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8日9点57分,周恩来总理在北京因病去世,终年78岁。周总理的一生都在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一生中没有留下子女和任何个人财产,然而,在他去世后,却有数以百万计的民众在街头含泪送别,队伍绵延十里。
周总理,一个值得敬仰的称号,一个永载史册的名字。他一生征战沙场,心怀大公,致力于为人民服务,被人民深情地称为“好总理”。周总理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政治家、军事战略家及外交家,党和国家的重要领航者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奠基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立下汗马功劳,是围绕毛主席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这是一系列记录周总理丰富人生的旧照片,每张都堪称经典。周总理的一生完美展现了“为了国家强盛而勤奋学习”的精神,以及他那超凡脱俗、无与伦比的品质。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总理诞生于江苏省淮安市(原淮安府山阳县),家庭背景为当地知名的“绍兴师爷”世家。他的养母陈夫人对他管教甚严。自1910年起至1917年间,他相继就读于银岗私塾、东关小学及天津南开中学,期间在学识、品德及社会实践等多个领域均展现出卓越才能,并树立了明确的学习目标:“读书旨在促进中国之强盛”。
1924年,周恩来总理结束了在欧洲的学习与工作,返回国内。同年11月份,他被任命为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在黄埔军校任职期间,周恩来总理对该军校的成长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制定了一套军队政治工作体系,对于国共两党军事人才的培养,以及两次东征和北伐战争的胜利,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张照片记录之时,周恩来总理正值26岁青春年华。画面中,他的目光透露出坚定与果敢,英姿飒爽,无愧于民国时期四大帅哥的美誉,显然是一位杰出的青年才俊。有人赞叹,当周总理身着军装时,其帅气难以言表,极具收藏价值。
资料显示,毛泽东与周恩来首次相遇是在1926年。同年3月26日,蒋介石采取行动,拘捕了中山舰舰长李之龙,并随后将包括周恩来在内的黄埔军校共产党员予以驱逐。此举意在通过排除共产党成员,达到破坏国共两党合作关系的目的。
那个夜晚,事件发生之后,毛泽东同志前往李富春住宅,目的是为了共同商议应对策略。正是在这次聚会中,他初次与周恩来同志会面。周恩来同志早些时候曾对博古同志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我们国家需要毛泽东,唯有他能引领我们完成伟大的革命事业,直至取得最终的胜利。不论是你,我,或是其他任何人,都无法胜任这一重任。”
周恩来总理与邓颖超女士是一对备受尊敬的夫妻典范,他们在五四运动期间相识,携手共度了超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1988年春天,中南海西花厅内的海棠花再度绽放,彼时邓颖超已84岁高龄,她轻抚花瓣,心中满是对周恩来总理的深切怀念,默默诉说着无尽的相思之情。
邓颖超在文章《忆西花厅海棠,谈我们的结合》中提及:“我们的相遇,纯属偶然,既非一见钟情,亦非将爱情视为至高无上。我们的关系经历了从无意间的交往,到两地书信往来的了解,再到有意为之、历经考验的结合。随后,我们并肩作战数十年,成为了既是战友又是伴侣的夫妻,彼此深爱,共同生活。我们将这份爱融入到人民之中,融入到同志之间,融入到朋友之中,也融入到年轻一代的心中。”
1925年8月8日,周恩来与邓颖超在广州正式结为连理。张治中曾询问邓颖超关于他们恋爱的故事,邓颖超以笑容回应:“由于我个子不高,他们还安排我站在板凳上讲述。当时,周恩来非常担忧,怕我无法妥善处理。但事实上,我毫无畏惧,站在板凳上,详细叙述了我们相识相爱的整个过程,甚至背诵了周恩来写在明信片上的一首诗。”
这张图片记录了开国大典的场景,展现了毛主席与周总理正在审阅一份演讲稿的情景。画面中,周总理并未因这一庄重时刻而身着新衣,他所穿的中山装领口略显褶皱,显然是一件旧衣裳。在如此意义非凡的庆典上,周总理的选择朴素无华,没有追求华丽的服饰,而是以一种简朴的姿态出现在众人面前。他的中山装虽旧,却难掩其领袖风范,透露出一种沉稳与内敛的气质。这一细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领导人的谦逊与务实。
周总理被秘书提议去定制新衣时,他立即回绝了这一建议。他表明:“我现在的衣物尚好,也不显得破旧,无需更换新的。我们国家正值建国初期,资金需求庞大,应当尽量节俭。身为总理,我更应率先垂范,节约开支。”
1960年5月,周恩来总理、邓颖超女士以及陈毅和张茜夫妇共同前往广西阳朔进行考察。期间,在桂林的碧莲峰亭子里,众人留下了这张合影。这张照片极为难得,画面中,每个人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而他们背后展现的,正是享誉天下的桂林山水美景。
1973年10月14日,周恩来总理引领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及其团队抵达河南洛阳进行访问。在相关照片中,可以观察到周恩来总理显得相当疲倦,这源于他早在一年前已被诊断出患有膀胱癌。自1973年年初1月起,周恩来总理便多次经历血尿的情况。
周总理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并不挂心,依然全心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身边的人建议他多加休息,周总理则回应道:“我现在的信念很简单,就是尽力而为,直到最后一刻。”
1975年9月7日,周恩来总理身体状况已极为不佳,明显不适宜再行外交接待,但他对国家未来的关切未曾稍减,决意倾尽余力。当日午时,在医院设立的会客室内,周总理会晤了来访的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执行委员及中央书记伊利耶·维尔德茨一行人。
四个月前的那次外宾接待之后,时间推进至1976年1月8日,我们深爱的周恩来总理不幸逝世。在他人生的最后阶段,周总理仍旧心系他人。当医疗组的吴阶平大夫步入病房,周总理用极其微弱的声音说道:“吴医生,我这边情况还好。你们还是去帮助其他生病的同志吧,那边更需要你们的协助……”
人民总理,名扬中外,忠国勤政,中华致敬!
人民总理,名扬中外,忠国勤政,中华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