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正直且执拗,聪慧又果断,这般性格塑造出一位奇特的明初言官,也铸就了一段传奇佳话。
在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权势极大,朝中的功臣们个个都提心吊胆。但那敢于直言进谏的言官范从文,却在生死关头获得了重生的机会。一张免死金牌,一个平常的问题,居然就这样扭转了他的命运。
人生的变化往往就在一瞬间。正义与执拗,聪慧与愚顽,命运的天平不会偏向谁。我们只有谨慎做事,才能够排除危险,走向成功的人生。
范从文的经历给后人敲响了警钟,为人处事不能一味地执拗于自己的想法,还得留意当下的形势,善于理解他人,这样才能保持清正廉洁,不辜负美好的时光。而朱元璋的决断,也让人看到了君王的复杂性格,仁慈宽厚与果断坚毅兼而有之,这也是一位英明君主所应具备的特质。
【一、正直言官犯上作祟】
在洪武年间,明初的言官范从文被关进了死牢,就等着被处决了。可就在他性命攸关的时刻,一个普普通通的问题,让他的命运出现了转机。
范从文乃宋代名臣范仲淹之后人,打小就显露出过人的才华,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夺得头名,得以成为朝廷官员。他为人正直,不惧权贵,因而获得明太祖朱元璋的赏识。朱元璋对范从文颇为信任,让他担任言官。不过,范从文性子直爽,在朝堂上常常毫无顾忌地指出朱元璋的过错。时间一长,朱元璋对他就有些不满了。
在大明建国初期,各方势力错综复杂。朱元璋事事小心谨慎,生怕有人对他的皇位有非分之想。所以,对于任何说话不客气的言辞,他都特别厌恶。范从文左右为难,一来他作为言官有监督政事的职责,不能对朱元璋的过错加以隐瞒;二来他也清楚,很多忠言不但没起到好作用,反而惹得君王发怒。
就这种个性,注定了他和朱元璋没法合拍。朱元璋那脾气,一会儿一个样,可范从文从不服软。这么一来,他俩的矛盾越来越大,朱元璋总算逮着个机会,把范从文给定罪了,扔到了大牢里。范从文心里明白朱元璋有些地方不对,他觉得就得公正说话,不能怕那些有权有势的。他的这份正义和责任感,让他的人品没得说,可也正因为这样,把皇帝给得罪了,最后只能被关起来。
在大牢里边,范从文对自己的行事进行了一番反思。他觉得,言官固然应当坚守正道,可也不能不顾及君王的威严。也许自己应当在言辞上更为审慎些,而不是直截了当地去指责朱元璋的过错,进而触怒了君王。范从文清楚自己性格直爽这一弱点,但他并不为当初的举动而懊悔。他只是期望能够有个再次进谏的机会,不过得注重方式和策略,不能像这次一样直言不讳地惹怒君王,要不然,后果将会更为糟糕。
【二、免死金牌改命运】
这一年开年的时候,范从文已然被归入了待斩的行列之中。与此同时,刑部依照惯例把所有死刑犯的名单呈递给朱元璋阅览。朱元璋瞧见范从文的名字后,开始沉思起来。他心里明白,范从文虽说因为直言进谏让自己心里不痛快,可终归不是那种罪大恶极之人。再者说,他是宋代名臣的后代,要是把他杀了,恐怕会引来他人的议论。想到此,朱元璋打定主意饶范从文一命,于是就下令召他进宫面圣。
眼瞅着距离处决就剩不到一个月了,范从文满心绝望,只求一死,对这突然的召见压根儿没一点准备。他趴在地上,哆哆嗦嗦地等着朱元璋来处置。“你是不是范仲淹的后代?”朱元璋表情让人摸不透,这般问道。范从文声音发颤地回说:“回皇上,小臣确实是范仲淹的后人。”
