释家还有道家这三种不同的文化都融会贯通在自己身上,然后硬是开创出了一条豪放又豁达的人生道路呢。苏轼这个人,对世间万事万物都特别关心在意,可他又有着一种超凡的洒脱劲儿,凡事都能拿得起放得下。就算到了年迈的时候,他心里还惦记着朋友们呢,不忘去劝诫他们,给他们一些有益的提醒和劝告。就冲这些,苏轼真的可以称得上是咱们后辈读书人的楷模啦,值得大家好好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