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历来不乏追捧者,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战场。
过去两三年O2O大热,一窝蜂齐上阵,你会看到无以计数的互联网公司将“O2O”作为标配添加在自己的企业介绍中。可是到了2015年末-2016年,市场陆续曝出一些曾备受青睐的O2O企业难以为继宣布关门,很多声音将此归结为“融资未能如期到账”。
市场还不止于此,O2O的飓风未过,直播行业又掀起热潮。2016年,“资本寒冬”几乎成为创投圈的主旋律,但是直播却扶摇而上。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的网络直播平台已超过200家,庞大的数量使整个行业形成巨大的风口,然而背后看不到的却是直播平台良莠不齐的质量,2017年,随着政策不断加持砝码,市场渐渐降温,去暧昧后的平台日子也不会好过,随机而来的将是关停、整顿、洗牌……
故事还未完,中间夹杂着的“共享经济”大战也愈演愈烈,滴滴的成功,摩拜、ofo的如火如荼,让不少投资者与创业者看到了共享经济的商机。最近除去共享出行外,共享充电宝也大热起来,毫不夸张地说,共享经济的触角正在全面渗透到每一个传统的细分领域。但是,从目前来看,共享单车行业的竞争手段已经不是单纯的为用户出行考虑了,供过于求、随处堆放的单车已经背离初衷开始妨碍人们出行,进入恶性竞争阶段。在我看来,追随市场并没有错,错的是盲目追求和背离市场发展规律。
创投圈有句话讲得好,当你发现某个行业收益大的时候,你再去做就不挣钱了,甚至只能赔本赚吆喝。好比巴菲特所说,“市场本身就有赌场属性,但是不要迷恋投机”。这难道不是对当下追风者最形象的诠释么?更可况追风口的项目由于入局者太多,更需要资本源源不断的输血来补充能量。实际上,万变不离其宗,说到底无论哪个行业,竞争的关键最终都逃不出资本、产品、用户体验上去。
小到初创公司,大到成型的企业亦如此。近日美妆电商聚美优品跨界并购共享充电宝企业一事,在行业引起不少争议,王思聪表示不服甚至放言,“这事能成我吃翔”。面对王思聪的不看好,聚美优品CEO陈欧公开反驳,“街电做不成可以做公益,但希望不要因为你的情绪不让这个项目入驻万达”。真是个机智的Boss,不得不说陈欧给自己日后的失败留好了台阶。
如果追溯聚美优品并购共享充电企业的源头,也是有因可寻的。众所周知,如今,聚美优品提出私有化有2年多,但一直未完成,但聚美优品却变得越来越神秘化,不再发季报,不再开分析师电话会议,其2016年半年业绩更发生大变脸,营收同比增速仅1.7%。在聚美优品主业不振的同时,股价也从过去1年最高的6.25美元下降到3.07美元,创下上市以来的新低,市值缩水超过50%,若以上市以来最高股价计算,聚美优品的市值缩水更超过90%。
有分析人士认为,聚美短时间内重回传统电商业务巅峰很难,这就不难理解陈欧要大举进军共享充电宝行业的意图。几天前,聚美优品还发布了空气净化器计划。
不难看出,企业在面对困境时,最快速的办法便是追概念、跟风口、蹭热点、刷存在感……。短期内看不到结果,就看长期效果。如果但长期依然没有结果的话,就换一个故事继续讲下去。不得不说,这是资本市场惯用的操作的伎俩,好歹得有故事可讲嘛!
身处资本市场,企业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展现公司发展前景,这原本无可厚非。但企业经营与“讲故事、玩概念”的关系决不能颠倒,没有主营业绩支撑的“故事”终究只是镜中之花、水中之月,相比于动听的故事,投资者无疑更关注自己的真金白银。
回首近几年,从苏宁云商开始,O2O战略、一体两翼、苏宁硅谷实验室、收购PPTV、收购满座网、三效法则、互联网门店、苏宁众包、“手机家族计划”、“S-TV计划”、“S+空调计划”、足球、新零售、互联网客厅战略、收购天天快递,布局物流金融等等,甚至还有彩票,游戏,旅游,生活服务等业务,苏宁的概念之多,让人眼花缭乱,更甚至一直还没有放弃“造家电卖家电”梦想。
不得不承认,苏宁曾经靠这些概念换来股价的短线飙涨,仅在13年9月就录得4次涨停,成就了其战略投资方弘毅投资成功解套。
此后,在业绩持续走低的困境下,“讲故事、说概念”俨然成为苏宁取悦资本市场的“救命稻草”。但是好景不长,收购容易,盘活不易。对于苏宁来讲,本身体量和阿里就不在一个段位上,却一味追随,战线拉太长,难免体力不支,效应迟早也会显现。比如,曾经花 4.2 亿美元买来的PPTV,但是后来不赚钱的PPTV俨然成了苏宁的包袱,为了让财报更好看,不惜甩“包袱”转让PPTV股权。
不仅如此,苏宁3月31日披露的2016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485.85亿元,同比上升9.62%;实现归母净利润7.04亿元,同比下降19.27%;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之后,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为-11.08亿元,可以看出其仍未能摆脱亏损局面。对于财报中显示的净利润7.04亿元,还是建立在其出售北京京朝苏宁电器有限公司100%股权获得的净利润9.88亿元之后的结果。
不难看出,苏宁的收益并不是依靠主营业务,而是靠资本市场操作和变卖固定资产变现、闲置资金开展投资理财带来投资收益等方式获得。这对于对外标榜主要业务是零售和电商的苏宁来说,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近日,苏宁云商发布17年Q1报告,报告称,苏宁云商在2016年四季度成功实现转型的盈利拐点后,盈利能力持续增强。然而,有媒体却为此算了一笔账,截至2017年5月4日,苏宁云商的收盘价格为10.29元,而阿里集团在2015年8月是以每股15.17元,投资280亿元人民币参与苏宁云商的非公开发行,也就是说以阿里持股18.6亿股计算,马云这笔投资账面已经亏了91亿元。
此前,苏宁曾多次对媒体单方面宣布转型成功,并大肆分享转型经验。这么看下来,意淫嫌疑比较大。换句话来讲,这么急于下定论,背后背负的压力一定不小。
面对市场热捧的概念,成功毕竟属于少数者,大部分的追随者最终都倒在了千军万的血泊中。好比苏宁,没有阿里爸爸的命,却一路在效仿阿里爸爸,也永远只能望尘莫及,不仅如此,跟京东的差距也越来也越大。但是,一路走来,笔者并不否认苏宁在逆境中的摸索,这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在我看来,在探索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认清自己的位置,不能好高骛远,强刷存在感,更应该做好自己的主业,而不是背离初衷越走越远。
综上来看,市场不缺大把的追捧者,但大都不受市场待见,还是脚踏实地些好,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