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刘启,因为担心王爷们造反,实行“削藩策”,爆发了“七王之乱”。一不小心,汉景帝这哥们差点把江山丢了。
西晋初期,皇帝也是大封“司马姓王”,没过多少年,爆发了“八王之乱”,这造成了肉眼可见的超级内乱,西晋很快灭亡,进入了无比黑暗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大明初期,朱元璋封很多儿子为“王爷”,其目的是:儿子们在各地进行防御,拱卫京师。
没想到,他蹬腿死了后,孙子大搞“削藩”,四儿子燕王朱棣造反成功,荣登大宝。这到哪说理去?抢夺你江山的,是王爷,是自己人啊!
前朝和本朝的例子,告诉后续的明皇帝们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防火防盗防王爷。
因此,“王爷”二字成了原罪,很难被皇帝信任,搞不好,就要被处理。
作为一个明朝的王爷,如何过得舒服,不被皇帝怀疑并处理呢?
只要不碰三条红线,就基本没事。
1、明朝王爷们的第一条红线:不要碰政治啥叫“王朝的政治”?
通俗来说,有关权力和资源分配的事情,都属于王朝政治的一部分。
说细致一点,关于朝廷制定国策、选储君、发表治国观点、交往朝廷人士等,都是王朝政治的一部分。
明朝的王爷,没有权力干涉政治,你一旦想干涉政治,那么,你的前途就危险了。
王爷们的收入,全靠朝廷拨款。
起初,王爷们还有保卫边疆的职能,燕王之后,王爷们纯粹成了一个摆设,就是一个个依靠朝廷拨款生活的寄生虫。
这种情况下,王爷们可以自己做生意吗?不能。
明朝的王爷们,被禁止参与士、农、工、商四民之业,意味着他们不能从事任何实际的职业。
王爷们不能与民争利。
王爷们可以多娶老婆,投身于莺莺燕燕之中。只要手中资金允许,可以扩建庄园,大修建筑。如果爱好很多,可以进行各种娱乐。
一句话,王爷们可以像一个寄生虫一样的活着,但要想干一番事业,想干涉政治,那么,脖子上的脑袋,就不那么稳当了。
王爷们的这种生活,是无数百姓向往的,但对于王爷们来说,极其无聊,极其不自由。
所以,虽然上面控制那么严,后来还是有了“宁王造反”。
总而言之,明朝的王爷们要想活的如意:一是不能沾政治。
2、明朝王爷们的第二条红线:不要想着拥有军队一个造反集团,需要两个充分条件:一是有钱,二是有人,主要是能够打仗的人。
王爷们都是有钱的,如果脑袋够用,很会钻营,或许也能冒着风险多搞些钱。
但是,拥有军队这个事情,王爷们千万不能做,最好是想都不要想。燕王朱棣造反就是前车之鉴。
朱元璋时期,封了自己的儿子们当王爷,让他们可以拥有三个护卫营,至少万人以上。像边疆的王爷们,比如燕王等人,可以控制的军人数量高达十万。
一个王爷能够控制十万军队,意味着皇室有着巨大的风险。
朱棣成了皇帝后,马上调整规则,规定:王爷们只能拥有500家丁。守卫边疆的大事,也不需要王爷们亲自操劳了。
500家丁能干什么?就是看家护院,防止流氓小偷进入王府罢了。
任何一个王爷,但凡悄悄发展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那么,风险就要来了。
军事这个红线,哪个王爷动了,哪个王爷就是不想活了。
或许,王爷们的躺平生活很无聊,但是,就算再无聊,也不能碰这个。
是不是真的没有王爷碰军事?有啊,还是“宁王”啊!周星驰《唐伯虎点秋香》里的宁王就是那个造反的宁王。
正德年间,宁王发展武装势力,开始造反。
可惜,他碰到了全才王阳明,被三下五除二给收拾了。
宁王,放着躺平舒服的日子不过,想要学习朱棣创造伟业,纯粹就是吃饱了撑的。
一个不碰军事红线的王爷,是个会享受的王爷。
3、明朝王爷们的第三条红线:不要大搞“社交”明朝的王爷们,最好不要大搞“社交”。
这个社交,包括王爷们之间来回走动,或者书信交往。包括王爷们主动交好下一代储君。包括和骨干大臣们书信来往。
不能大搞社交的重要理由是:王爷们拉帮结派是皇室大忌,会影响皇帝的影响力。
难道,王爷们只能和自家院子里的人玩吗?那倒也不是,可以和老婆们的家人走动一二,可以和当地的朋友们走动一二,可以和品级不高的官员走动一二。
一句话,王爷们的社交,越简单越好,不能形成影响力,不能影响皇权。否则,等待的就是刀枪。
这样说吧,王爷们只要安于现状,不要有着“伟大的志向”,不要有着不实际的梦想,就能过上舒服日子。
说细了,只要不违反上面三条红线,明朝的王爷们,日子都会很舒服,而且不会有风险,除非王朝倒闭。
虽然王爷们没有自由,但如果让百姓选择,当个王爷实在是太舒服了,吃穿不愁、美女不愁。
只是,对有些王爷们来说,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就有了高层次的价值实现的需求,如此,危险就靠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