朱元璋稍作思考,言道:“既然你是忠良之后,朕便饶你不死!此乃一枚免死金牌,你与你的子孙凭此可免死五次。盼你日后能继续用心做事,莫要辜负朕的恩情。”范从文当即跪地,感动得泪流满面。他着实未曾料到,自己能够逃过这一劫,全因那句“你是范仲淹的后人”。或许,这句话打动了朱元璋的心,使他忆起年少时研读范仲淹文章的那些过往。
范从文那是感动得不行,心里头明白自己能捡回一条命,全是因为朱元璋对范仲淹的敬重。他回想起父母留下来的典籍里讲的好些个名臣因得到君王赏识而躲开灾祸的事儿,觉得自己能逃过这一劫,也正是君王推崇有才之人的一种表现。范从文又琢磨了一番,觉着言官在指责君王过错的时候,不但得留意说话的方式,还得把君王的心思琢磨透了,可不能随随便便就惹君王不高兴,更得积极地把自己的本事和忠心亮出来,好赢得君王的认可。
【三、众说纷纭议论不断】
这意外出现的转机,着实让大臣们都惊掉了下巴。平常时候,朱元璋那可是相当严苛,宁愿错杀好多人,也绝不放过一个。今儿个却突然心慈手软了,这可真是少见得很呐。大臣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都在琢磨朱元璋为啥突然就变了想法。
有人说道:“原来皇上也有下不去手的时候啊,那些言官能逃过一劫,可真是够幸运的。”也有人小声嘟囔:“皇上饶他一回,那是因为他是范仲淹的后人。要是换成别人,恐怕早就脑袋搬家了。”
有些老臣在心里暗暗觉得奇怪,回想起当年朱元璋年轻那会儿对范仲淹极为推崇的情形,这忽然间的施恩,好像暗藏着某种特别的意思。
朝堂之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个不停。好多臣子都弄不明白朱元璋为啥突然变了主意,都挺吃惊的。他们在私底下嘀咕,这一下子就开恩了,估计是和范从文的身份脱不了干系。朱元璋年轻那会,特别敬重宋代的忠义之人,现今一瞅范从文是范仲淹的后代,估计也就不忍心下狠手了。范从文能逃过这一劫,让不少臣子瞧见了君王的不同一面,原来君王不光严厉,也有手下留情的时候。这事儿对朝堂上的气氛也带来了一些细微的变化。
【四、惊鸿一瞥悟言官】
范从文走出大牢的那一瞬间,心里五味杂陈。他心里清楚,自己先前得罪了朱元璋,那可是死罪一条。如今全家能够逃过一劫,着实是够幸运的。他对朱元璋的宽恕充满了无尽的感激,暗下决心,一定要加倍努力做事,绝对不能辜负这份恩情。
这事儿在当时传为美谈。大伙都在那儿议论,讲朱元璋临时知晓了范从文的身份,这才饶了他一命。范从文呢,从这场在鬼门关前走一遭的经历里明白了不少东西。他清楚了言官的职责,得坚持正义,可也得晓得避开君王的怒火,不能就因为一时的冲动意气,把自己的小命给搭进去。
这意想不到的转折,使范从文深切领悟到人生的变幻莫测以及语言的强大作用。简简单单一句话就能左右生死,人生实在是微妙至极。范从文决定珍视这新生的机会,不过他也始终牢记初心,持续勤奋工作,以此回报君王的不杀之恩。他深知言语的威力,日后在进谏时得更加谨慎地选择言辞,不能轻易触怒君王,而是要顾及君王的心境,采用逐步劝导的方法。
【结语】
范从文心里清楚,自己得以被赦免,身份固然是一方面,但更为关键的是朱元璋对有才之士的看重以及他那仁慈的一面。这使他察觉到君王具有多面的性格,既严苛,又怀有仁德。范从文打定主意要持续施展自己的才能,用德行去感化他人,力求获得君王的认可,而不是仅仅凭借着出身来躲避灾祸。他坚信凭借自身的智慧和才能,必定能够更进一步地打动君王,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